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黃冰清 春田婦兒
最近有一部很火熱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很多女性都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獨立的、堅強的、拼搏的、隱忍的……
(圖片源自網絡)
不過,作為醫生,我看到的是,現代女性真地太不容易了,左手家庭,右手事業,每天都在高壓下馬不停蹄地奔波,很容易忽略了自己的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長痘、長胖、大姨媽不規律……
很多女性等到備孕時就發現遇到問題了:自己竟然患了「多囊卵巢綜合症」!而這個疾病給備孕女性帶來最大的難題就是不易懷孕。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多囊卵巢的出現是有跡可循的,只不過很多女性由於每日忙碌忽略了對自己的關心,女性朋友們,如果你的身體正在發出以下信號,請一定要注意,或許正是多囊卵巢發出的信號:
出現超重或肥胖的症狀。WHO推薦成年人正常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2)範圍為25至18 ;BM I> 25 為超重, BM I>30 為肥胖。
月經周期長短、持續時間、出血量等方面出現異常。
出現痘痘痤瘡、多毛症、男性型脫髮等狀況(通常是因為雄性激素過多導致的)。
有的病人會因為無排卵而導致不孕。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上述症狀,特別是同時出現好幾種情況,就需要提高警惕,早日去醫院進行檢查診斷。
什麼是多囊卵巢綜合症(PCOS)?
多囊以慢性無排卵(排卵功能紊亂或喪失)和高雄激素血症(女性體內男性激素產生過剩)、卵巢多囊樣改變為特徵,主要臨床表現為月經周期不規律、不孕、多毛和/或痤瘡、部分伴有肥胖。
(圖片源自網絡)
多囊是育齡期女性當中最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發病率高達6%~10%。在無排卵性不孕症的患者當中,高達30%~60%的病因正是多囊。多囊本質是全身性神經內分泌代謝網絡失調的異質性綜合症。
多囊卵巢綜合症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1、遺傳因素
多囊卵巢症候群病例表現有家族性現象,有調查認為,多囊卵巢症候群可能是一種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如果母親有多囊、父親有禿頂、家族有糖尿病史的後代更容易患病。
2、飲食習慣
高糖高脂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肥胖,而肥胖會引起高胰島素血症,從而導致性激素水平的異常、排卵障礙、月經周期不規則。這就非常容易導致多囊!
3、生活習慣
作息不規律,熬夜晚睡也對機體的內分泌免疫系統不利。頻繁熬夜就會讓身體產生胰島素抗體,從而影響內分泌,導致多囊的發生。
4、心理因素
研究分析表明如長期處於焦慮、抑鬱、緊張、悲傷、自尊心受挫等心理狀態下,也容易引起多囊的出現。
5、環境化合物
長期使用一次性塑料杯喝水、或居住地或工作地有裝修史均是多囊卵巢症候群發病的高危因素。
多囊患者需要明確的事項
多囊是一種病因不明,且無法治癒的疾病,但我們可以用藥物改善臨床症狀和預防遠期併發症。
一定要強調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正常體重。
對於不典型的多囊卵巢患者,不必過於糾結診斷,治療才是最關鍵。
應如何治療多囊?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治療多囊:
1
解決患者的代謝問題,控制體重,是病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2
適量的雄激素可促進合成代謝,但如果雄激素分泌旺盛,且長期過高,就會帶來代謝問題,如脂肪在腹部內臟堆積,所以應控制患者的高雄狀態。
3
排卵障礙導致了月經不調,多囊患者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規則的症狀,應改善患者的月經不調。
4
針對多囊患者的生育需求,需促進生育。
多囊患者為什麼要注意體重?
關於多囊的病因,多數觀點認為是遺傳和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圖片源自網絡)
肥胖,尤其是中性肥胖、高雄激素和胰島素抵抗,是三個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因素。對於多囊患者而言,調節生活方式和減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治療手段,能帶來諸多獲益:
減重可以:
改善患者的生殖功能。減重比例越高,胰島素水平下降越明顯,恢復排卵的患者越多。減重可改善患者的月經不調症狀、能促進排卵及妊娠。
改善內分泌、減輕胰島素抵抗、降低雄激素。很多女性當體重下降的時候,游離睪酮水平也下降了。
減重還可以避免那些針對月經失調和不孕的藥物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增強藥物治療的效果。
長期無排卵和稀發排卵是多囊患者發生子宮內膜癌的一項風險因素,而肥胖加重了發生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風險。生活方式改善、體重控制後能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研究顯示,減重保持5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患者,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風險下降了25%。
生活方式改善和減重能改善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而且,減重也是多囊患者最為經濟的治療方式哦,應作為肥胖不育的多囊女性的首選治療方案之一。
(圖片源自網絡)
多囊患者可通過飲食控制、運動等方式來控制體重。在飲食方面,患者需合理控制每日的能量攝入,避免能量攝入過多或過少。
在運動方面,臨床上我們建議多囊患者每周要進行90 min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做到有氧無氧相結合。
當然,患有多囊卵巢(PCOS)的女性若想做好長期的疾病管理,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習慣外,及時尋求醫生幫助,定期遵照醫囑服藥更是關鍵。尤其是備孕的女性,早發現早治療尤為重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