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曾說: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朦朦朧朧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
然而,說出「童年最美妙」的巴爾扎克卻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他一出生,母親就把他送到奶媽家,4歲時,又把他轉給管家,年幼時他從未得到過母親的垂憐與關愛。
年僅7歲,他就被父母送到了一家教會寄宿學校,在校7年,母親僅去看過他2次。在這所學校,他吃不飽,穿不好,還經常受懲罰,因為學習成績太差,所以他最終被學校開除。
雖生於富裕家庭,但巴爾扎克童年極其不幸,年幼時沒有得到父母關愛,長大後又因愛好文學,和一心讓他學法律的父母抗爭不斷。這位童年不幸的法國小說家,去世時僅51歲。
但縱觀巴爾扎克的一生,我們卻發現不幸的童年,既是造就他悲慘一生的根源,卻也是成就他一生才名的繆斯。
其實無論童年幸與不幸,我們都抹不掉,因為童年是一個人一生都無法離開的精神家園。
正如法國兒童文學巨匠瑪麗、克勞德夫婦在作品《童年》的序裡所說的:「童年是抹不掉的,永遠都抹不掉。無論人們記得與否,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與他們2歲、5歲、10歲或12歲時的樣子相似。他們的童年沒有消失,只是隨著歲月發生了變化,展開了新顏。」
拿到書之前,看《童年》的介紹,我以為這是一本人物傳記,但拿到書,我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本蘊含著童年秘密的哲學書。
這本《童年》講述了56個世界各地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的童年經歷和生命中的高光時刻。這56個人中,有居裡夫人、孔子、戴高樂等名人,也有聖誕老人、摩西這樣的神話人物,最難能可貴的是還有那些不被歷史銘記,卻用微弱行動悄悄改變世界的普通人物。
《童年》的譯者謝強在譯後記裡說:「作者在選擇書中人物時,並沒有以成功、成就、精英人物為標準,他們希望讀者關注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他獲得了怎樣的成功。」
在《童年》編排上,作者也安排很巧妙,無論偉人名人,還是普通人物,他們同樣都佔了兩頁,一頁文字,一頁插圖,而且文字部分大篇幅講述的是童年經歷,對於成年後的成就僅做簡單描述。因而這本《童年》不是單純人物傳記,而是一本蘊藏著童年秘密的哲學書。
下面我們從《童年》的圖文結構以及蘊藏的3個童年秘密兩方面入手,來分析這本極具人文情懷的哲學書。
一、富含感染力的文字和充滿詩意、幽默的插圖,以對開頁的方式講述另類人生故事
《童年》裡,無論是偉人,還是普通人,瑪麗、克勞德都用了一個對頁講述故事,一頁文字簡短描述生平,另一頁則配了相應插圖。
下面我們先來說說《童年》裡的文字。
「早晨,當歐仁妮把牛群趕上布萊斯山時,空中瀰漫著霧氣;晚上,當她返回農莊時,天空已經變成了金色。」這段話描寫的是被歷史刻意遺忘的米其林史上第一個獲得6星的女主廚歐仁妮·布拉澤。」
這樣極富感染力卻又冷靜克制的文字描述比比皆是。文字作者瑪麗·德布萊辛是法國著名記者和作家。她是一位高產作家,一直在為兒童和成人創作作品。在她近百部的作品中,有不少作品屢屢摘得國際大獎,還被多次改編成戲劇和電影劇本。
《童年》裡瑪麗的文字短小精煉,讀起來朗朗上口。不過雖精煉,卻處處飽含哲理。
比如講述傳奇女畫家弗裡達·卡羅時,講完她悲慘的童年後,瑪麗用一句話總結她的成年「儘管痛苦伴隨了弗裡達的一生,但她的生活比大多數人的都要精彩豐富。」
簡單一句話,卻蘊含無窮哲理:不幸的童年,未必會造就不幸的人生。
其實,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點童年陰影。但正是陰影,才構成了我們真實而又鮮活的人生。
類似精煉卻飽含哲理的話在《童年》裡還有很多,比如總結英年早逝的法國傳奇歌手艾迪特·皮雅芙時,瑪麗這樣描述:「可惜她死得太早,可能是因為她在生命裡消耗了太多能量。」
除了寓意深刻的文字外,《童年》裡的插圖也是一大亮點。
插圖作者是法國繪本界的「造夢大師」克勞德·旁帝。他曾獲法國童書界榮譽「魔法師獎」、法國國家文化及圖書館聯盟頒發的「圖畫書獎」和義大利撒丁島「兒童文學獎」。
1985年創作的第一本繪本《阿黛拉的圖畫書》大獲成功後,旁帝又相繼創作了多個繪本。他的每一本書都充滿詩意和幽默,尤其是他回歸孩子視角的繪畫技巧,為作品增添了幽默而又富有想像的張力。
