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中馬蹬穿幫鏡頭
清代 《孟德獻刀》故事腰板
觀復博物館藏
清代 《處宗談雞》故事腰板
觀復博物館藏
清代 《孟德獻刀》故事腰板局部
觀復博物館藏
這幅「孟德獻刀」裡,我們只看家具。董卓坐於一張羅漢床之上,旁邊還擺有一件萬曆櫃。羅漢床、萬曆櫃都是明清時期才流行的家具造型,不要說漢末,就是再晚幾百年的唐代都不可能出現。我們這個民族歷史上曾經更改過起居方式,大概在唐末五代時期,由之前的「席地坐」變成了今天的「垂足坐」。垂足坐的出現,才有了高起來的桌椅、床榻和櫃格。清代 《處宗談雞》故事腰板局部
觀復博物館藏
這幅「處宗談雞」裡同樣也有穿幫。畫面左側站立者手中明顯拿有一把摺扇。摺扇也叫「撒扇」,目前最主流的觀點認為摺扇是宋朝時,才從日本傳入中原的。北宋大文豪蘇軾東坡曾在其《楊主簿日本扇》一詩中就有:「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的句子。摺扇真正的流行則是到了更晚一些的明朝。明朝初年宮廷每年在端午節前,都會進貢來許多金摺扇,用以皇帝賞賜。當時也僅限於宮廷貴族使用,清代以後才成為了文人夏天人手必備的玩物。清乾隆二十五年 乾隆帝繪《壽萱圖》並書《侍奉皇太后觀荷詩》摺扇
故宮博物院藏
舉這麼兩個例子,並不是為了影視劇中的穿幫開脫,只是想追根溯源,分析一下問題的本質。藝術並非史實,史實也必定不會藝術。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有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如果導演和學者能夠互相合作,在拍攝之初就巧妙的解決這些穿幫問題才是最好的結果,和睦才是文化繁榮的基石。另外也不要低估觀眾們的判斷力,有時候出現了問題,才會引起一場關注,這也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奇葩途徑。觀復文物攝影:觀復胡胡
往期文章連結:
瓷器裡的那些款兒之慎德堂制(下)
點擊圖片,聽馬霸霸講國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