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靈奇旅》(2020)裡的「生之來處」(great before)。(資料圖/圖)
2020年12月25日,迪士尼皮克斯工作室的動畫長片《心靈奇旅》在中國院線上映。截至2021年1月4日,這部影片在「賀歲檔」獲得了1.68億元人民幣票房,豆瓣評分高達9.0。而在國外電影評分網站IMDb和「爛番茄」上,《心靈奇旅》也分別獲得了8.2的高分和95%新鮮度的好評。
就像皮克斯工作室之前製作的那些動畫長片一樣,《心靈奇旅》也是一部價值觀無比正確、票房口碑雙豐收、「預定」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合家歡動畫電影。
但是,即使取得了如此成績,問題依然存在:《心靈奇旅》算得上是一部優秀的皮克斯動畫電影麼?
要回答這個看似「專業」的問題,其實不需要電影方面的知識和訓練,更不需要成為專業的「影評人」。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只要我們把《心靈奇旅》與皮克斯此前的幾部動畫電影佳作放在一起,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在《心靈奇旅》之前,皮克斯工作室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三部影片分別是:2015年的《頭腦特工隊》,2017年的《尋夢環遊記》和2019年的《玩具總動員4》。下面就來比比看。
電影《尋夢環遊記》(2017)裡的亡靈國度。(資料圖/圖)
一個要靠硬掰才能講清楚的道理
先看場景。
電影是一門造夢的藝術,動畫電影更是需要創作者們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一個個夢幻世界。以皮克斯工作室的技術實力,做出一個近乎真實的現實世界場景早在幾年前就已不是什麼難事了。而皮克斯工作室的電影最為人稱道的一點就是,它總能創造出一個個如夢似幻、獨特瑰麗、並且與劇情高度契合的「異世界」。
就像《頭腦特工隊》中的「腦中世界」、《尋夢環遊記》中的「亡靈國度」,至於《玩具總動員4》,雖然一直是在現實世界之中,但是通過玩具們的微觀視角,影片同樣創造出了瑰麗的「異世界」。
電影《玩具總動員4》(2019)裡的微觀視角世界。(資料圖/圖)
而《心靈奇旅》中的「異世界」看上去很「抽象」,很「空靈」,很「低碳環保」。
再說角色。
電影終究是要由角色來演的。塑造出立體、鮮活、有辨識度的角色,是成功的電影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這方面,《玩具總動員4》秉承了這一系列一直以來的特點,每個「玩具」都有著自己的獨特性格,讓人過目難忘。《尋夢環遊記》中的「亡靈」們也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背景故事。即使是一半的劇情都在女主角萊莉腦中進行的《頭腦特工隊》,也有五個分別代表快樂、悲傷、憤怒、害怕、厭惡的性格的角色,以及「冰棒」這個萊莉假想中的朋友。
而《心靈奇旅》中呢,除了主角喬和22,還有誰?不只是你一個人分不清這些角色。關於這一點,影片中的主角喬都忍不住吐槽:「這裡所有人都叫傑瑞嗎?」
這樣毫無區分度的角色設定導致了接下來更為嚴重的故事問題。
絕大多數的電影都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故事的推進靠的是角色之間的互動和衝突。顯然,「立體、鮮活、有辨識度的角色」能夠製造出更加真實、更加有趣的故事衝突。在這一點上,《頭腦特工隊》《尋夢環遊記》和《玩具總動員4》都做得相當不錯。這些電影的故事都是在主角與各種角色的互動中自然展開的。那些多樣化的、鮮活的角色都帶有自己的獨特的想法和目的,這些想法之間的碰撞,目的之間的衝突與妥協,構成了精彩的故事。
電影《頭腦特工隊》(2015)裡的腦中世界。(資料圖/圖)
而在《心靈奇旅》這裡,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由於「這裡所有人都叫傑瑞」,他們自然無法提供足夠多樣性的劇情選擇。這些「傑瑞」甚至沒有離開過片中虛構的「生之來處」(great before)。而唯一在現實世界與喬和22產生過互動的角色泰瑞,他所做的始終只有一件事:把喬抓回去。除了這些「傑瑞」和泰瑞,電影裡的其他角色也給人一種「工具人」的感覺,身份和定位都相當的單一。喬的母親就只是位母親,科裡就是給喬介紹樂隊工作的人,多洛西婭就只關心她的演出。所有的人物都只會像NPC(非玩家角色)一樣,呆在其固定出現的場合,完成單一的任務,然後再也不出現。
電影《心靈奇旅》(2020)裡的「傑瑞「們。(資料圖/圖)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整部電影的戲劇衝突只能由喬和22兩個人來完成,這無疑給整個劇情發展造成了很多限制,也就導致了影片的內核問題。
由於定位是合家歡電影,迪士尼的動畫長片所傳遞的「思想內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價值觀」,一向都是一些具有普世性的「正能量」,諸如「愛自己的家人」「熱愛生活」「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等等。
這當然是完全正確的。畢竟動畫電影又不是哲學論文,並不需要探索多麼艱深的人類思想。而且那些普世的「價值觀」也的確是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最有價值的。