在《童年》裡,除了插畫,他還綜合運用了雕刻、攝影、繪畫、拼貼等創作方式,以此激發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先看《童年》的封面,一個男孩站在岔路口,而這條路卻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形似,這裡藏了兩個意思:1、小孩站在岔路口,面對生活的無限可能,他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走的那條路。2、路同時也是大樹根部,意味著我們不管長多大,走多遠,身上永遠都會帶著童年印記。
看完封面,我們再來看《童年》裡的精彩插圖。
講述安徒生的人生故事時,旁帝以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雕像作為創作藍本,在雕像旁畫了一個面朝大海的男孩,大海上依次遊過了安徒生童話裡的人物,醜小鴨、小錫兵、拇指姑娘。雕像加插圖的另類創作方式,激發想像力同時,也讓讀者閱讀時,能在心底緬懷那位逝去的童話大師。
講述爵士鋼琴家米契爾·派卓西安尼時,黑白插圖形成鮮明對比。一架巨大無比的鋼琴上,卻有一個拄著雙拐的小人,反差對比下,視覺衝擊力極強,讓人對此一目難忘。
在《童年》裡,旁帝很擅長用對比方式配插圖,比如講述卓別林的故事時,配的插圖是一個成年卡通卓別林和一個幼年卡通卓別林,而且幼年卓別林腳上穿了一雙大且不合腳的鞋子,這樣極富渲染力的對比,一方面暗示了卓別林辛酸又貧窮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童年》通過瑪麗簡短卻飽含哲理的文字,配上旁帝幽默卻又充滿詩意幽默的插圖,生動演繹了56個另類的人生故事。
二、56個孩子的童年軼事背後,藏了3個童年秘密
從小與家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17歲前從未踏出過大山,更沒有上過學,再加上固執專制的父親和愚昧無知的母親,美國作家塔拉·維斯特弗的童年一片陰霾。
但幸運的是,塔拉17歲時,在哥哥鼓勵下自學考上了大學,之後又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並在2018年出版自傳體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因此書2019年她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通過不斷自我懷疑、掙扎、覺醒,逃離,塔拉終於開拓了新的人生,從而擺脫了有毒的原生家庭。
塔拉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不幸的童年,未必會造就不幸的人生。你可以通過學習受教育,告別童年的苦難,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這也是《童年》想要告訴我們的:每個人的童年裡都有幸與不幸,關鍵是選擇怎樣的應對方式。下面我們結合56個人的童年軼事,來探討《童年》給我們揭示的3個童年秘密。
1、終其一生,我們都在用各種方式治癒童年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但幸運的人寥寥無幾,大千世界裡滿滿的都是有著這樣那樣童年陰影的人,但童年有陰影不是墮落的理由,因為成年後的我們,有足夠力量可以治癒童年。
法國兒童文學開創者塞居爾伯爵夫人,雖生於大富大貴之家,但卻有不幸的童年,因為她的母親經常用各種方法折磨她,不但不讓她吃飽喝足,整年都讓她穿單衣,冬天還不讓她蓋棉被,也不讓她墊舒服褥子。
但面對母親留下的童年陰影,她卻選擇用寫作來治癒。57歲當了祖母后,她把童年經歷寫進小說《蘇菲的煩惱》,用這樣的方式與童年無助的自己達成了和解。
用寫作、繪畫等創作方式治癒童年陰影的還有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童話作家安徒生等人。
面對苦難,他們沒有滿懷戾氣去報復,也沒有選擇自甘墮落,而是用獨特方式,一點一滴治癒著內心那個曾經脆弱無助的孩子。
知乎網友馬一串串說:「童年的陰影就像一杯剛開始很濃的鹽水,你窮其一生只能往裡添水讓它變淡。卻無法讓它變甜。」
所以童年有陰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以此為藉口選擇墮落。
