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元旦佳節,抽空和妻子攜手去看了一部較小眾的電影《心靈奇旅》,由於工作忙碌也很少關注最近有什麼電影上映,對於該部動畫片電影導致沒有任何期待,只有不讓我睡覺就可以了。誰知劇情的漸漸展開,倒是讓我提起了興趣,漸漸地發現其迪士尼和皮卡斯再次借鑑了中華文明的智慧,創作了以西方文化為外殼,以東方文明為內核的這部電影,一如「功夫熊貓」「花木蘭」等電影一樣,而為何這部電影許多內容觀眾能夠接受和不會感覺陌生,並且最終還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正是在此。
當然,也會有觀眾說,我這是自說自話,無圖無真相,拿出迪斯尼和皮卡斯」借鑑「中國文化的證據來,就此我整理了幾點,或者大家讀完此文,會對《心靈奇旅》和中華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01:心靈學院VS中陰世界
首先此電影最重要的框架,the Great Before空間這裡我說成心靈學院吧,是一個既不屬於生,又不屬於死的世界,而許多靈魂或者叫精靈需要在這裡學習和改造後,找到了自己的性格歸屬和生命的火花,才可以投生於地球。
這一點在西方的教義中是沒有的,因為他們只有三界,天堂、人間、地獄,所以主角的心靈貿然的闖入了此處後,其中有一個細節,他問這裡是哪裡?幾個可愛的小心靈告訴他,這裡是地獄,而這時很像抽象畫畢卡索筆下的老師,告訴了他,這裡是既不是天堂又不是地獄的地方,那麼這裡是哪裡呢,她沒有再說下去,只是說是心靈學院。
其實這裡《心靈奇旅》創作者,將東方文明靈魂輪迴概念與佛教密宗的中陰世界理論搬了過來,在迪斯尼和皮卡斯的筆下成為了《心靈學院》,那麼中陰世界是什麼呢?
可能對於神秘的密宗有了解的應該懂得,中陰世界是人逝去後,會到達一個既不是六道中任何一道的地方,他類似於六道的中間,這裡有七七四十九天,可以讓人投生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在韓國電影中,曾經就中陰世界拍過一個神話般的古裝電影,還是蠻好看的,大家可以去看看。而這個理論和中國信奉的佛教輪迴觀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我們能夠接受主角通過「偷渡」的方式重回人間,並且投生於一隻貓的體內,這和西遊記中豬八戒很像,其實更是中國古代的聊齋故事為藍本。所以對於本劇中最大的設定,許多觀眾能夠接受,本身其內核就是東方的古老文明為主導,大家也不會反駁和看不懂劇中最重要的設定了。
02:心靈空間的數據統計VS中國的生死簿
在心靈學院中,我們見到一個盡忠職守的數據統計者,這個不是老師倒是想工作人員的角色,每天精確的統計數據,不能相差分毫,更重要的是我們見到他查檔案的時候,你有沒想過這不是中國古文化中的生死簿概念嗎?同時看到了主角和22號的重生,會不會覺得與中國古代許多故事很接近!
如果大家對西方歷史和教義有了解,可以看到他們是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和故事的,可以說這次皮卡斯直接借鑑和聊齋或者中華文明的著作《西遊記》了,將我們的生死簿和善惡簿複製了過去,變成了現代化和西方意義的《心靈學院》檔案庫。當然大家可以說她們也有這樣的傳說和故事,但是首先你在歷史中尋找出來,是不是借鑑中華文明的。
03:對於人生的探索好自然的聯繫
此劇作為一個勵志劇,最重要的是在探索人生的意義,而其中小魚和老魚的對話,讓我記憶深刻,因為我聽了以後,感覺似曾相識,可能是翻譯的原因,而整個電影中存在的是一種,對人生和自然的哲學思辨,這裡不但有莊子提出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還有漢代大思家和文學家賈誼在《鵩鳥賦》提出的: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
賈誼這段話的意思說什麼,他是以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將天地看成巨爐,自然本為看爐子的爐工。而天地萬物中的陰陽運轉是看做是爐炭,那麼我們接觸到的世間物質皆為金。世間各種別悲歡離合、成住壞空,有沒有一定的法則?有還是沒有?他回答不斷變化從未有終極!成為一個人是偶然也是必然的事,既然不能控制命運。那麼縱然死去轉化成其他東西,又何足憂慮心膽驚!
可以看出《心靈奇旅》在探索著話題,正是古代先賢們已經論證和探討過的,一如古代的釋迦摩尼、老子和孔子,都曾經發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04:享受每一刻VS活在當下
對於時代皮克斯也對成功學,做了一個新的探討,對於過去幾十年的成功學,是否真代表著人生的成功,我們在《心靈奇旅》迪斯尼和皮克斯在挑戰過去,電影中最後所表達的是不要好好享受人生的每一刻,不要在意你的過去,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的,和古代中國禪宗說的一句名言基本一致,活在當下,這也是我為此部電影所表達做出的總結,就是四個字,活在當下,就算是人生有許多的不如意,但是只要自己好好和努力的活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其實都是美好的,只有放下心中的負擔,我們才能夠如小孩子一樣,用童心的眼光發現時間的美好,而這也是人生的意義之一。
對於活在當下,中國古代名人有許多自己的認同,晚清重臣曾國藩說過: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僧肇在《物不遷論》中有: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金剛經》中的應無數住而生其心,莊子的:物來則應,物去不留。中華文明很早就提出了活在當下的觀點。
寫在最後的感嘆
以上只是我觀影后的一些個人見解,但是我們要看到此劇為何得到好評和口碑,還能夠得到觀眾的共鳴,正是去對於什麼是人生,人生怎麼才算是成功,對於人生的意義和所謂成功的探索,一如古代先賢一樣,每個人的人生是不同的。
人生可以如李白一樣:「天生我材必有用」,"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快意,也可以如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為天下蒼生有所作為,還可以學習偉人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氣魄」,
無論如何只要你努力選擇正確的人生路,不自暴自棄感恩的活在當下,那麼每一刻每一秒都是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