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
距離《信條》首映已經過去了三周的時間,目前該片的全球總票房達到了2.3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已突破16億。但是考慮到該片超兩億美元的製作成本,再加上前期的宣發費用,很明顯現在的票房收益連回本都很難做到。而且《信條》目前在豆瓣的評分也已經降至7.8分,在諾蘭眾多作品中位列倒數第一。估計很多人會好奇,信心滿滿的諾蘭這一次為什麼失手了?
原因並不是單方面的,得從市場、個人以及作品3個方面去看。
市場因素大家估計心裡都有數,雖然國內已經放開,但是大洋彼岸仍舊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超百萬的感染者導致許多大城市的影院遲遲不能開門。就以加州為例,目前加州仍舊有八成以上的影院處於關門狀態。市場因素導致《信條》在全球第一大票倉北美地區只取得了3600萬的票房,甚至不如國內。
很多人「事後諸葛亮」,覺得華納選擇這個時間點用《信條》這麼一部高投資的作品來試探市場,實在有點不太明智。不過有了《信條》的前車之鑑,估計本來已經摩拳擦掌的好萊塢各大廠商又得重新估量市場了,最起碼短期內可能不會有重量級作品上線了。
第二個因素是個人,「諾蘭出品,必屬精品」,這句話一直在諾蘭粉絲中流傳。但是這一次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驗證了諾蘭是人不是神,他也會有失敗的時候。《敦刻爾克》的上線的時候,很多觀眾便已經對諾蘭有所動搖,而《信條》的出現,則是徹底擊垮了這一批觀眾。估計後面諾蘭再有新作,已經很難再有這麼多觀眾和媒體去無腦吹捧了。
最後一個因素便是作品本身,《信條》難看麼?其實不難,但也絕對算不上好看。我前面有提到媒體和觀眾無腦吹捧,這其實已經對《信條》造成了一種「捧殺」。上映前鋪天蓋地的宣傳和吹捧,甚至還提前重映了《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兩部作品來預熱,此時觀眾的期望值已經觸頂,這直接導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信條》本身的故事並不吸引人,因為幾乎除了男配羅伯特以外,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工具人,主角是,反派也是。整個故事框架像極了老派的007電影,就是滿世界的跑,但是又不給觀眾提供場景轉換,導致了嚴重的觀影割裂感。無論是故事線還是感情線,都很難給觀眾帶來共鳴,觀眾也就成了沒有感情的觀影工具,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觀影中,被震耳欲聾的音效折磨的欲仙欲死。
從《盜夢空間》到《星際穿越》再到《信條》,諾蘭的這些作品都是在賣設定,一個關於時間或者空間的設定。但是為什麼到了《信條》這兒就不好使了?其實很簡單,信條關於時間鉗形運動的設定,有太多的邏輯硬傷,多到諾蘭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填補。所以影片中出現了這麼一句臺詞:不要試圖去理解,去感受就行了。這其實就是諾蘭想對觀眾說的,他突然腦洞大開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設定,這個設定放在現實中很難去說明,但是我又迫不及待想要與各位分享,於是便有了《信條》這麼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