宋代官帽翅腳長又直,真的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講悄悄話嗎

2020-12-28 抓住歷史的小辮子

宋代的帽式,沿襲了前代的帽子樣式。宋人戴的帽子,由改進了前代的帽式發展而成。

宋代官員的帽子後面兩條長長的東西,一般稱之為「長翅」,或是「腳」。宋代帽子的「腳」有很多種,比如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這些「腳」的出現,是從前代的帽子改變而來的。

漢朝時,人們用絲帛從額頭向後腦勺包裹頭髮,剩下來的就垂在肩膀上或後背上。這種形式的帽子在當時名字叫做幅巾或者帕頭,後來人們將幅巾的四角裁成四條帶子,腦後與額前各有的兩條帶子分別交叉在額前與腦後打結,這種帽子被稱為「幞頭」,也就形成了幞頭的雛形。

隋唐時期,這種成為「幞頭」的帽子在全國廣泛流行。經過不斷的變化,幞頭變得越來越實用和更具美觀,後面多餘的幅巾不用需要打結成為固定,而這就發展成為了幞頭後面的「腳」,讓帽子更具美感。五代時期,幞頭腳有直腳、交腳、曲腳、翹腳、朝天腳等多種形狀,這也就奠定了宋代幞頭多種多樣的基礎。

唐朝時,幞頭後面的兩條腳有的是往上翹的,看起來像兔子的兩個耳朵。後來幞頭腳發展為「或圓或闊,周絲弦為骨稍翹矣」,成了影視劇中常見的官帽樣式。

到了宋代,幞頭發展出了很多種形式。有保留用幅巾做的平式和結式幞頭,也有隋唐時期演變而成的軟腳幞頭。宋代時,因為製作材料選擇了硬質材料,又出現了圓頂和方頂硬殼幞頭。

宋代官員所戴的帽子是方頂硬殼幞頭,其幞頭腳通常為直腳或交腳,就是所說的「帽翅」。《宋史·輿服志》中有記載:「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折上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裡,紗為表,而塗以漆。後唯以漆為堅,去其藤裡。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從記載可以看出,宋朝的官帽從製作材質和樣式都有明文規定,而直腳和交腳的區別,「直腳貴賤通服之」,直腳是高級官員才能用的,交腳一般是品級較低的官員佩戴。

宋代官帽的幞頭腳又長又直,有一個廣泛的說法是說宋太祖上朝時發現朝堂上的大臣經常交頭接耳,說悄悄話,自己又離的太遠聽不到,怕他們說壞話結黨危機君主權威。於是,趙匡胤就規定官帽的幞頭腳變成直的,又加長了些,以防止官員交頭接耳的局面再次出現。

其實,這種說法在正史中找不到出處,也就是說這種說法是後世杜撰出來的。要是仔細想想,也經不起推敲,如果真的是趙匡胤發明出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說悄悄話的,那只需要官員戴這種帽子就可以了,為什麼他自己還有後來的宋朝皇帝也戴這種帽子呢?

隋唐時期有了幞頭的雛形,後來幞頭腳由於製作材料的改變,由軟腳變成了宋代時的「硬翅」。宋人程大昌《演繁露》:「其改為硬腳,史不載所始」,幞頭腳變成硬腳,已不可考證。而幞頭腳變的又長又直,宋人趙彥衛《雲麓漫鈔》:「至劉漢祖始仕晉為并州衙役,裹幞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也就是說五代時就已經有這種樣式的帽子了。

所以,宋代的長直幞頭腳是繼承前代發展而來的。這種長又直的幞頭腳既平直又對稱,極富視覺上的美感,只有皇帝和高級官員才能戴上這種有長又直的幞頭腳的帽子,能充分了古代莊嚴的服飾等級制度。

