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為大護法獻唱的主題曲《你一定要是個孩子》中唱到:你像個孩子/那麼任性的/想要尋找美麗他鄉/你像個孩子/那麼倔強著/路盡頭過不去的高牆/像個孩子/閃著的淚光/沉默著看向遠方。
十足的電影兒童的寫照。
在或虛構或真實的電影世界裡,兒童們童言童語,天真爛漫,睜著他們溼漉漉的眼睛,所有的心理活動,所有似曾相似的無憂無慮都會從蒙上灰的記憶盒子裡解除封印;兒童們敏感而倔強,體驗著成長的煩惱,幻想著奇妙未知世界;童年在銀幕上絢爛繽紛,閃閃發亮。
既然你和我的童年,已經丟失在了成鐐銬的筆,成牢籠的教室裡,那就一起來回憶下電影裡的童年吧。
PS:在法語人公眾號對話框回復「法國兒童電影」,即可獲得以下影片資源~祝大家國慶假期愉快!
說起童年,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小淘氣尼古拉》裡的一群孩子們,耀眼明亮,似乎他們的每一幕鏡頭曝光值都是最大。
一部很簡單的法國電影,一段很輕鬆的童年時光。
故事的起源是Nicolas的小夥伴突然成了哥哥,家裡多了一個哭鬧不停還不會被責備的弟弟,他憂鬱地告訴Nicolas,災難的徵兆就是爸爸突然對媽媽特別好!而想像力異常豐富的Nicolas在家發現了父母間的這種小苗頭,並暗暗擔心在小弟弟出生後,他會被丟進森林。Nicolas和小夥伴們一起商討,決定盡全力討媽媽歡心…
開篇就是Nicolas童趣十足的獨白,有些喋喋不休,有些類似《天使愛美麗》的開場獨白,以孩童的語言描繪著他的夥伴,家人,和各自的特點、癖好。那些法國人的小幽默,小神經質在這段開場中一覽無遺。
故事就在這種孩子氣的旁白中慢慢推進,因為是小尼古拉的奇思妙想,所以電影的邏輯也是孩子們的邏輯,觀眾們得以暫時脫離複雜的成人式思考,被那些兒童間的笑話逗得前仰後合。
除了Nicolas之外,他的小夥伴們也是吸睛點。富家小少爺Geoffroy,上課永遠醒不過來永遠回答不出老師問題的Clotaire,老師的chouchou同學眼中的大蟑螂Agnan,故作兇狠夢想成為強盜Eude。這樣短短一句話就能概括這群淘氣包,類似文學作品中的「扁平人物」,但這樣就足夠了,孩子們又能有多麼複雜呢?
電影的背景其實並不如影片所展現的那麼輕鬆,五十年代的戰後,但是除了稍微有些灰突突的室外街道和學校外,觀眾們無法感受到這種氛圍,特別是鏡頭切換到室內時,Nicolas暖紅色調的家,他的「初戀」粉嫩嫩的臥室,觀眾滿心只剩輕鬆溫暖,而孩子們的夢幻世界就這樣在溫暖的色彩中外化了。
《小淘氣尼古拉》是小男孩的童年們,調皮搗蛋,肆意又開懷。而《蝴蝶》則是屬於敏感卻又開朗的小女孩們。
麗薩和小尼古拉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的小腦袋瓜裡似乎住著一個奇妙實驗室,每分鐘都有古怪想法冒出來,但是尼古拉只在自己的大腦的裡展示他的發明,而麗薩一旦有人傾聽,就嘰裡呱啦說個不停,pourquoi永遠問不完,「流星是什麼?是上帝掉下來的頭髮」。
小孩的問題就是詩。
但麗薩和小尼古拉又是不同的,未婚媽媽經常忽略她,她敏感又孤獨,在又一次被媽媽放鴿子後,她偷偷藏在了朱利安的車裡,去往鄉下尋找伊莎貝爾蝶。
朱利安本是不怎麼喜歡這個頑皮的小女孩,無奈小女孩圓溜溜的眼睛和紅棕色的睫毛組成讓人心窩一軟的符號,老人只好一次次妥協,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微風,草原,森林,蝴蝶,會溢出來的綠色,固執卻溫柔的老人,鬼精靈一樣,長著小雀斑的孩子,一路上天馬行空的發問和詩意的回答,兩人相互溫暖,相互彌補人生的遺憾,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就是這樣一部清新爛漫,溫暖明麗的電影。
電影裡的陽光投下的光斑,隨著微風晃動,是自然啊!一老一小稚氣十足的問答,是童趣啊!
這樣一部電影是極適合夏天的。或許夏天就是屬於孩子們的,永遠短暫的暑假,熱騰騰的氣浪,冰淇淋杯壁上掛著的小水滴,陽光下會發光的葉子……
真愛滿行囊(Je m'apelle Elisabeth)
然而童年裡不只有天真爛漫,還有更多的成長的煩惱與陣痛。「寂寞的、不被理解的心是不分年齡不分國界的。敬敏感的、脆弱的童年。」
《真愛滿行囊》的故事就是關於成長中那段最孤寂的時光。
敏感的貝蒂怕黑,怕鬼,怕孤獨,然而生活的環境好像熟知她的恐懼,陰森森的鬼屋,昏暗空闊的家,去城裡讀書的姐姐走了,和爸爸不再相愛的媽媽走了,喜愛的大黑狗快要被屠宰了,她的孤獨在家人的離去中蔓延。這時,她的「生命裡多了一個人」,逃離精神病院的伊凡,同她一樣敏感脆弱,貝蒂把他藏在自己的小木屋內,在雜亂的小木屋內,生活好像透過了一絲光。但是,一場暴風雨過後,又重新洗刷出貝蒂生活中猙獰的一面,爸爸自以為關心女兒,清空了小木屋,為她建造一間遊戲房,卻不了解她真正的想法;她也只好讓伊凡逃跑;有胎記的同學戲耍了一心以為會拯救他的貝蒂。
十歲的貝蒂拿起了玻璃渣,準備割腕自殺……
貝蒂向她爸爸說:爸爸,我覺得我快發瘋了。
為什麼這樣說?
