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9日 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月9日第690期 作者:刀潔
字號內容摘要:布芒語前期的研究大都是描寫性的工作,對其中的特殊語言現象尚欠分析解釋,一些有價值的理論問題還有待進行細緻、深入、系統的研究。至此,作為南亞語的一種新發現語言,布芒語的系屬基本確立。
關鍵詞:南亞;語言;聲調;研究;輔音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布芒語前期的研究大都是描寫性的工作,對其中的特殊語言現象尚欠分析解釋,一些有價值的理論問題還有待進行細緻、深入、系統的研究。因此,在將來的研究中,應當在原有基礎上做進一步拓展,完善其有聲資料的資料庫建設,使之成為具有保存價值、可資參考的文獻資料。
布芒語系我國中越邊境上新發現的一種語言,通行於雲南省南部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曼仗上寨和曼仗下寨兩個村子,目前正處於瀕臨消亡的邊緣。本文主要探究該語言的發現、研究價值、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進入21世紀才得到確認
布芒語目前主要由自稱「布芒」的族群使用。從目前來看,使用布芒語的總人口共計200餘人,該語言高度瀕危。布芒人於20世紀60年代初被識別為傣族。據報告人稱,劃歸理由是他們基本會說傣語,服飾、風俗習慣等也多與傣族相同。據金平縣檔案館1960年的館藏文獻資料顯示:曼仗人自稱布芒,曼仗是傣族對其的稱呼。「曼」是村寨,「仗」是象,布芒人在越南勐萊時曾是為傣族土司養象的農奴,曼仗是勐拉當地傣族根據布芒人過去的勞役性質對其的稱呼。布芒人約在百年前遷來中國勐拉現在的住地,剛遷來時,建寨於曼仗上寨所坐落的山頭之上,後因火災才分為現在的曼仗上、下兩個寨子。上寨劃歸勐拉鄉田頭村民委員會管轄,下寨劃歸金平國營橡膠農場管轄。村裡還有漢族、傣族、苗族、哈尼族等其他民族雜居。
布芒人交流基本以當地傣語為主,也大多懂漢語,有的還會說其他民族語言,布芒語只在村莊內部通行。由於通行範圍狹小,使用人口稀少,因此布芒語的情況之前一直鮮為人知。直至進入21世紀,才引起學術界的關注,相關學者開始涉入了該語言的調查和研究,公開發表、出版了部分研究成果。2006年4月,《民族語文》第2期刊發的《布芒語概況》一文,首次報導了該語言的語音、詞彙、語法的基本概貌。同年9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布芒語研究》一書,較為全面系統地描述了布芒語的本體結構,並運用詞階分布等相關的語言學理論,通過與相關語言的對比研究,初步確立了布芒語的系屬歸向。根據布芒語的內部結構特點,將它劃歸為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經過對該語言的進一步論證,此結論得到了學界相關專家的一致認同。至此,作為南亞語的一種新發現語言,布芒語的系屬基本確立。
南亞語與侗臺語特徵相結合
布芒語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內部系統,在語音方面,布芒語有24個輔音聲母,只有單輔音,沒有複輔音,送氣音較少。有96個韻母,其中單元音9個、雙元音19個、三元音2個,元音帶輔音尾韻母66個,單元音帶韻尾構成的韻母居多,複合元音帶輔音尾較少。元音帶輔音韻尾時,除了a分長短外,其餘均不分長短,能做韻尾的輔音有6個。布芒語有8個聲調,分為舒聲調和促聲調,舒聲調有6個,促聲調2個。
