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除了新冠病毒的疫情, N號事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N號房是韓國最近被曝光超過26萬人觀看的網絡色情聊天室,涉及多起剝削女性甚至未成年人拍攝性侵視頻的犯罪事件。
目前已經確認的受害女性就有74個,其中16個是未成年人,而年齡最小的一位只有11歲。
她們是怎麼成為受害者的?
根據媒體的總結,一部分是在社交網絡上收到釣魚連結,宣稱:「你的私人照片被暴露到網絡上。你快點擊下這個連結看看這些照片是不是你。」
然後通過釣魚連結,獲得她們的社交帳號以及密碼、甚至是真實的家庭信息。進而利用私人信息進行威逼引她們一步一步入坑。
雖然這次的事件發生在韓國,但是暴露出的網絡信息安全漏洞卻讓人背脊發涼。
在2015年,我國曾做過一份國內兒童網絡安全研究調查。
這份研究,由廣州市少年宮牽頭,聯合全國18個主要城市青少年宮,對2萬多名3-14歲兒童及其家長進行了調研和分析。
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在網上要填真實資料,你會怎麼辦?」
數據顯示只有32.5%的孩子會先詢問父母意見。
2.9%的小學低年級學生表示會直接填,初中更是有10.5%的學生選直接填。
截止2015年12月,中國的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經達到1.3億。
網絡滲透在我們孩子方方面面的生活。
根據2015年國內兒童網絡安全報告顯示:3-6歲的孩子,超過80%以上接觸過手機、平板和電腦。
9-10歲的孩子裡面,38%有自己的手機,49%有自己的QQ,26%曾加入過線上聯盟。
13-14歲的孩子,57%有網友,64%曾在網絡上發布過內容。
孩子這一代註定是數字時代的網絡居民,我們是否可以做些什麼去保護他們的安全?
去年我們曾針對另外一起網絡安全事件發表過文章,其中收錄了幾條國外機構發布的關於E-safety(網際網路安全)的引導。
現在想給大家重新分享。在家長層面我們可以做到的幾條。
事先約定
確定孩子多少歲可以使用電子設備,明確和孩子說他們可以上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可以使用的時間有多長,以及可以在什麼地方使用。
年齡界限。
13歲之前不建議給孩子提供單獨的手機、平板電腦。特殊情況,比如說單獨出門(參加夏令營)需要聯繫時候除外。
比如科技大佬微軟的創世人比爾蓋茨的三個孩子,都是14歲之後才擁有自己的手機。
13-18歲,使用社交應用需要在成人監督下使用。而在13歲之前,不建議使用任何社交應用。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使用的qq,在蘋果商店的下載年齡是在12歲+。微信的年齡在17歲+。
場所界限。
把電腦、手機等留在客廳、飯廳等公共區域,鼓勵孩子在家庭公開的場所使用,方便我們觀察他們使用網際網路的方式。
安全上網
幫助孩子挑選適合年齡段使用的app、網站以及電影、視頻等其他資源。
在手機、電腦上設置「訪問權限」,阻止或限制不適合他們使用的應用、網站。
比如iphone\ipad用戶可以通過」設置-通用-訪問限制-輸入密碼」,把不適合孩子看的app隱藏起來。
利用綠色上網軟體,創建獨立的帳戶,這些帳戶僅允許訪問你選擇的網站。
不定時檢查以及更新以上的設置,確保在安全使用的範圍。
使用示範
孩子在0-5歲,你可以和他們一起使用電子設備,示範他們可以在網上做哪些有趣的事情。
孩子在6-10歲,可以通過聊天的方式讓他們告訴你,他們喜歡在網上做什麼。
孩子在11-13歲,和他們談論使用社交應用的好處和風險。
比如告訴他們上傳的任何內容,照片、信息等等可能永遠在線存在。儘量少透漏個人真實信息、位置、照片等。
不要添加任何陌生人以及不太友好的陌生人熟人。
如果他們的好友沒有在社交軟體上即使回復,不代表他們不想與你做朋友。他們可能在做其他的事情。社交網絡不代表隨時在線,自己也不需要保持隨時在線。
當在網絡上收到不好的信息,比如惡言惡語等等,不需要回應,可以第一時間告訴成年人。
一些詳細的做法,推薦看TED演講視頻《The challenges of raising digital Native》。
保持信任
最後一點,就是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保持信任。
讓孩子知道不管出現什麼問題,都可以第一時間找我們求助。
世界總有陰暗的一面,除了依靠法律去嚴懲,我們要讓孩子不必害怕,無論發生什麼,爸爸媽媽都會堅定站在他們的身邊。
那孩子需要因此遠離網絡嗎?
大可不必。
就像《園丁和木匠》書裡說的:
「無論好壞,他們將創造屬於自己的數碼時代、屬於自己的世界。
對他們來說,網際網路是時代的基石和根本,代表了這個時代文明的頂端。」
只是我們得讓孩子武裝起自己去應對不善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