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道 圖:木痴
曾經貧瘠的「界外之地」
北高鎮,位於莆田市興化灣南岸,荔城區東南沿海,距市區16公裡。境內的五侯山腳下是千畝圍墾、萬頃灘涂,是黃金鋪路、珠光寶氣。
現在一提北高,莆田人會不禁想起黃金、珠寶;數十年前,北高還是城裡人看不上的不毛之地。
由於三面臨海的地理位置,鹽鹼侵蝕,這裡曾經乾旱貧瘠的土地,種不出什麼收成好的農作物,人們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村民不得不另尋其他出路。
或許在很久前,在五侯山上的仙女洞裡,北高人就許下了很多關於金子、關於財富的夢想。
當改革開放的東風,吹到腳下的是「界外之地」,心懷抱負的北高人開始背井離鄉,走南闖北,開闢一條未知的創業之路。
北高打金人最初的足跡
至今沒有詳細文字記載北高打金人的最初足跡,但從北高民間尚存的一些金銀製作工具等,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明朝時,北高就留下了打金人的足跡,子承父業、師徒傳承,走街串巷,為天下人製作項鍊、戒指、手鍊、項圈等黃金首飾。
到1902年,隻身遠赴香港討教金鑲玉手藝的北高人——15歲的張阿罕,為日後黃金珠寶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1949年之後,隨著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很多老字號店鋪連同金銀帶模具都收歸國有,打金技藝荒廢。
改革開放前後幾十年間,中國對黃金白銀實行高度管制,市場上沒有自由流通,禁止私下交易黃金。
而北高人重拾黃金加工手藝闖蕩天下,正是改革開放前後。
為了擺脫貧苦,吃上米飯,北高打金藝人以遊走江湖方式,頂著投機倒把,被抓去坐牢的風險,以一雙磨出老繭的手,復興了這門傳統手藝。
他們並不明收黃金,只從事黃金、銀飾加工,打打擦邊球。即便如此,他們仍是公安和工商的追查對象,抓人,沒收東西。
貧瘠土地上的植物,往往生長得慢,但材質堅硬,植物如此,北高人也一樣。春去秋來,北高人用手中的工具,敲打出了一條「黃金路」。
北高的「打金鼻祖」
提到北高的「打金帝國」,不得不提起「打金鼻祖」——老仙芳。
老仙芳原名葉仙芳,自幼聰慧,腦子靈活,精通手工藝。1958年,他在埕頭鐵廠擔任爐長,次年開始鑽研打銀技術。之後,他挑著擔到處補鍋,灌銅瓢、打銀,足記遍布莆田沿海等地。
1970年,老仙芳帶著徒弟一路南下達到廣東,收取民間散銀,打造成首飾,逐漸成為一方名匠,村裡最早的萬元戶。因名聲太大,1980年,他被以「投機倒把罪」關押了一個多月。
獲釋後,回到家從事黃金原料買賣,葉家老宅成為當時北高最大的黃金貿易中心。
他回到村裡,專心授徒、免收學費,上百名徒弟又陸續外出,深入全國各地,走街串巷,挑擔製作,由打銀到打金,隊伍不斷壯大。
徒弟們尋找到了合適的地點,就開始租下店面,加工金銀首飾,許多北高人就是這樣初步完成資本原始積累。而老仙芳也成了北高的「打金鼻祖」。
續寫「打金傳奇」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對黃金有了巨大的需求。同時,隨著黃金市場的逐步開放,天頭腦靈活的北高人,嗅到了黃金首飾產業大發展的前景,選擇了從加工到投資的轉變。
莆田人無中生有的產業敏感,北高打金匠一樣具有。
北高打金人的金店、金鋪開始遍布全國。多年之後,由北高人經營的黃金首飾門店,加上批發環節的產值,北高人每年創造的黃金首飾產值達4000億元。
中國前十大黃金首飾品牌加盟店面中的七成,也由北高人控制,他們坐擁這個「黃金帝國」。
至今北高的黃金珠寶首飾已然是數以萬計北高人普遍的行業,從事這一行業的打金匠、珠寶商也已經從埕頭、美蘭、欄山等幾個專業村擴展到全鎮。
經過幾代人的職業傳承,北高鎮的黃金珠寶業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從打金匠到金店、金鋪,再到如今發展壯大的知名珠寶連鎖店。
一步一腳印,北高充分發揮優勢,依託珠寶產業園產業基礎,鑄全產業鏈,致力國內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集黃金珠寶首飾加工、商貿、文化、創意設計、旅遊區於一體的黃金珠寶特色小鎮建立起來。
近日,荔城區北高鎮金航展珠寶文化產業園項目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4億元,佔地面積33.2畝,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
項目建成後,將引進大型購物中心、珠寶文創、主題餐飲、休閒娛樂等業態,致力於打造北高首個一站式現代化商業綜合體。
這塊曾經貧瘠的土地上,開出一朵朵燦爛的「黃金之花」。未來,北高將繼續書寫著屬於「打金帝國」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