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華無痕
味道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一個領域始終被追趕卻從未被超越,那就是華人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禮記》中記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此可見,吃這件事對中國人有多重要。追溯到傳說中的三皇:燧人、伏羲、神農,我很負責的告訴大家,他們之所以成為三皇,是因為他們為人類的飲食文明做出了無可替代的卓越貢獻。燧人氏鑽木取火,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烹飪;伏羲結繩為網,發明了漁獵;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但卻沒能阻擋他對食物的嚮往。他不但豐盈了先民的菜籃子工程,還造就了今天絢麗多姿又一脈相承的中國味道。
中國的飲食文化是集食材、烹調、器皿、禮儀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也是一門深刻的學問之道。吃什麼並不重要,關鍵是看和誰一起吃,怎麼吃?中國的吃貨那是一抓一大把:酷愛荔枝的楊玉環,嗜酒如命的李太白,無肉不歡的紀曉嵐,還有迷戀小吃的康熙、乾隆……
縱觀中國歷史,能承載飲食之味背後學問之道的人,非蘇東坡莫屬。「詩神」蘇東坡的文學成就地球人都知道,他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食神」,他用整個生命為中國味道代言,在飲食領域的建樹也足以光耀古今。「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黃州,他寫了一篇《豬肉頌》,從此尋常百姓也能享用美味又廉價的豬肉,這道菜便是流傳至今的東坡肉;在惠州,他寫下了「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的美味不吃到淋漓盡致不痛快;在儋州,他又寫下了千古名篇《菜羹賦》,「忘口腹之為累,不殺生以成仁」。黃州豬肉之味是智慧之道,惠州河豚之味是勇敢之道(河豚之味奇美無比卻有毒,一般吃貨不敢嘗試),儋州菜羹之味是仁愛之道。
一個終極吃貨的自我修養,不只是一張刁鑽的嘴,更是一顆曠達的心。蘇東坡一生閃耀,一生流離,他被一貶再貶,一次比一次貶的遠。但他卻出其不意地把被貶的路線走出了一幅充滿詩意和哲理的美食地圖。他吃出了詩意、吃出了哲理、吃出了高度、吃出了格局。「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豁達開朗的人生境界無人能及。
「濁酒一杯家萬裡」是範仲淹鄉愁的味道;「白菜青鹽糙米飯」是鄭板橋淡然的味道;「玉破鱸魚霜破柑」是米芾執著的味道;「將進酒,杯莫停,與爾同消萬古愁」是李白灑脫的味道。這就是中國味,是我們民族獨特的處世方式,或溫婉含蓄、或熱情奔放、或超然灑脫、或風月不驚。
如果說煎炒蒸燉、水火相濟,是舌尖上和美的訴求。那麼秦樽漢爵、唐玉宋瓷,不僅是味覺上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民族血脈中流淌的中國味道。
作者簡介
石豔萍,商南縣醫院職工,於平凡中努力開花。喜歡安靜,喜歡文字,喜歡沉浸在「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得翰墨書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