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30日訊(記者 郭博文) 近年來,由於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流媒體迅速崛起,逐漸成為了影像觀賞的主要平臺之一。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一批院線電影走進流媒體平臺,「院轉網」也應時成為了行業聚焦的一大熱點。29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未來影像發展高峰論壇——大銀幕與流媒體平臺競爭下的破界融合」在北京懷柔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徐崢、張一白、姜偉、宋佳、吳鶴滬等論壇嘉賓以及論壇主持人周黎明就不同平臺之間如何互補融合,技術與藝術如何創新表達等等內容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
論壇現場 中國經濟網記者郭博文/攝
「大銀幕」「流媒體」 疫情下共面危機
再提《囧媽》「院轉網」,導演徐崢直言,初衷是為了在特殊時期讓觀眾能免費的看到這場電影,整個傳統藝術行業並不會因為一個電影的選擇而顛覆。「我覺得這是一個特殊時期的一個特殊決定。在電影院看電影是一種非常有儀式感、非常特別的體驗,大家之所以在生活當中會選擇這樣的一種消費方式,是因為它完全是一種體驗,不僅僅是對內容的閱讀。網際網路的發展其實已經帶來了大家對內容閱讀方式的改變,但是看電影不僅僅是閱讀,還包含了一種體驗,就像你到遊樂場裡面坐過山車的感覺一樣,你儘管可以在網際網路上看到主觀鏡頭,就是拍怎麼坐過山車,但是和你去遊樂場裡面坐過山車還是不一樣的。」徐崢表示,走進流媒體是一種生態的自行蔓延,隨著公眾在手機、網際網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自然而然會出現一些更適應大家閱讀方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發展和衍生及整體的活躍度,將會為整個娛樂模式帶來一個更大的轉機。
「對於平臺來說,其實我們也面臨著非常大的困難和挑戰。從我們自己的運營來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根本不知道前面的路是什麼樣的。」愛奇藝電影中心總經理宋佳表示,疫情下流媒體平臺也並未獲得理想的業績,線上電影仍舊面對著品類及平臺間的競爭,電影新片資源缺少更新的狀況,也在導致著線上觀眾的流失。並且,電影上線運營中的種種新問題也成為了特殊時期裡考驗著平臺運營團隊的難題。
在宋佳看來,網絡平臺之前的經營往往是通過版權採購、網絡分帳的模式,把內容引進到平臺上來,然後再進行生產、上線、推廣以及有效運營的探討等等,營銷工作基本上大部分在院線階段就已完成,並不太需要平臺去做特別多營銷方面的工作。但隨著流媒體的發展,平臺的發行策略將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前置,環節上的調整可能將聯動到電影的生產階段。
「兩者之間不應築立人為的長城將其隔離開來,應該主動的開挖運河,讓彼此間互相溝通並採取互補的方式進行發展。」對於大銀幕和流媒體之間的關係,原上海聯和院線公司副總經理吳鶴滬認為,在科技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大銀幕要主動的向流媒體靠近,親近流媒體,與流媒體共舞,這樣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推動壯大影視市場,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去吸引更多的受眾,讓受眾有更多的選擇,讓市場進行自然的分流,無論是大銀幕,還是流媒體,真正得益的將是普通的人民大眾。同時,他對《囧媽》「院轉網」的做法表示認同。
「我相信徐崢導演也在經歷著難以割捨的東西。」同樣曾遭遇疫情下「撤檔」危機的導演張一白也表達了自己對《囧媽》「院轉網」的支持與讚賞,並暢談了自己對大銀幕與流媒體之間的關係的看法。他表示,兩者之間觀眾的觀影感受有很大的區別,流媒體與大銀幕間並沒有存在競爭,其競爭的本質更多在於對觀眾時間上的爭奪,電影創作者也在熱情擁抱流媒體帶來的自由與紅利。
