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帽式,沿襲了前代的帽子樣式。宋人戴的帽子,由改進了前代的帽式發展而成。
宋代官員的帽子後面兩條長長的東西,一般稱之為「長翅」,或是「腳」。宋代帽子的「腳」有很多種,比如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這些「腳」的出現,是從前代的帽子改變而來的。
漢朝時,人們用絲帛從額頭向後腦勺包裹頭髮,剩下來的就垂在肩膀上或後背上。這種形式的帽子在當時名字叫做幅巾或者帕頭,後來人們將幅巾的四角裁成四條帶子,腦後與額前各有的兩條帶子分別交叉在額前與腦後打結,這種帽子被稱為「幞頭」,也就形成了幞頭的雛形。
隋唐時期,這種成為「幞頭」的帽子在全國廣泛流行。經過不斷的變化,幞頭變得越來越實用和更具美觀,後面多餘的幅巾不用需要打結成為固定,而這就發展成為了幞頭後面的「腳」,讓帽子更具美感。五代時期,幞頭腳有直腳、交腳、曲腳、翹腳、朝天腳等多種形狀,這也就奠定了宋代幞頭多種多樣的基礎。
唐朝時,幞頭後面的兩條腳有的是往上翹的,看起來像兔子的兩個耳朵。後來幞頭腳發展為「或圓或闊,周絲弦為骨稍翹矣」,成了影視劇中常見的官帽樣式。
到了宋代,幞頭發展出了很多種形式。有保留用幅巾做的平式和結式幞頭,也有隋唐時期演變而成的軟腳幞頭。宋代時,因為製作材料選擇了硬質材料,又出現了圓頂和方頂硬殼幞頭。
宋代官員所戴的帽子是方頂硬殼幞頭,其幞頭腳通常為直腳或交腳,就是所說的「帽翅」。《宋史·輿服志》中有記載:「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折上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裡,紗為表,而塗以漆。後唯以漆為堅,去其藤裡。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從記載可以看出,宋朝的官帽從製作材質和樣式都有明文規定,而直腳和交腳的區別,「直腳貴賤通服之」,直腳是高級官員才能用的,交腳一般是品級較低的官員佩戴。
宋代官帽的幞頭腳又長又直,有一個廣泛的說法是說宋太祖上朝時發現朝堂上的大臣經常交頭接耳,說悄悄話,自己又離的太遠聽不到,怕他們說壞話結黨危機君主權威。於是,趙匡胤就規定官帽的幞頭腳變成直的,又加長了些,以防止官員交頭接耳的局面再次出現。
其實,這種說法在正史中找不到出處,也就是說這種說法是後世杜撰出來的。要是仔細想想,也經不起推敲,如果真的是趙匡胤發明出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說悄悄話的,那只需要官員戴這種帽子就可以了,為什麼他自己還有後來的宋朝皇帝也戴這種帽子呢?
隋唐時期有了幞頭的雛形,後來幞頭腳由於製作材料的改變,由軟腳變成了宋代時的「硬翅」。宋人程大昌《演繁露》:「其改為硬腳,史不載所始」,幞頭腳變成硬腳,已不可考證。而幞頭腳變的又長又直,宋人趙彥衛《雲麓漫鈔》:「至劉漢祖始仕晉為并州衙役,裹幞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也就是說五代時就已經有這種樣式的帽子了。
所以,宋代的長直幞頭腳是繼承前代發展而來的。這種長又直的幞頭腳既平直又對稱,極富視覺上的美感,只有皇帝和高級官員才能戴上這種有長又直的幞頭腳的帽子,能充分了古代莊嚴的服飾等級制度。
這種官帽看起來滑稽,卻符合宋代的審美和對服飾等級貴賤秩序的重視。具有長又直的幞頭腳的官帽貫穿於整個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