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電影「一群人」 | Calvin
無論是票房還是數量,玄幻電影在網絡電影賽道都一起絕塵,以碾壓式性優勢佔據了普通觀眾對網絡電影的第一印象。
「一群人」團隊也寫過非常詳細的文章,360°零死角的分析了(古裝)玄幻網絡電影的熱度來源、微創新趨勢、題材保障等等。今天,「一群人」團隊決定繼續發揮學究精神,聊聊玄幻電影的前身,神怪片。所謂借古鑑今,神怪類題材是否能夠吹起「復古風潮」?
什麼是神怪片?我們可以直接理解為:影片所描寫的對象是超自然的「幻想」。如果再深入了解神怪電影,我們又可以將其分為魔幻、玄幻以及奇幻這三個不同的幻想類型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幻題材」。
在三幻當中,業內對於玄幻類的定義最為模糊,只因玄幻片中所涉及的環境、人物以及世界觀幾乎都無從考證,該類型作品更像是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所以相對而言,這也為創作者帶來了更多的創作空間。
比起難以定義的玄幻作品,奇幻類作品的定義就更為鮮明些,他們大多是基於現實、傳聞故事或神怪文學通過調整改編進行二次創造。
魔幻類作品則源於西方魔幻傳說,同樣經改編而成,作品主要參照歐洲神話的人物與事跡。
總的來說,雖然神怪片大多經由想像創造,但也離不開歷史文化代代相傳的痕跡,這就要說到神怪片的起源。
在神怪片與歷史文化的淵源中,由於上古時期群眾對科學知識的匱乏,先民便將一些無法解釋的事物神怪化,再加上當時缺乏文字系統用於記載事物而多用抽象圖形,這更成了後人為解讀圖像而幻想延伸出眾多神話故事的原因。在此後的文化更迭中,隨著各類宗教的衍生、文學以及藝術等精神活動的出現,後世神怪文化不斷增加,至今最終積累了大量神怪片的創作素材。
神怪片最初可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當時國內的主流影片類型還是古裝題材,與此同時片商們也注意到了武俠片與神怪文化更能迎合大眾的觀影熱情。武俠神怪片中,英雄們不僅都能飛簷走壁、身懷絕技,同時還有著一腔俠義精神,除暴安良,鋤強扶弱。此外,武俠神怪片中絕世武功與鬥法的情節更是滿足了觀眾心理和視覺上的雙重衝擊。這些,對當時因生活環境而頗為苦悶以及對現實生活不滿的市民而言,可謂在精神世界上帶去了一絲安慰。
1928年由明星電影公司根據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而成的《火燒紅蓮寺》誕生後,其中的劍術激鬥以及神怪法力給大家帶去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隨著該神怪片的空前大賣,明星電影公司便順勢開展了 「火燒系列」,並於1928至1931年出品了約四百多部類似題材的電影。《火燒紅蓮寺》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神怪電影史上的鼻祖,更是在影片大獲成功後,將國內的神怪片熱潮推至頂峰。但由於當時神怪片逐漸泛濫,出現了粗造濫制的情況,當時的國民政府便下髮禁拍令,神怪片也一度沒落。
直到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掀起新浪潮,由於資本的介入與商業片的競爭,古裝片、武打片、神怪片也都慢慢迎來復甦。說到香港神怪片,不得不提到殭屍片大咖林正英先生。在其1980年上映的經典神怪作品《鬼打鬼》中,武打與茅山術對決的場景迅速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票房也得以大賣。神怪片又再次成為了觀眾所追捧的新趨勢。也正是因為有著《鬼打鬼》的成功,1985年同為林正英先生主演的《殭屍先生》依舊獲得市場追捧。
不同於以往的純恐怖片,此片除了「英叔」武打式驅鬼打殭屍外,影片的風格也更偏向風趣、幽默,但同時又將恐怖氛圍拿捏得恰到好處,真正意義上做到了老少皆宜的觀影感受。「英叔」的道長形象也讓「殭屍」系列片成為了香港神怪片中無法逾越的經典。伴隨著我們心中的「殭屍道長英叔」離世,風靡一時的香港殭屍片也隨即沒落。雖然在「英叔」之後也出現過很多不同類型的殭屍片,如《猛鬼警局》系列喜劇電影;為紀念「殭屍道長」所打造的《我和殭屍有個約會》電視劇,千禧年的《殭屍新戰士》、《天師鬥殭屍》、《救姜清道夫》、《殭屍》等,儘管這些作品也很優秀,但仍舊無法超越「殭屍道長」在觀眾心中的地位。
香港的殭屍類神怪片因「殭屍道長」有著無法逾越的高峰,但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大量港片被引進內地,其中《倩女幽魂》系列、《青蛇》、《梁祝》等類型神怪片的引入逐步打開了內地的票房。
緊接著,21世紀的到來西方魔幻電影《指環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等好萊塢魔幻電影不斷問世,不僅在世界電影票房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蹟,也在中國成功助力掀起觀眾對神怪片的喜愛。這一市場變化也刺激了國內不少知名導演應用神話傳說、志怪、神怪小說、網絡小說內的IP改編出富有東方特色的神怪片,如《畫皮》系列、《西遊》系列、《狄仁傑》系列、《長城》、《捉妖記》、《奇門遁甲》等玄幻與奇幻類相結合的神怪片紛紛脫穎而出。藉助新時代的數字科技,這些新型神怪片更給觀眾帶去了新魔幻的視覺衝擊,也讓該類型電影有了可觀的票房收益。其中以在2008年上映的《畫皮》為例,該影片成功獲得兩億三千萬的票房。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觀眾的觀影習慣也從線下慢慢轉移至線上,網絡大電影也順應時代的潮流日漸發展。神怪片在院線電影取得的成功在不知不覺中掀起了網絡大電影的注意與效仿,隨之也出現了許多神怪片類型的網絡大電影, 同樣得到了觀眾的好評與不錯的分帳收益。如《倩女幽魂》、《道士出山》、《摸金校尉》、《奇門遁甲》等等。尤其是《道士出山》,當年以小成本製作最終換來了2000萬的巨大回報收益,更被譽為最接近 「殭屍道長」的影片,他的成功為神怪類網絡大電影打開了更多可能性與市場。
雖說有著不少的神怪類型網絡大電影得到成功,也正因如此,市場也迎來了大大小小的影片爭先恐後入市搶奪神怪類型的市場份額,這也導致了神怪類片子的泛濫且內容越來越大同小異;不斷出現的相似IP,雷同的故事情節,都讓觀眾漸漸感到精神疲勞,也大大提高了觀眾對於神怪片內容創新的期望值。不僅如此,對於神怪片的審查制度也越發收緊。在種種嚴苛條件底下,對於創作者而言更是帶來更大的挑戰。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以一種全新的呈現方式去重新敘述一個神怪片。比如,我們不僅可以藉助如茅山術、遠古宗教儀式以及民俗傳說來作為故事的引子,另外還可以借鑑融入西班牙亦或是其他西方國家懸疑恐怖片的一些特點手法,讓觀眾體驗出一種新型的玄幻感受,即「看不見的恐怖」氛圍刺激感,相信這個模式也將會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全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