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帝王服飾
帝王服飾是整個服飾制度的基石和準繩,這在宋代以前的各朝服飾文化中都能找到很好的論據。因此,當中國服飾史發展到宋代,在制定服飾制度的時候,皇帝的冕服式樣和配飾就著實讓宋人頭疼了一陣子,並且還因為皇帝的大裘冕是否符合古制發生了幾番爭論。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的服飾制度規定:皇帝的冕服為袞龍衣,絳紗袍,通天冠。可是,在開寶年間,有人別出心裁地在冕服的後面加上珍異巧縟,理由是冕服上沒有珠翠的裝飾。就是這個不遵古制的裝飾引發了第一輪的爭執。後來,重新制定的服飾制度除了對冕冠的尺寸、質料、顏色以及袞服的紋章等做了新的規定以外,還對百官的朝服制度做了調整。服飾史發展到宋代,在制定服飾制度的時候,皇帝的冕服式樣和配飾就著實讓宋人頭疼了一陣子,並且還因為皇帝的大裘冕是否符合古制發生了幾番爭論。
1.宋代皇帝朝服
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於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捲雲冠,冠上綴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寬一尺,戴時用玉犀簪導之。所穿紗袍用絳色,襯裡用紅色,領、袖、襟、裾均緣黑邊。下著紗裙及蔽膝也用絳色。頸項下垂白羅方心曲領一個,腰束金玉大帶,足穿白襪黑舄,另掛佩綬。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遊冠」),與此稍有區別。
通天冠僅次于冕服,通天冠用北珠卷結於冠上,有二十四梁,冠前有金博山加蟬做裝飾。與織成雲龍紋絳色紗袍、方心曲領、絳紗裙相配,腰束金玉帶。
遠遊冠為皇太子所用,十八梁,金博山不附蟬紋,其餘的同通天冠一樣。皇太子的服飾有袞冕、雲遊冠、朱明衣、常服。袞冕是祭祀時的禮服。冕,青羅表,緋羅紅綾裡,飾金銀鈒花,前後白珠就旒,二纊貫水晶珠。袞服,青羅衣繡有山、龍等圖形,紅羅裳繡藻、粉米等圖形。朱明衣與遠遊冠配套而用,它是用紅花金條紗製成的,裡為紅紗。常服為皂紗折上巾,紫公服,配犀金玉帶。不難看出,皇太子的服飾是「準皇帝」的衣著。
2.宋代皇后禮服
宋代皇后禮服是宋代皇后最貴重的服飾,平時很少穿著,只有在受皇帝冊封或祭祀典禮時使用。穿著這種服裝,頭上必須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青蔽膝。另掛白玉雙佩及玉綬環等飾物,下穿青襪青舄。
一、宋代官服
宋朝官員的服飾開始時仍然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直到新制頒布後,才逐漸將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常服、時服,戎服以及喪服。但是服飾制度卻明確規定:不同的場合要穿不同的服飾,不同的等級也有不同的服飾要求。最典型的還是當屬官員的朝服和公服。
1.朝服
朝會時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緋色羅袍裙、襯以白花羅中單,束以大帶,再以革帶系緋羅蔽膝,方心曲領,掛以玉劍、玉佩、錦綬,著白綾襪黑色皮履。這種服飾,以官職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以下就沒有中單、佩劍及錦綬。中單即禪衣,襯在裡面,在上衣的領內露出。本圖為中單展示圖。
出土的幾十件文物中,按原料分可有兩大類:一類是羅、絹質地的平展裙〈以二、三片面料縫製成),分上下兩幅,上幅壓下幅,裙腰上有雙帶,這種裙除少數幾件為全素色外,大部分都有邊飾;另一類是非常精美的印花羅百褶裙其原料既透明又輕薄,除裙腰和帶子以外,全部是印金小團花紋。
2.公服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是公服。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後賜發的範圍更加廣泛,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3.宋朝官員的朝服特點:
朱衣朱裳,裡面穿著白色羅中單,外面扎系羅料的大帶,身上掛著錦綬、玉佩、腳上穿著白綾抹黑皮履。朝服的樣式是統一的,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沒有禪衣和錦綬上的圖案體現級別變化。官員穿著朝服的時候,必須戴進賢冠貂蟬冠和獬豸冠。不能戴別的冠,更不能不戴冠。進賢冠的梁數也有所增加,最高的有五梁冠,最低的有二梁冠。手裡要拿著笏(手板)。
4.宋代官服中的幞頭。
無論是皇上還是文武百官,除了參加祭祀典禮的時候需要戴冕冠之外,一般都戴幞頭。幞頭分為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一共五種。幞頭的名稱很多,有交腳幞頭、曲腳幞頭、宮花幞頭、牛耳幞頭、玉梅雪柳鬧鵝幞頭等。官吏上朝面見皇上時帶的幞頭大多是直腳的,有一尺多長的帽翅,這種幞頭還有一個名字叫「交頭接耳」。據說,這是皇帝防止臣子上朝時交頭接耳而設計的。這種幞頭是方形的,上面有一折,幞頭背後的左右兩側各伸出一隻腳。
這個時期的幞頭已經完全脫離了隋唐時期巾帕的形式,而變成一種帽子。由於幞頭變成了帽子,並成為文武百官的規定服飾,所以這個時期的一般文人雅士,又恢復起古代的幅巾制度,以裹件為雅,稱為「高裝巾子」。當時的巾子常以名人的名字命名,如「東坡巾」、「程子巾」、「山谷巾」等。東坡巾相傳是名士蘇東坡所戴的巾,是用烏紗做成的兩層的幅巾,前後左右各折一角,形狀似桶。
5.宋代官服中有明確等級之分的配飾:
主要有腰帶和魚袋等。腰帶一般分為前後兩部分,一部分鑽有圓孔,用來穿扣針,兩端用金銀作為裝飾,名字叫「紽尾」。穿戴時兩端的紽尾必須朝下,表示對皇帝的臣服。另一部分綴有一列「銙」,區分等級的標誌,銙的形式以方形為主,其次是圓形。佩戴數量根據官位而定,具體的名稱根據它的質地來確定,如金銙、玉銙等。銙的質料在宋代因為等級的差別而有不同,有玉、金、銀、犀、銅、鐵、角、石、墨玉等。如帝王的革帶叫「排方玉帶」,把四個方形的玉飾,五個圓形的玉飾嵌在腰帶上,三品以上的王公大臣也使用玉帶,四品的官員佩戴金飾革帶;五品、六品的官員使用黑銀飾的革帶;其餘的小官小吏使用黑銀飾或犀角飾的革帶;一般的文人使用鐵腳飾物裝飾的腰帶。穿戴的時候,銙的一面要佩在腰後,因為當時的禮服袖子都非常大,穿這種衣服時,雙手一般不能垂下,只能交叉在胸前,否則衣袖就拖在地上了。所以,把銙放在腰後不會被大袖擋住,人們從背後就可以識別身份。
宋代規定,穿紫衣者(高級官吏)帶金魚,穿緋衣者(中級官吏)帶銀魚,都系在帶上而垂於後。
三、
劇照資料
查閱關注,請點擊右上角藍色字體帛衣素揚,進入公眾號後可查看歷史消息,即可。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