但是問題在於,怎麼樣傳遞這些「正能量」的「思想內核」。不管是電影還是小說,都有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展示而非告知」。空洞的說教總是讓人感到乏味的,生動的故事才能讓人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意義。
在這一點上,《頭腦特工隊》《尋夢環遊記》和《玩具總動員4》就做得相當不錯——對一切都感到無所適從的小孩子,總要親身經歷了與家人的爭吵之後,才能明白家人的重要和成長的可貴;沒有經歷過死亡的孩子,只有明白了逝去的家人代表著什麼,才能明白為什麼要紀念他們;一直呆在家中的玩具,也只有見識到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之後,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這些都是真實可信的故事。所以這些道理自然而然地能夠通過故事傳遞給我們的。
但是到了《心靈奇旅》這裡,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22,一個迷茫了幾千年的靈魂,經歷了各種事情,接受過阿基米德、哥白尼、尼採、榮格、林肯、甘地、特蕾莎修女等等人物開導,仍然無法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然後就因為吃了一塊披薩,在紐約街頭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顆種子落地,就突然變得熱愛生活了。
嗯……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吧。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上文所說的,兩名主角之外的角色NPC化,整部電影變成了喬和22的「二人轉」。這不僅導致了電影情節不夠豐富,也導致電影講述的故事無法承載它所要表現的主題。
正是因為主題與內容之間的不匹配,導致整部影片無法通過情節來傳遞情感和思想,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通過角色的對話和自白來告訴觀眾他們到底想表達什麼。22會不停地抱怨:「我不好。我沒有目標。」傑瑞們也不止一次地回應:「這就是目標。這就是你生命的意義。」
也正是由於主題與內容不匹配,又要強行表達主題,致使影片的主題反過來影響了正常的敘事邏輯。一開始喬當上「靈魂導師」是陰差陽錯,但是傑瑞們全都對此熟視無睹,任由喬和22去做各種事情。而在影片最後,所有的「傑瑞」莫名其妙地合作給喬開了個後門,讓他獲得第二次生命。這一切都沒有任何鋪墊,也找不到可以解釋的理由。
對此,我只能理解為:導演和編劇軟弱到不敢在一個大團圓的電影裡讓主角死去。因此,只能用這種完全不講道理的方式,給他再活一次的機會。
這種完全不考慮邏輯的做法,不僅會傷害到故事本身,也會對影片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造成損害。畢竟,一個要靠硬掰才能講清楚的道理,怎麼想都不太容易讓人相信。
電影《頭腦特工隊》(2015)裡個性鮮明的配角冰棒。(資料圖/圖)
為什麼「不夠好」
平心而論,《心靈奇旅》並不是一部爛片,它甚至仍然是2020年最好的動畫長片。影片中人物的流暢動作、各種物體的材質和光影的變化,仍然可以讓人感受到皮克斯強大的技術能力。甚至就連影片的故事本身,也比現在絕大多數動畫電影都要好得多。
但是,該片存在的種種瑕疵讓人無法認為這是一部優秀的皮克斯動畫電影。這些問題很明顯不是技術層面導致的;該片預算超過1.5億美元,顯然也不存在資金短缺;如果我們相信導演彼特·道格特所說的,這部電影經過了多年醞釀,並且在2016年就開始籌備製作,那麼由於工期不足而導致倉促完工的原因也是不存在的。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心靈奇旅》「不夠好」?皮克斯為什麼會生產出這樣一部第一眼看上去尚可,細品就感覺粗糙、帶著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味兒的作品?
我能想到的客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也許彼特·道格特升任皮克斯工作室首席創意官之後工作繁忙,能夠投入給一部電影製作的精力有限;比如也許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真的很嚴重,導致電影製作這種需要人與人交流合作才能碰撞出火花的工作很難展開;再比如,也許這真的只是一次偶然的發揮失常……
我真心希望這些猜測是正確的。因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就會讓人不由想到另外一種可能性:皮克斯本身懈怠了。
畢竟全世界其他動畫公司幾乎給不到迪士尼和皮克斯什麼壓力。就算是皮克斯做出這樣的片子,仍然能「預定」2021年的奧斯卡動畫長片獎,而且票房也會很好,甚至還能有相當不錯的口碑。那麼為什麼還要費盡心力去精益求精呢?畢竟優秀可以出於慣性,而卓越是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夠實現的。
我真心地希望事實不是這樣的,因為這樣意味著,皮克斯正在成為它在影片中經常諷刺的那類人:那種穿著筆挺的黑色西裝,坐在格子間裡一本正經地算計著各種數字和報表、斤斤計較成本和收益的、無趣的成年人。
畢竟,這個世界已經足夠現實,現實得讓人喘不過氣來了。所以我們才希望有人能給我們一些美麗的幻想,來告訴我們,人生可以不是這樣的。我們還是可以有哪怕那麼一瞬間,能夠忘記日常生活中那些瑣碎而又麻煩的事情,去找回孩童時那種純粹而簡單的快樂。
而這,正是早已成年的我們,仍然喜愛那些給孩子們看的動畫電影的原因啊。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