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是很多人愛上電影看的啟蒙之作,
只要一說起「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得到的是什麼。」
大家廣為傳頌這句話,我剛開始沒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就曾經從網絡上摘抄過這句話。
後來看了《阿甘正傳》,還是對這句話覺得有些懵懂,
為什麼生活已經像是一盒巧克力了,還不知道下一秒得到的是什麼?
下一秒得到的難道不是另一顆巧克力麼?
這個美式夢幻諺語真是比較難以消化,用漢語來說四個字就可以了:
世事難料。
如果想要更具有哲學意味一點就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豆瓣電影Top250中排名第四,第一是《肖申克的救贖》,
第二部是《霸王別姬》,第三部是《這個殺手不太冷》。
豆瓣上將近100W人給出9.4的高分,
《阿甘正傳》僅排名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之後。
這是一部標準的「美國夢」式電影,
也就是說是講述一種比較明確的人生意義,還有生活的價值觀。
無論是《肖申克的救贖》,還是《阿甘正傳》,
你看完以後都會難免感到一種好像領悟了什麼,
好像按照電影裡的主人公那樣做,
或者像他們那樣聰明有聰明的做法,不聰明就慢慢過生活也能過得不錯。
但是無論我們怎麼誇讚這部電影,
都是不可否認這都是一部帶有明顯「美國式價值觀」的電影。
阿甘在電影中的設定是一個智商比較低下的普通人,
但是卻能夠記得媽媽那十分具有詩意的一句話: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拿到的是什麼。」
這是電影對像阿甘那樣的智商比較低下的群體的一種美好幻想,
大多數像阿甘一樣的人根本說不出這樣精闢的話。
就像去年在朋友圈瘋傳的自閉症兒童畫的梵谷的畫,
大家四處傳播,心裡可能以為自閉症兒童也許都能有異於常人的天賦,
但是真實的生活是大多數的自閉症兒童都不能夠自理,
而且「兒童畫廊」也不都是兒童創作的畫,
而是有很多的大人畫的,只不過他們也還是有自閉症,只是以兒童畫廊作為噱頭。
吃苦精神。
這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從小教導的一個美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句話從小大人都在教我們,但是很多事情長大以後我們才明白不止是那樣。
例如你選擇了一個設計師的職業,不是說每天的看教程,好學的請問,
每天的熬夜加班學習,這樣你就能成為一個非常厲害的設計師了。
這的確是成為一個設計師的附加條件之一,但是直到脫離父母和學校很多年之後,
我才明白,吃苦只是你達到目標的一個副產品。
你知道要做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每天要付出多少努力。
而不是,自己覺得只要比別人都努力,這樣就一定能比別人更好。
最近看楊德昌的《一一》感觸比較深,
為什麼我們長大,每天為生活奔波勞碌,我們卻不開心?
因為我們都在做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所以能吃苦,能堅持是一方面,能夠遇到自己真正喜歡適合的事情,或者人和事,
又是另一方面,運氣真的很重要。
曾經的同班同學,他們也許根本就沒有你努力,
也沒有你考上的學校好,也沒有你遇到的老師好,更沒有你吃過的苦多,
但是只要他們也許某一天碰上一個事情,就可以一下往上走好多步。
而在看《阿甘正傳》的時候,
有一種感觸,好像只要不停地努力,不停地付出,
「傻人有傻福」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像阿甘一樣苦盡甘來一樣。
別傻了,不會的。
這部電影告訴不了你這麼多,只是在你看電影的時候讓你沉浸,
讓你覺得吃苦一定會成功。
實際回到生活,你像打了雞血一樣努力一天又一天,
你這座金礦還是始終未被發掘。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活中比努力來得更重要的是要懂得順勢而為,
這是這部電影「懶得」告訴你的事情,它也不想講得這麼深,
讓人看完了迅速像打了雞血一樣就已經達到了目的。
好萊塢電影就是能夠讓你迅速辨別出來這個人是好是壞,
他的立場是什麼,他有什麼樣的優點吸引著你,善良或者是有勇氣等等各種各樣的優點。
也許他也會有一兩個缺點,或者說缺陷,但是完全不會影響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甚至會因為他的這個缺點,缺陷,而讓他的人設更加高大。
而在影片高潮的時候,說出那麼一兩句特別精闢的話,
例如:
「你知道,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
這些電影讓你看著一點都不費勁,一部電影看下來,你能迅速地好像明白了什麼生命真諦一樣,
而且能夠快速地擁有正能量,而後幾天慢慢洩氣,
但是印象中始終是有那麼一部電影讓你覺得振奮,明明你從來沒有被鼓勵起來,
但還是覺得那部電影非常地勵志。
這也是好萊塢電影「粗糙」的地方,它不會去探索大家心中真正的想什麼,
不去關注大家的內心,而只是讓觀眾隨著它的主流價值觀走,
最後說出那麼一兩句十分「心靈雞湯」的話,就能夠被傳頌很久。
後來慢慢成為爆米花電影,我們看這類電影的時候根本不用費腦子,
看臉就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電影而已。
但是我覺得電影不是這樣的,它應該是融入多種藝術,
有了電影以後,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3年。
我們可以在電影中感受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經歷的人生,
或者從電影中對照生活尋找答案,
而不應該簡簡單單地稱為一種解壓工具。
更不是像《阿甘正傳》一樣給大家打了一劑強心針之後就不管了,
它應該找出來問題,
找出來為什麼「傻人有傻福」,
「傻人」應該怎麼樣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才是《阿甘正傳》應該解決的問題,
而不是告訴觀眾,你傻,只要踏踏實實的幹活,堅持下去就對了,
這樣一定會收穫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文/編輯:小青蛙
小青蛙看電影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