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年紀大了,越來越覺得那種說話做事溫柔的人自帶光環。
能好好說話,保持溝通,做事周全,跟人相處的時候給對方臺階下,那種人就是不說話也會閃閃發光的。
溫柔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是極珍貴、極美好的品質。
前幾天刷完了幾集《 一起出發吧》,心裡堵得慌。楊雨辰也太可憐了,從車上下來他從車尾走,被爸爸訓斥回去重新走;背好的書包走著走著掉下來了,可能是衣服太大的原因吧,他不是故意的,也被爸爸罵;爸爸看路邊的風景漂亮,衝著他說拍不拍,他還沒回答,爸爸說說我可不想跟你拍;在海拔3700米的稻城,他走得快喘不過來氣了,別的小孩子撒嬌,他卻喘著氣一聲不吭地往前走,因為爸爸說要是我比你先踏進門檻,你就給我重新走一遍;一開始選房子,他選了5號,因為5是他的幸運數字,爸爸說5不是我的幸運數字,結果5號最遠,爸爸問他下回選幾號,他可能明白爸爸想要的答案,弱弱地說1號,爸爸得意地說:下回1號更遠。所以他到底應該選幾號???
還有很多的細節,都讓我覺得這個小孩子生活得也太壓抑了。
爸爸是個壞人嗎?也並不是,他到房子主人家的時候很有禮貌,彎腰鞠躬合手打招呼:扎西德勒。可一轉身,又威脅起孩子:要是我先踩到門檻,咱倆重頭再走一遍。
楊爍解釋說,只是希望孩子能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所以對他格外嚴厲。
把刁難、羞辱、0支持當成是挫折教育?高原環境不是挫折嗎?衣服太大雨鞋不合穿走路彆扭不算挫折麼?因為自己選幸運數字卻選到了最遠的房子,走這麼遠這麼辛苦都還沒到,這不算挫折麼?他克服了這些挫折又得到什麼呢?是爸爸的冷嘲熱諷、百般刁難、刻意打壓。這樣的挫折教育教育是為了讓他明白自己的身後空無一人,永遠沒有依靠,只能自己消化所有的負面情緒嗎?
挫折教育本無可厚非,父母應該做的是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去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姿態像孩子炫耀父母永遠是對的,以嘲笑孩子的努力為樂趣。這樣的挫折教育就不是磨鍊,而是折磨。
我記得從小,我媽從來都沒有肯定過我,哪怕我考了第一名,她也會像能預知未來一樣說別得意,下次說不定還考個倒數呢;我被班上的小惡霸欺負,哭著跟老師講,她知道了這個事嘲笑了我好幾年,還反問為啥別人就欺負我呢,為啥呢?因為別的孩子有爸媽撐腰不敢啊。
長大後也並沒有好過,工作上有一丁點的不順心,忍著眼淚跟她吐槽了一下,她反過來嘲諷就我找不到好的工作,大舅家的表妹考上老師了,小舅家的女兒嫁了個養豬專業戶,還有誰家的姑娘過得有多好,咋就我過得不如別人呢?
我曾經無比地羨慕別人,羨慕他們無比調皮搗蛋,雖然被父母責備,卻仍然可以窩在爸媽懷裡撒嬌;我羨慕別人即便沒有好的工作,可爸媽永遠會支持他們;我也羨慕別人可以跟爸媽拉拉家常,工作上好的壞的都可以跟爸媽談。可我不能,我說出來的任何一句話,都會成為她攻擊挖苦我的理由。
好多人說,我一個人女孩子,怎麼這麼努力啊。
因為我身後沒有一個人。看,難過了從來不會跟爸媽說,缺錢了就省著點用,遇到難處了就忍著,太好的東西是不敢渴望的,我肯定不會有的。也只有工作,給了我最大的自由。
我相信努力的意義,但我多希望努力的原由是因為它本身的意義,而不是因為沒有依靠只能努力。
當然我知道她愛我,希望我過得好。只是這種愛的方式,沒有讓我覺得溫暖過,反而一直覺得活得好累,人生艱難。
等我將來有了孩子,我一定要跟她好好說話。
大概是年紀大了,越來越不喜歡被人兇、被人指責,或者被人利用了。只想跟溫柔的人在一起,簡單的關懷,細水長流又舒服,像是被冬天下午三點的陽光,曬到渾身發一點點微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