這種官帽看起來滑稽,卻符合宋代的審美和對服飾等級貴賤秩序的重視。具有長又直的幞頭腳的官帽貫穿於整個宋代。

相關焦點

  • 宋代官帽有啥作用?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
    眾所周知,宋代「官服」的標準搭配就是左右戴著長長的翅子的「官帽」。如果檢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所有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
  • 宋代官帽不是為防止「交頭接耳」
    如果檢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所有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某天,心胸狹窄的趙匡胤見官員上朝交頭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
  • 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映,可是劇中宋代長長翅子的「官帽」是咋回事兒呢
    眾所周知,宋代「官服」的標準搭配就是左右戴著長長的翅子的「官帽」。如果檢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所有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
  • 宋代官帽為啥如此囂張?
    常看歷史劇的朋友都會注意到,古代的官帽看起來很誇張。特別是宋代,帽子上的「觸角」有一尺長,讓阿研想起了疫情期間小學生在課堂上戴的「一米帽」。那麼問題來了,這帽子兩邊的「大耳朵」究竟有什麼用呢?一種流傳很廣的觀點認為,這種帽子(又被稱為長翅帽)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發明的,主要用途是為了防止官員們上朝時交!頭!接!耳!
  • 頂著一米長的帽子是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北宋官員帽子上藏著不少...
    宋朝可謂我國歷代服飾最複雜的朝代,且在《輿服志》中宋代服飾並未配圖,想要做到最大程度貼近歷史可不容易。記者為此專訪曾為多部劇集和節目擔任服化顧問的服裝史研究者陳詩宇,解答《清平樂》中備受熱議的服飾,尤其是「帽子」背後的故事。超長帽子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戴這樣的帽子,古人進房間的時候難道不會卡門嗎?」
  • 宋仁宗也需要戴長翅帽?為何宋朝官員帽子都是長翅帽?有什麼講究
    宋朝的官帽兩邊有兩根筆直的翅膀,官做得越大,那麼這兩邊的翅膀就越長,皇帝帽子的翅膀是最長的。 那麼這種兩邊長翅膀的帽子,是怎麼來的呢?難道真的像高空走鋼絲,手裡提溜著一根長木管,是為了保持平衡嗎?
  • 宋代服飾-宋朝官服
    袞服,青羅衣繡有山、龍等圖形,紅羅裳繡藻、粉米等圖形。朱明衣與遠遊冠配套而用,它是用紅花金條紗製成的,裡為紅紗。常服為皂紗折上巾,紫公服,配犀金玉帶。不難看出,皇太子的服飾是「準皇帝」的衣著。2.宋代皇后禮服宋代皇后禮服是宋代皇后最貴重的服飾,平時很少穿著,只有在受皇帝冊封或祭祀典禮時使用。穿著這種服裝,頭上必須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青蔽膝。另掛白玉雙佩及玉綬環等飾物,下穿青襪青舄。
  • 官帽椅-明式椅類家具賞析
    古代冠帽式樣很多,但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在書中和舞臺上常見的,亦即明王圻《三才圖會》中附有圖飾的幞頭。幞頭有展腳、交角之分,但不問哪一種,都是前低後高,顯然分成兩部。倘拿所謂官帽椅和它相比,尤其是從椅子的側面來看,那麼扶手略如帽子的前部,椅背略如帽子的後部,二者有幾分相似。  也有人認為椅子的搭腦兩端出頭,像官帽的展腳(俗稱「紗帽翅」),故有此名。其說似難成立。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
  • 還記得包拯的穿著嗎?別搞暈了,宋朝官服沒那麼花!
    相較其他朝代,宋代官服顯得樸實、自然、雅致,看起來清爽、乾淨、幹練。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明清官服,上面都有補子圖案,可以用來區分官級。宋朝呢?連補子都沒有!宋代建國初期,在服飾制度上基本承襲了唐代。新制頒布後,宋朝逐漸將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時服,戎服、喪服,並且明確規定不同場合、不同官品的著裝要求。
  • 唐代官帽見不到「帽正」 明清時才流行(圖)
    唐代官帽見不到「帽正」 明清時才流行(圖) 2015-05-18 10:18:34來源:山西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劍俠》演的是唐時期的事情,但官員們佩戴的帽子上均有一塊玉,這個不對哦  但凡和歷史沾點邊的影視劇,演的大部分朝代官員的帽子上都有「一塊玉」,這個裝飾物在帽子前方正中的位置,叫帽正或者帽準
  • 服化道高度還原,堪稱宋代宮廷畫卷的古裝劇《清平樂》!
    從目前曝光的前兩集和花絮預告來看,服化道質感滿滿,畫面色調深沉大氣,角色造型也儘量貼合宋朝服飾風貌,從皇后的翟衣、鳳冠,皇帝通天冠服、公服,到士人的深衣、圓領袍……無不製作精良細節考究,高度還原了古人的生活,為大家鋪展了一幅宋代宮廷畫卷。所謂「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來細究《清平樂》中值得稱讚的服化道。
  • 細品|一張官帽椅的美
    長63cm 寬50cm 高117cm 官帽椅,從頭到腳都散發著一股濃濃的「中國味」,因為它是土生土長,由中國的文人親自參與設計,然後發展至巔峰的一把椅子。
  • 老物件之官帽盒
    在古代官帽是朝廷官員身份的象徵。清代的官帽分兩類,一種為朝冠即上朝時所帶的帽子,造型相對複雜與奢華;另一種為吉服冠,通俗的講就是平時電視劇裡演的清代官員日常所帶的帽子。吉服冠又分涼帽與暖帽,涼帽也就是鬥笠形狀的那種,材料一般為藤或者竹篾編制;暖帽則為圓形,用皮、緞、呢或者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