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婷
豆瓣評分 9.1 ,Metacritic 媒體評分 85,爛番茄新鮮度 93% ,《心靈奇旅》大概是近幾年來全球範圍內,最「毫無爭議的好電影」。
因此,《心靈奇旅》會讓人想起從不失手時期的皮克斯——它總是能站在人文和科技近乎完美的制衡點,去做大人和小孩都信賴的朋友。少有人不期待皮克斯,就像少有人會拒絕讓自己皺皺巴巴的人生,能多少熨貼一點。
BBC 文化評價《心靈奇旅》時提到,「在每個動畫工作室都忙於將娛樂和技術做奪目創新的今天,皮克斯已經不能再算是美國最優秀動畫的代名詞……但除了皮克斯,還有哪個動畫工作室願意並且敢於嘗試《心靈奇旅》這樣的表達呢?」
這部作品僅用 100 分鐘就回答了很多「終極命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心靈奇旅》的回答還很漂亮。「人生的意義在於時時去感知生活」,類似這樣的道理講起來簡單,讓人信服並產生情感投射卻很難。
雖然這和彼特·道格特自己的哲學學習背景有關,但他和他的創作團隊還是只用一個故事、幾個精巧的模型和自我的生活經驗,就講出了能融合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尼採的生命意志、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 …… 種種要靠高深的思辨技巧和敘述才能說清的感受和意義——如果你看完這部作品後,還會在電影院輕聲嘆息的話。
但這還不是《心靈奇旅》之所以是一部好片的全部原因。
按照 BBC 文化評論所說出的共識,即便皮克斯曾經的核心天才人物如約翰·拉塞特和李·昂克裡奇沒有離開,在看過了《蜘蛛俠:平行宇宙》、《冰雪奇緣》和其他精妙的遊戲作品後,大概也明白皮克斯確實很難再憑藉形式和內容的獨特性,回到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時期的巔峰。
從這個角度來說,回答《心靈奇旅》究竟還完成了什麼,又比任何時候都更能指明皮克斯在此刻的意義。
《心靈奇旅》無疑延續了觀眾對皮克斯共同想像裡的精華,畢竟導演彼特·道格特本人就是參與締造了皮克斯神話的 「Braintrust」 非正式五人組合成員之一。參照他此前主導創作的《怪獸電力公司》、《飛屋環遊記》和《頭腦特工隊》等動畫作品,《心靈奇旅》無疑是道格特擅長題材的一項「集大成」延續。
道格特在《心靈奇旅》之前創作出的作品,總能把內心感受化為具體。這種具體在我們不能理解它時,往往會以殘酷的形式在記憶裡發芽,長成成年後各種形狀的陰影。
所以他用毛茸茸的溫暖怪物來化解童年時期我們對黑暗的恐懼,用可以飛升而起的小屋來承諾人可以抵抗失去,用 Sadness 來引導我們釋放出厭棄和壓抑自己的情緒。
比起用愛情和成長等套路型敘事,來反覆或是承諾描繪「美好」未來。道格特的專長是借用動畫這樣接受起來幾乎沒有門檻且涉及範圍很廣的媒介,去剔除人內心深處的芥蒂。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皮克斯總能在 G 級(美國電影分級制度中的大眾級)制勝的奧秘,因為他深諳每個大人都曾經當過小孩。
更重要的,道格特還會在這樣的敘事基礎上加入進自己的一手情感經驗。道格特的父母都是音樂教師,他從小就和自己的兩個姐妹一起學習大提琴演奏,如今只有他在從事音樂以外的工作,雖然他在此前也參與過《怪獸電力公司》和《飛屋環遊記》的配樂工作。
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道格特曾說起過《心靈奇旅》的一些幕後製作細節。在音樂家喬恩·巴蒂斯特答應為作品作曲之後,道格特帶領製作團隊去到錄音棚,用 80 個 GoPro 拍下了巴蒂斯特的演奏過程。
