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脫口秀藝人池子和東家上海笑果文化打架,卻意外地挖了個坑,把中信銀行給埋了。
提及池子,或許很多人不太了解,但你或多或少聽過《吐槽大會》這檔脫口秀節目。在騰訊上的播放量已超過70億。而池子正是在《吐槽大會》上的火起來的脫口秀演員。《吐槽大會》正是由上海笑果文化公司出品。
池子最近很忙,他一直忙於跟上海笑果文化打官司,稱公司拖欠演出報酬,這算是一起勞資糾紛。本來他和公司的創始人李誕是很好的合作夥伴,最後卻撕破了臉。池子最後放了一個大招:在微博公開舉報中信銀行虹口支行未經本人同意,擅自將個人帳戶的銀行交易流水提供給了第三方——也就是上海笑果文化。
本來只是藝人與公司的勞資糾紛,這麼一折騰,不僅打了老東家一記響亮的耳光,還順帶著把中信銀行給擺了一道。
池子在微博中陳述:
「在笑果文化寄給我的案件材料裡面,我竟然發現了我在中信銀行的個人帳戶交易明細,我問了律師,依照法律,個人銀行帳戶交易明細是重要的個人隱私,銀行不能把個人帳戶交易明細交給第三方。」這讓他「啞口無言,刮目相看。」
而中信銀行的回覆則是:
「這是配合大客戶的要求。」
此微博一出,立即引發了網友一片聲討之聲,稱中信銀行做出如此醜行,居然還能振振有詞。
輿論猛如虎。5月7日凌晨,中信銀行連夜做出回應,在微博上發了致歉信,稱「我行員工未嚴格按規定辦理,提供了王先生(池子)的收款記錄,對此,我們向王先生鄭重道歉」。
還稱已經處罰了相關員工,並對虹口支行行長「予以撤職」。
中信銀行的反應速度不可謂不快,但這並未打消人們的疑慮。
那一句「是配合大客戶的要求」,著實戳到大多數普通人的心窩。換句話說,只要有特權,就可以隨意查看個人的銀行信息。
在中國,人們討厭特權帶來的一切不合理要求。
笑果文化究竟如何從中信銀行獲取個人銀行卡信息,中信銀行又是通過什麼規定對外透露客戶信息,這個過程我們無從得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似乎是中信銀行的慣例,或者說,這是銀行圈的潛規則。
前不久,光大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多家銀行App均因違法收集個人信息被責令整改。
為了讓銀行的作業模式更加智能化、智慧化,這些銀行通過App收集用戶必要的信息、數據,而用戶卻全不知情。
這就好比別人把你賣了,你卻還在開心的數錢。
要知道,目前中國的商業性銀行超過了4000家,其中超過90%的機構擁有獨立移動端App。當很多人已經養成使用手機銀行、手機支付的消費習慣,每天都有大筆的金額通過手機流轉時,一旦關鍵信息被洩漏,直接帶來的就是金錢的損失,並且數目是巨大的。
這些年,我們經歷過的隱私洩露,還少嗎?
比如在疫情初期,不知從哪洩露出各種「確診病例名單」,裡面從姓名、電話、身份證號到詳細住址一應俱全。
更誇張的,以前網上曾經有過黑產,只要你給錢,就能查到任何一個公民,任意時間的開房記錄:
《現代快報》的記者去查了,發現不但能查到自己的開房記錄,而且個人資料也全部在列, 性別、民族、生日、證件編號等信息無誤,有人的手機號碼、工作地址、職位等信息一覽無餘。
這些詳盡的信息,假如沒有特權,幾乎不可能搞到,而絕大多數的洩露,都是以權謀私。為了牟取暴利,被相關部門的「內鬼」給洩露出去的。
而銀行正是這些個人信息「流轉」的批發站。
事實上,在洩露客戶隱私以及違規操作方面,中信銀行已經不是「初犯」了。它上一次被「吊打」,是銀保監會開出的天價罰單。
2019年8月9日,銀保監會網站公開了對中信銀行開出了一張高達2223.67萬元的天價罰單信息。據公告信息,因未按規定提供報表、未按企業劃型標準將多家企業劃分為小微型企業,報送監管數據不真實和以流動資金貸款名義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等13個違規事項。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處罰信息,巨額罰單主要是由於中信銀行在信息報送、貸款、理財等業務領域的違法違規。
首先在中信銀行的多項違法違規行為中,多項涉及信息披露不當。這一行為主要是財務信息、監管報表、風險案件等信息隱瞞不報、延遲報送以及虛假報送。
其次,貸款領域也是中信銀行被罰的重災區。違規行為主要體現在違規發放貸款、貸款管理不嚴、貸款資金用途不當、以貸轉存來虛增存款。
另外,在理財業務上,中信銀行也是頻頻「踩雷」,在理財產品投資上的相關風險預估和處理上存在諸多問題。
除了業務領域上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外,中信銀行信息系統控制存在較大安全漏洞,沒能做到有效的安全控制。
對於中信銀行來說,這些似乎都是「小場面」,公司早已「司空見慣」。
原來,這是一年之內銀保監會對中信銀行開出的第二張千萬級罰單,上一張罰單要追溯到2018年12月7日,當時的罰款金額更是高達2280萬元。
劣跡斑斑的中信銀行的公關能力不可謂不強,在致歉信中,中信銀行仍然將責任推到個別員工的頭上:「在客戶信息保護方面,我行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及流程,但個別員工未嚴格按照制度操作,反映出我行個別機構在制度執行上不到位。」
讓人深思的是,在銀保監會兩次巨額罰單之下,中信銀行為何仍屢教不改,「頂風作案」?除了「池子」這樣的大V的信息被洩露之外,是否還有更多的「非大V」的客戶信息被非法洩露?還是說,因為池子「大V」的身份,而揭開這個行業的「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