面對童年陰影,如果你無法像塔拉一樣,靠學習走出原生家庭,活出嶄新人生。至少你可以選擇淡化童年陰影,不因為童年不幸而自怨自艾。
2、你現在的姿態裡,藏了童年的模樣
知乎有位網友說:「人不是一塊海綿,捏來捏去還是原來樣子。人是一塊越長大越硬的泥巴,不知不覺就成了現在模樣,再也無法有大變動,以後會慢慢打磨拋光,會變得更完滿,但缺口永遠在。」
所以或許你已忘了童年模樣,但從你現在的姿態裡,我們能透過時光窺見童年的你。
正如《童年》裡所說:「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與他們2歲、5歲、10歲或12歲時的樣子相似。他們的童年沒有消失,只是隨著歲月發生了變化,展開了新顏。」
幼年的他喜歡玩士兵玩具,很小就展現出了過人領導力,他討厭順從,夢想當軍人,甚至堅信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法國元首。這個人就是戴高樂,從他成年後取得的種種成就來觀照童年,我們發現成年後的戴高樂實現了童年夢想,如願以償當上了法國元首。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底色,也是一個人最初的力量來源,所以童年在愛裡長大的孩子,長大後總能溫柔對待歲月。
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2歲時因為一次高燒,讓她失去了視覺和聽覺,無法與人交流的她開始出現自殘、打人等暴力行為。看起來如此不幸的她,卻又幸運的擁有很多愛她的人,包容她的任性,尤其是她的啟蒙老師莎莉文,用自己的方法引導海倫認識萬事萬物,從而引領海倫走出心底的黑暗。
成年後,海倫學會了口語表達,並赴劍橋大學學習,成為第一個獲得學位並贏得一致好評的女性殘疾人。
看似童年那個暴戾的海倫和成年後為爭取窮人、婦女的權利而鬥爭的海倫不像一個人,但深思她的童年經歷,我們會發現,正是海倫童年時期得到的愛,才成了照亮她未來的光。
3、幸福的童年,並不在於家境,而在於家人
家境富足,並不意味著孩子童年幸福,反之亦然。
就像《童年》裡提及的那個天生海盜安妮·伯妮,雖家境富裕,且父親對她頗為重視,但「富足並不代表幸福。」所以13歲的安妮,因無法忍受家庭生活的苦悶,選擇離家出走。離家出走的安妮不但用刀捅人,還做了海盜。直到她的海盜組合被捕後,她才真的安定下來。
家境富裕的安妮,沒有得到一個足以治癒人生的幸福童年。
因而一個幸福童年,並不在於家境,而在於家人。只要家人給足孩子愛與關注,即使家境貧困,即使曾被嘲笑,長大後依然可以熠熠生輝。
14歲被趕出校門的愛因斯坦,從小性子慢,且語言表達有障礙,所以人們把他看做一個落後分子。但幸運的是他的家庭很幸福,家人熱愛藝術和科學,並且支持他。所以儘管被嘲笑,但愛因斯坦仍然堅定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並發現了相對論,成為20世紀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
不過,雖說幸福童年可以治癒人的一生,但不幸的童年,未必會造就不幸的人生。
英國知名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裡說:「我們童年的受虐經歷經過時間的洗禮,就如同暗淡的鉛變為閃亮的金那樣,絕望恐懼甚至能夠轉化為創作與領悟,而我們長大後的很多成就就是這一過程的結果。」
童年的不幸,或許反而會激發一個人的潛力,讓他超越不幸,從而擁抱新生。因而如何定義童年的經歷,是我們超越童年苦難的關鍵。
如果你一味怨天尤人,即使再幸福,也會被你吹毛求疵。但如果你保持樂觀、積極、開放的心態,即使低到塵袋也能開出絢爛花朵。
《童年》裡說:「人類的發展,是由成千上萬個兒童變成大人的過程所組成的。所以成為孩子便是宇宙間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沒有孩子,就沒有大人。」
對成人而言,童年只是他們人生中最柔軟的部分,但對孩子來說,童年卻是他們的全部。
或許你我的童年不夠幸福,但希望我們為人父母后,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幸福童年,讓他們活得像個真正的孩子,天真而又自由。
這本法國走心巨作《童年》,其實是一本很單純的讀物,它好像是寫給孩子,但實則卻喚醒了成人,像鏡子一般的《童年》,讓大人重拾兒時的夢想,讓孩子看到成長的意義。
一本適合成人和孩子閱讀的書,你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