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個月有娛樂圈人士問我,有沒有適合拍劇的任務管理工具?對方描述需求場景,拍一個劇,有演員若干、群眾若干、工作人員若干,然後就亂套了。
我問:企業微信上的任務管理不滿足要求麼?對方說:要適合娛樂圈的人用。
一時半會還搞不清楚「娛樂圈」的人想用啥樣的任務管理工具,只是職業性地問:願意付費否?有購買,市場上自然就會有人做這樣的工具。
過了一會兒,人家說:我們內部討論了一下,招個副導,就解決了!
我就說,如果是重複性工作,用工具合適,如果每次的安排都不同而且不需要存檔,最好就是讓人來解決。比如說足球隊每場排兵布陣,不用啥軟體,白板就行了,這些事都是助理教練幹的,和你這個副導差不多。
這件事充分說明,工具不是萬能的,人才是萬能的。
但如果我們有一種快速搭建工具的方法呢?低代碼是否滿足上面的場景需求?
我用下圖來概括企業系統的形態和低代碼的合理採用範圍。
低代碼要發揮巨大效用,又不會在中長期給企業帶來推倒重來的成本,最好就是固定在「數據+模型」範圍內,進一步到應用、到平臺,幾十年軟體系統的坑都說明了,沒有 one fits all 的技術方案能解決複雜的業務問題。
部份低代碼以「快速部署」為特點來強調自己的靈敏性,這類平臺將很快面臨複雜度挑戰並被企業拋棄。因為當前大部分「快速部署」利用的是雲原生依賴打包、容器化部署的特點,它並非是「低代碼」技術,代碼部分一點也低不了。
因此,一個可以長盛不衰的低代碼產品,它本質是「超級表格」:擁有數據存儲能力和業務模型,能夠實現指定業務場景的軟體工具。
在這個領域,最著名的產品就是 Airtable。
從外觀上來看,Airtable 很接近於一個在線的 Excel,但它的表格內可以插入比 Excel 更豐富的元素,比如標籤、頭像、圖片等。
Airable 的基本產品邏輯是表格加模板,除了完美替代了 Excel 被用於數據記錄的那部分功能之外,本地版軟體無法做到的「在線協同」也被它滿足了。
從上面的模板集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類別,在一些現存的軟體工具中都已經有非常標準化的欄位、屬性、步驟和流程。
Airtable 能取代 Excel 嗎?不能。起碼金融類計算、線性規劃、二叉樹建模它就做不了。但這些也不需要它考慮,因為用 Excel 還要做這些的,也是少數,服務於什麼樣的目標用戶和場景,對產品來說非常重要。
所以對標準化工具而言,低代碼就是天然殺手,界面比你簡單,不用跳來跳去;配置比你簡單,畢竟一個表格;更少維護成本,畢竟頁面少功能少。
以下是對低代碼及其它主要企業數字系統作的一個劃分,可以用為選擇參考。
上面提到,低代碼人合適的使用範圍是在簡單+標準化業務。這類業務由於編碼簡單枯燥,也吸引不到優秀的開發人員,低代碼對業務、技術都是一種解放。比如說投放廣告、上線活動,這些動作完全重複,又有很強的業務時機性、急迫性,交給低代碼平臺,讓營銷人員可以自主發布,是最好的。而對於ERP和企業的核心系統,
它並非僅僅是一套軟體,而等於行業知識與最佳實踐集合。這些行業知識與最佳實踐,相對於軟體項目管理、Bug跟蹤、廣告投放甚至用研流程,
是不易獲取的。即使將ERP做成開源軟體,比如odoo,要實施並且讓企業內部各個部門掌握、應用並發揮出效益,也是非常困難的過程。自研ERP,首先說明了在這個行業的生產製造流程沒有被現有的ERP廠商覆蓋,比如特斯拉,它的生產組織過程可能具有不少特殊性。其次,是否用的「低代碼平臺」來開發,光250個研發人員,放國內都是個大型軟體團隊,已經證明不是「低代碼」,真的是在「寫代碼」,
低代碼做不了ERP。如果打開ERP來看,和純自研對比,它也是一套「低代碼」平臺,原理也是內置業務模型、流程和規則。
為什麼企業有了ERP,還在不斷地開發外圍系統?企業的實際業務、使用場景更複雜,ERP只是提供了一個套裝框架。比如說,早年我們用Top 2之一的ERP,一個業務場景,業務人員需要先用產品編號查到產品在系統中的流水號,關閉表單,再用這個流水號去另一個表單查詢庫存或其它情況,而且那個表單是最古老的Form,連點選複製都操作不了,流水號短的靠記憶,多了就還要拿個小本本抄下來,何其麻煩。對企業來說,也無法要求ERP廠商來解決所有的自有場景問題,自然就會通過外圍系統來實現。
又比如說,某個業務環節,ERP原裝的套件只考慮到了企業自身自產自銷自售後的情況,沒有考慮到業務發展時,售後會成為一項可銷售的服務,無法兼容別的廠商產品型號、備件甚至零配件流程,這時候是業務發生了重大變革,原廠套件就需要推倒重來。如果這項業務非常有價值和競爭性,作為企業,肯定不願意讓ERP廠商來實現,
因為這意味著幫助所有競爭對手都推出這項業務,而是希望自己快速實現,打通和客戶之間的數字橋梁來獲得競爭優勢。這就是上圖中的「特有性」。
知識的複雜性壁壘,是ERP與低代碼的分水嶺,而使用場景複雜性,又是ERP與自研的分水嶺。以上是IT決策者在早期可能意識不到的問題,一開始追求「快糙猛」,到中後期就發現該交的學費一分也少不了。
對ERP,體現在產品是買來了,實施不上去,人員知識欠缺,尤其是20年前,許多工廠人員連電腦都不會用,怎麼操作ERP。對當下來說,混淆了雲和定製化,以為ERP雲化等於更方便的定製化(因為節省了本地實施環節),但最後發現制定化的時間一分也少不了,雲服務的廠商定製與維護,費用遠遠比以前的實施商昂貴,還搬也搬不了。
對自研,會高估自身需求的特殊性,低估研發的項目成本。許多決策會基於「我們能做自己做,做不了廠商做」,而非「企業專有的部分自己做,標準部分外部做」的思路,導致做出來項目價值不明確,或者偏離企業的業務戰略目標。
對低代碼,更不應高估其效用和應用場景。在合適的發展階段、場景使用合適的技術,才能最大化地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