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浦東新區2020年水稻開鐮儀式在位於宣橋鎮的生飛家庭農場國慶稻基地舉行,意味著浦東進入水稻秋收季。新區目前擁有17.4萬畝水稻田,區農業農村委和各農業生產主體採取了機械化、品質化等多種手段,減少糧食生產全過程中的損耗,保障糧食安全。
當天的開鐮儀式,是浦東新區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分會場活動之一。金黃色的水稻田裡,幾臺收割機帶著轟鳴聲開足馬力,在稻田裡來回作業,收割下一茬茬水稻。
浦東新區農機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沈才標告訴小布,新區水稻收割作業已經100%實現機械化。「今天作業的是久保田888型半餵入聯合收割機,比此前使用的588型具備更高性能。」他說。
高性能的效果,在損耗率上得到體現。據沈才標介紹,原先的收割損耗率在3%到5%,自從2016年換用新設備後,損耗率降低到了1%左右。如果按照畝產600公斤計算,每畝水稻田最多能夠減少24公斤的損耗,相當於「增收」24公斤。
能夠減損增收的機械化作業,已經體現在新區水稻生產全流程中的方方面面。例如,除了100%機械化收割,新區水稻種植也藉助「機直播、飛播」等方式,實現了95%以上的機械化。新區農業農村委農業處處長薛循革告訴小布,機械化種植的好處,體現在「群體密度可控」,為後續水稻的防蟲、機械化收割等奠定基礎。
除此之外,新區還連續多年提供財政補貼,在各種糧鎮建設烘乾庫房,用技術化手段減少因天氣原因而導致的糧食浪費。「露天晾曬稻穀的傳統模式,容易導致更高損耗。有了烘乾庫房,情況就大不一樣。」薛循革說。
在生飛家庭農場,就有這樣一個烘乾庫房,配備了烘乾機、碾米機和冷庫等設備,為水稻的後續加工和存儲方面提供保障。
家庭農場主黃生飛告訴小布,目前農場種植了約700畝的水稻,以前水稻收割後需要運到奉賢,借用他人設備進行加工,運輸和加工過程的損耗大約在5%左右。「現在自己就有加工設備和存儲設備,實現全程掌控,基本沒有額外損耗。」她說。
稻穀倒入碾米機,經過六七道工序、十分鐘的時間,就變成了白花花的大米,在末端直接可以裝袋。有了這樣的設備,新區水稻產業從「賣稻穀」向「賣大米」的轉變,有了更多助力。
優品種、高品質,是新區農業的發展特點。「我們種植的優質大米,如果只是賣稻穀,十分可惜,所以我們要發展米業生產。」薛循革說。例如,生飛農場裡的稻鴨共生模式種植的水稻,減少了除蟲劑的使用,品質更好。黃生飛介紹,高品質的稻米,在後續加工中的損耗也相應較少。
除此之外, 新區農業部門還通過其他方式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例如糧食種植面積上的不斷增加。薛循革告訴小布,新區目前有17.4萬畝水稻田,加上小麥田,達到近20萬畝糧食種植面積,遠遠超過18萬畝的指標,為新區做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字:章磊
攝影:倪竹馨
編輯:張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