我也無法適應生活。
因為你是個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影響,而且你的想像力很豐富。你沒發瘋,不要怕,相信我。
電影是有誇大的,但是每一個孩子確確實實有這樣的痛苦時光,父母無法了解孩子們敏感的內心,那些被生活中的小黑影所影響,而留下深深痕跡的內心世界。
父母們所不理解的無理要求,卻是兒童們那段時間內全部的寄託。就如貝蒂,全名Elisabeth,沒有一個人如此稱呼她,她只能對唯一的夥伴,伊凡,說:
Je m'apelle Elisabeth。
跳出虛構世界,法國人鏡頭下真實的童年也同樣動人。
在某個小山村裡,一棟外牆斑駁的老房子,唯一的老師喬治便組成了這所村莊唯一的學校,二十年來,嚴謹又溫柔地教著一群不同年紀的孩子,從一筆一划地寫「maman」,到學習分數,從畫畫到做可麗餅,喬治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晃晃悠悠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
這樣的題材給別的國家拍,可能會顯得苦大仇深,故作深情。但是在法國人的手下,平淡且溫馨,如潺潺流水。
比起「唯一的老師」「唯一的學校」這種字眼,更能讓人注意到,讓人會心一笑的是,冬天上學路上被很多人踩過的雪化成黑色的髒水,冷得過分,但看見路邊乾淨的積雪還是很興奮;老師做「dictée」時,永遠跟不上他的速度,只能咬著筆頭絕望;食堂裡排隊端著大鐵盤,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
《Être et Avoir》,有人解讀為這兩個詞是法語啟蒙時最先學到的,是啟蒙的開始。承擔著山村啟蒙重任的喬治,正在接受啟蒙教育的一群孩子,不管是誰,總會勾出一點點童年記憶。
童年時的歡樂是最為純粹的。
小男孩在街角無意撿到一個紅氣球,他牽著氣球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上,帶著氣球去看火車駛過炸起的煙霧,為氣球借傘擋雨,視氣球為有生命的同伴,紅氣球好像就這樣被馴服了,自己跟在小男孩後面,寸步不離。紅氣球引起了一群壞男孩的嫉妒,他們對男孩和紅氣球圍追堵截……
整個電影的畫面中最為亮麗的色彩就是那個紅氣球,與周圍的青色石板形成鮮明的對比,明豔豔的紅色在天空中一蹦一跳,有時還玩起捉迷藏。小男孩的快樂,如同這紅色一樣,引人注目。同伴,氣球,嬉鬧,童年的快樂就這麼簡單。當然,也有煩惱,有壞男孩傷害你的同伴,踩扁你的氣球,但是還會有更多的氣球飛來安慰你,更加繽紛絢爛。
這個三十分鐘的小短片的另一魅力在於,如手繪明信片一樣的巴黎街景,青石路,有積水的小巷,淅淅瀝瀝的小雨滴在路上,可以閃光……
新紐扣戰爭
La Nouvelle guerre des boutons
二戰期間,動蕩不已。除了久未歸家的爸爸們,戰爭帶給孩子們的煩惱微乎其微。彼時,最令他們惱火的是,鄰村的一群小孩,佔領他們的地盤,欺負他們的朋友,兩個村莊的小孩因此衝突不斷。在又一次衝突中,他們的「紐扣戰爭」打響,誰割掉了對方的扣子,誰就是勝者!
這是一部以孩子的「戰爭」隱射二戰的電影。但是電影中的戰爭卻是,一群可愛的孩子拿著木棍,奔跑在廣袤的鄉村田野中,一番廝打後,用玻璃瓶裝滿戰利品——五彩繽紛的扣子。甚至在猶太小女孩身份暴露後,水火不容的兩隊小孩,能握手言和,共同對抗敵人。
孩子眼中的戰爭便是如此。
依舊是一部很標準的法國兒童電影,一群有著大眼睛的可愛正太,清新的法國鄉村風光,暖色的風景與房屋,孩子們的童言……此片的導演也是《放牛班的春天》的導演,如果你想重溫《放牛班的春天》裡的溫暖,這部電影是個不會差的選擇。
法國人對兒童的關注是細膩的。在法國兒童電影裡,導演大都願意花費很長的篇幅,展現他們的內心,願意放棄大人的思維,回歸孩提年代,探索孩子性格裡天生的矛盾點,天真且憂鬱,頑皮卻懂事。無論這些孩子們是何種性格,歸根結底,都是孩子的模樣。
在法國兒童電影裡,孩子們為我們上演著似曾相識的童年,供你緬懷。
童年的記憶已經漸漸堆積在了大腦底層,偶爾回閃過的畫面,讓人有一瞬間的悵然。無憂無慮,蹦蹦跳跳,肆無忌憚地生氣大哭,以前的「不懂事」是父母不願了解你的藉口,如今的「不懂事」卻是責罵。
對這樣的日子說再見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我們只能在兒童電影裡尋找那麼一瞬間的感同身受。
福利:在法語人公眾號對話框回復「法國兒童電影」,即可獲得以下影片資源~祝大家國慶假期愉快!
微信號 : fayuren123
新浪微博:@Franco法語人
知乎:Francophone
▼▼▼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獲得法語資料&加入法語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