在詞彙方面,布芒語的詞彙主要由固有詞和外來借詞兩部分組成。固有詞是布芒語本身所固有的詞,它在整個詞彙系統佔有絕對的優勢,也是最能反映該語言的詞彙特點。它由兩個子系統構成,即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外來借詞主要是傣語借詞和漢語借詞。其詞彙系統的主要特點集中表現在:構詞上,單音節詞和雙音節詞居多(如tu24吃,su33u33天),多音節詞少;詞源上,固有詞較多(如da55我,ut21喝),有一定數量的借詞(如t n24s 24電視);基本詞彙與南亞語系有同源關係(如ai55 i55太陽,m24水);常用詞彙與傣語、漢語有借貸關係(如p24san55讀書,pau33ts 51包子)。
在語法方面,該語言的人稱代詞有「性」、「數」的區分(如mi55你,pa55妳;a55他,ku33她;da55我,n 24我們);否定副詞一律位於謂詞之後(如a m55ta u21不好,z 12ta u21不去);句法結構上,偏正結構的中心語有前有後,若修飾語為數量結構則中心語後置(如b a24「兩」bu24「條」ka55「魚」 ——兩條魚),其餘多為中心語前置(如k n51「人」 a m55 「好」—— 好人;a55「家」da55 「我」——我家);語序類型為「SVO」(如a55「他」tha i55「犁」bu33 「田」——他犁田)。基本屬於分析型語言,主要語法手段是詞序和虛詞,有豐富的量詞。
從布芒語的本體結構看,它保留了南亞語的語言特徵(如基本詞彙),同時又具有侗臺語的諸多語言特徵(如有聲調、尾音分清濁等),呈現出了南亞語特徵逐步減弱、侗臺語特徵逐步增強的趨勢,是一種既保留原始語言特點又兼收外族語言,即南亞語與侗臺語相結合的一種複合型語言。布芒語的發現與研究不僅豐富了南亞語的研究成果,為語言學界提供了嶄新的語言資料,同時也為語言接觸理論提供了語言接觸與語言變異的鮮活例證。
特殊語言現象尚欠分析解釋
布芒語首次刊布後迄今已歷時八九年,這期間尚未見新的研究成果。據調查,曼仗上寨作為該語言保留較為完整的村落,與2006年相比,出現了使用人數逐年遞減的情形。該村現共有22戶75人,會說布芒語的62人,佔全村總人口數的83%。從學歷結構上,具有大專學歷的有1人,佔1.5%;具有高中學歷的有1人,佔1.5%;具有初中學歷的有7人,佔11%;具有小學學歷的有25人,佔39%;文盲有30人(包含學齡前1人),佔 47%。45歲以上的人多數能說布芒語和白傣語兩種語言,少數人能講本民族的歷史故事;45歲以下的除這兩種語言以外,大多能說漢語,但對於本民族的歷史、故事、傳說,懂的人則很少了。
布芒語作為一種新型的複合型語言,有諸多的語言現象仍然是謎團。作為南亞語,它應有的語言特徵已經喪失殆盡,如複合輔音是南亞語諸多語言的共同特徵之一,而布芒語卻已經消失,那麼它是如何消失的,是何時消失的呢?我們不得而知。無聲調也是南亞語系諸語言的又一重要特徵,而布芒語則出現了聲調,其聲調又是怎樣產生的,產生於何時呢?我們也無從解釋。此外,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布芒語的數詞只有「一」至「五」用了自己固有詞,即lu24(一)、b a24(二)、pia24(三)、p n55(四)、s 55(五),而「六」以上的數詞則均為當地的傣語,即hok24(六)、tset24(七)、p t24(八)、ka u12(九)、sip24(十)。那麼「六」以上的這些數詞原來究竟有沒有,若有為何要借用其他的語言?諸如此類的語言現象都亟待進一步去探究。
布芒語前期的研究大都是描寫性的工作,對其中的特殊語言現象尚欠分析解釋,一些有價值的理論問題還有待進行細緻、深入、系統的研究。因此,在將來的研究中,應當在原有基礎上做進一步拓展,加強聲像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尤其是詞表和長篇故事等資料,建立完備的音檔,完善其有聲資料的資料庫建設,使之成為具有保存價值、可資參考的文獻資料。
(作者系雲南民族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