道格特說製作團隊確實會放大一些演奏過程中的手指動作,但這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展現出敲下琴鍵的動作。製作團隊之所以要付出這樣的努力,是為了讓每個音符都能精確地和動畫裡的動作相連接,從這個角度來說,《心靈奇旅》中很多場景的音樂不只是配樂,更是他在親身「演奏」著這樣的樂曲。
道格特說過自己對音樂場景在動畫中重要性的理解,「你有那種沉浸到遊戲裡,然後整個世界都消失了的感覺嗎?你醒來之後發現好幾個小時都沒了。你知道那種感覺嗎?那就是我們都要找到和創造出的東西」。
但對於曾和皮克斯一起走過了很長時間的觀眾來說,多數人還是能敏銳捕捉到一些皮克斯之外的感覺。比如說,即便是和《玩具總動員 3》相比,《心靈奇旅》也顯得像是在主動弱化由奇異景觀帶來的衝擊性,以豐富作品本身的感知維度和層次,這讓感受這部電影在很多時刻都變成了比觀看這部電影更重要的事情。
在文藝作品和媒介形式從未如此豐富的當下,把故事背景安置在紐約是一件冒險的事情。尤其是車水馬龍和高樓大廈,還是多數觀眾從銀幕外走進紐約的主要路徑。作為一個已經被描寫過太多次的符號,創作者要處理太多關於國際大都市中陳詞濫調的感情。《心靈奇旅》提供的方法是——你必須要再看它一次。
少有人會料到主人公喬會在興致高昂的配樂裡,在充滿生機的都市運作裡,這麼早就死於不看路後跌下的下水道裡。就像少有人會有意識拒絕把紐約看作是欲望、忙碌和夢想的背景。如果不是二十二還會眯眼趴在通風口,等風灌滿自己的外套的話,你要如何識別出這個城市的眾多發光物裡,原本就閃光的東西。
沒有燈光璀璨的遊樂園,也沒有因氣球而騰空的小屋。《心靈奇旅》用一個足夠「樸實」的紐約,喬和觀眾都習慣了的紐約來講故事,但這不意味著你不能再多看看它幾眼。
除了視覺感知上的深入變化,考慮到電影是以音樂家為主人公的題材,《心靈奇旅》中音樂的作用可以說是眾多皮克斯作品裡最不接近於「配樂」的一部。
創造沉浸的氛圍和樂曲本身的審美價值外,爵士樂的演出情景還是理解「生之來處」和「迷失靈魂」這樣觀念模型的註腳。而這些都讓《心靈奇旅》的音樂,有了音樂以外的,只在《心靈奇旅》裡存在的無可取代的價值。
《心靈奇旅》就是這樣一部好電影,能用真摯的故事和情感去熨平被淚水衝刷出的溝壑,再生產出足夠多的精妙細節,值得被反覆品味和琢磨。但再少有評論家、媒體和觀眾,會從內心深處的震撼出發,製造出如絕佳、經典、創造性和裡程碑這樣的修飾語來為皮克斯「加冕」。
而這或許也是皮克斯在當下處境的一個縮影。對很多人來說,彼得·拉瑟特從皮克斯和迪士尼的離開的背影,也是時代落幕的鐘聲。他走後,道格特接下拉瑟特的職位成為了皮克斯的首席創意官,最少有兩代人都在期待他會開啟的這個時代,而這樣的時代會有多少拉瑟特的影子,則是這個期待裡,人人樂此不疲的話題。
《1/2 的魔法》在今年年初的上映讓很多觀眾意識到了皮克斯的神話不再,構成這樣解讀的原因有很多,拉瑟特的出走固然是一個節點,迪士尼對皮克斯的期待和安排似乎也有跡可循……最值得參考的原因或許是皮克斯成立已經太多年了,其間評價電影、動畫和技術的標準本身也在走向一種寬廣的失落。
這個時代的娛樂方式、產品和意義五花八門,且未來還會更多。被《心靈奇旅》安慰之後,我更願意把這部作品看成是道格特所要開啟的那個時代的一種預告,
最新、最好、最完美這樣的期待,有可能原本就來自已經過去了的時代。如果你具備了能在黯淡中識別出閃光的本領,就還有可能不只被奇異的光暈所裹挾。《心靈奇旅》和你說,一切都只是浮華而已。
而比指出這樣真實更可貴的地方還在於,《心靈奇旅》指出真實的這個時刻。我想不出還有什麼樣的時間點能比詭譎多變的 2020 年底,更適合聽這樣「普通」的、「平淡」的道理。被光明和陰暗、進步和落後以及保守和激進各種話題輪番轟炸一整年後,《心靈奇旅》來了,它又完成了此前它完成了很多次的那個任務。
皮克斯又開闢出了只有童年才能擁有的穩固空間,來容納那些可以讓現實世界消失的好奇。我們又回到了不了解社會的孩童時光,這讓很多「小孩」即便生活在頻頻的震蕩裡,也還是有心力靜坐在一塊銀幕前,專注去看一個,他們更願意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