在有過製片方與放映方雙重經歷的五元萬象影業總裁姜偉看來,大銀幕與流媒體的關係應從經濟層面進行探討。他認為,不管是院線電影還是流媒體上映,更多要考慮的是現金流的問題,電影創作流程非常注重現金流。網際網路和流媒體會給內容的製作者提供更多的渠道,這是一個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大銀幕與流媒體的融合,對於內容製作者來說,就多了一個回收的渠道,但怎樣保證內容生產的可持續性以及具體怎麼樣去平衡,姜偉表示,市場會給出一個更好的答案。
論壇現場 中國經濟網記者郭博文/攝
介質規律各異 「爆款」仍有觀眾決定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現場了解,北京國際電影節官方對觀眾的大銀幕與流媒體的側向做了部分問卷調查,引起論壇嘉賓的關注。在「什麼因素會讓你考慮去電影院觀影」這一問題中,4K修復、3D(IMAX)、120幀等新技術等因素所在的選項成為參與調研觀眾的首選。在選擇電影院觀看電影類型中,劇情片、科幻片處於觀眾選擇的前兩位,文藝片、動作片緊隨其後。
論壇現場 中國經濟網記者郭博文/攝
參與問卷調查的觀眾中,39%的人表示經常在流媒體平臺看電影,並為了看電影而充值尊貴會員;40%的人表示偶爾在流媒體平臺看電影,有很想看的會選擇流媒體;有8%的人選擇不用流媒體平臺,大銀幕才是電影的歸屬。面對「你認為流媒體平臺可以取代傳統影院嗎?」這一問題,94%參與調研的觀眾選擇「不可以取代」。足見,大銀幕與流媒體兩者在觀眾群體印象中並未處於競爭的兩端,創作方式、內容等方面的不同,才是觀眾決定選擇的關鍵。
愛奇藝電影中心總經理宋佳表示,內容表達上網絡電影與院線電影存在差異,當前的「爆款」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爆款,流媒體電影內容製作還需要在互動感、製作技術以及整體知識結構體系等方面進行更多的嘗試與探索。
導演徐崢也談到,經典的藝術電影雖然在表面上表達的具有個性,但在內在線索、人物刻畫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創作規律,網絡電影製作介質的不同,其創作規律也不相同,「爆款」的打造往往需要導演去做切實的研究。他表示,內容上的連接或許將成為大銀幕與流媒體的一種交互方式,在未來可能將有一種IP設計關乎「網影聯動」,網上劇集、網絡電影與大銀幕上下季敘事性的連接互動,將助力兩者融合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
「電影是不能離開觀眾的,觀眾也離不開影院。法國大作家雨果對觀眾有這樣的一個定義,觀眾是一個易于波動的廣大而充滿活力的流體,這裡是流動的流。」原上海聯和院線公司副總經理吳鶴滬認為,電視、電影、流媒體間的觀眾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大銀幕上看電影就好像在美術館裡看一幅原版的油畫,流媒體上看電影則油畫就變成郵票,大小、質感存在不同,有人喜歡在流媒體上看電影,影視工作者就需要為觀眾提供這樣的內容。
他談到,大銀幕的儀式感與社交感並不同於流媒體的隨心所欲,同樣的電影作品在不同的載體播放中存在差異,流媒體在影片宣發等過程中也為電影行業做出著貢獻,其憑藉面廣、量大、速度快等特點,已然成為同屬於影像製品的文化產品。大銀幕與流媒體之間應互通,先是讓觀眾有更多的選擇,後再讓市場有自然的細分。
論壇現場 中國經濟網記者郭博文/攝
導演張一白直言,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短片故事集形式的策劃中,製作團隊對票房市場曾有猶豫。他認為,觀眾最終對影片接受程度高的原因除國慶濃厚的節日氛圍外,便是近幾年流媒體、短視頻等觀影體驗造成的公眾觀影習慣潛移默化的轉變。「我相信觀眾是識貨的。」對於流媒體平臺觀眾選擇倍速播放的情況,張一白表示,如果劇情足夠精彩,表演足夠精彩,觀眾一定會回到原速觀看。
此外,論壇嘉賓還對未來流媒體平臺電影觀看付費方式以及流媒體與大銀幕電影敘事節奏等內容進行深入的探討。
本次論壇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北京國際電影節有限公司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