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西遊記》第二十四回,被四聖試過禪心,唐僧師徒繼續西行,來到萬壽山五莊觀。
書中寫道:當日萬壽山五莊觀主、地仙之祖鎮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簡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彌羅宮中聽講混元道果。大仙門下出的散仙,也不計其數,見如今還有四十八個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當日帶領四十六個上界去聽講,留下兩個絕小的看家……鎮元子吩咐二童道:「不日有一個故人從此經過,卻莫怠慢了他,可將我人參果打兩個與他吃,權表舊日之情。」那大仙臨行,又叮嚀囑咐道:「我那果子有數,只許與他兩個,不得多費。」……大仙道:「唐三藏雖是故人,須要防備他手下人羅唣,不可驚動他知。」
鎮元大仙這番舉止很是反常。
其一,元始天尊請聽講「混元道果」,以元始天尊之尊,肯定只有鎮元子這地仙之祖能當得起天尊請帖。鎮元子即便要帶兩個人服侍,也不應該把全觀老小全部帶走。這種操作很像第五回大聖偷丹時,太上老君藉口與燃燈古佛講道,把眾仙童、仙將、仙官、仙吏都收攏在左右聽講。明擺著是空城計,給人製造偷東西的機會。
其二,五莊觀為招待故人,鎮觀之寶人參果都拿出來兩個,按常理即便不讓幾個輩分高的徒弟留守,也得留幾個勤謹能幹的徒弟做好接待工作吧。但是鎮元子卻把「兩個絕小」的清風明月留下看家,這兩人「常時節,日高三丈,腰也不伸」,懶惰得可以。留這樣的兩個人看家,卻吩咐「卻莫怠慢了他」,真是口是心非,說一套做一套呀!
其三,人參果萬年只結得三十個果子,聞了一聞,就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就活四萬七千年。鎮元子命徒弟打兩個人參果只招待唐僧一人,可見對唐僧十分重視,要超高規格接待。但他卻沒有交代徒弟管飯的事。即便唐僧吃了人參果飽了,管唐僧的徒弟一頓飯又費幾個錢?弄得唐僧師徒還要自己做飯,他這表的是什麼「舊日之情」呀?
其四,鎮元子命徒弟打了兩個人參果給唐僧吃,特意吩咐「唐三藏雖是故人,須要防備他手下人羅唣,不可驚動他知」。但清風明月住的道房竟然就在廚房隔壁,難道是怕離得遠了悟空幾個不能偷聽到什麼嗎?難倒這是讓清風明月留下接待的又一個原因?
而稍微熟悉歷史典故的人看到這裡,估計馬上就會想到「兩桃殺三士」的典故。唐僧若吃人參果,作為老師父大概率也不會吃獨食,可能會自己吃一個,另一個讓三個徒弟分。若是不吃人參果,三個徒弟知道了分不勻,估計也要打起來。鎮元大仙這是要防備他手下人羅唣,還是怕他們不囉唣呢?三個徒弟無論是分一個還是分兩個,肯定分不均勻、吃不盡興,孫猴子偷桃偷酒偷丹的黑歷史擺在那裡,鎮元子這不是明擺著勾引猴子去偷人參果嗎?
其五,鎮元大仙第二天回來,聽清風明月哭訴師父的故人「原是『東來的和尚,——一夥強盜』,十分兇狠!」竟然詭異的笑了。只見他笑道:「莫驚恐,慢慢的說來」,待聽到孫悟空把自己觀內異寶人參果樹打倒了,竟然「更不惱怒」,還勸徒弟說「莫哭!莫哭!你不知那姓孫的,也是個太乙散仙,也曾大鬧天宮,神通廣大。既然打倒了寶樹,你可認得那些和尚?」可見他對孫悟空的秉性和手段十分熟悉,似乎對寶樹被打倒也早有預感一般。
以上這五個反常疑點,讓貧道有理由相信,鎮元大仙這一番操作肯定是故意的,肯定是有陰謀的。
他一定算好了唐僧師徒要到五莊觀,就藉故出差,順便帶走了所有的徒弟,只留兩個最小最懶的看家。他故意布下了圈套,引誘悟空師兄弟去偷人參果——A計劃是「兩桃殺三士」分不勻時再偷一個湊吃,B計劃是讓唐僧師徒做飯時偷聽到隔壁清風明月的談話自己去偷吃。他甚至十分清楚孫悟空的膽大包天,做好了人參果樹被孫猴子一不做二不休打到的準備。
那麼問題來了,鎮元大仙費了這麼大心思,付出多個人參果的代價,冒著人參果樹斷根的風險,他這麼做究竟是為什麼?他有著怎樣的謀劃?要達到什麼目的呢?後文慢慢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