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網1月21日報導:據華聲報消息,從50年代開始,許多有關野生生物的報告使人憂心忡忡:生殖器障礙、行為異常、生殖能力下降、幼體死亡、動物群落的突然絕滅等等。同時,人類也開始出現那些首先在野生生物裡出現的問題。多年來並沒有人把這些偶然的事件聯繫起來。今天,我們終於明白,這一切與環境汙染有關。
激素幹擾類化合物對人類產生影響的事例裡,最有戲劇性的是過去50年來精子數目的不斷減少。尼爾斯.莎巴克博士率領的丹麥研究小組於1992年9月首次在《英國醫學研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綜合整理了1938年以來對健康正常男性的精液進行分析的研究資料,這些資料來自61個研究報告,數據取自從北美到歐洲、南美、亞洲、非洲和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其調查對象包括15000人。
根據丹麥研究小組的研究結果,精子密度數從1940年的每毫升1.13億減少到1990年的6600萬,也就是說下降了45%。同時精液的量也降低了25%左右,這樣實際上精子數減少了50%。
對於這一研究結果,醫學界仍然有人持懷疑的態度。莎巴克自己也對這一研究結果感到忐忑不安。作為當時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發育生殖部的主任,莎巴克注意到,包括睪丸癌在內的生殖系統的異常現象在年輕的人群裡正在不斷增加。但是這並不能籠統地和過去20年來精子數目減少掛鈎。對於精子數目的減少,是不是採樣有所偏頗?比如說,如果只是就因為生育上有問題才到婦產科來就診的男性收集數據的話,那就沒有反映健康的正常男性的情況。
可是,事實上這些數據反映了正常男子的狀況。從世界各地收集的論文來看,在這兩代人裡面,男性精子數目的減少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莎巴克說這肯定是重大的異常,這種異常對男性生殖能力會有不利影響。這種急劇的變化不可能是由於遺傳因素引起的,毫無疑問這和生活習慣以及環境因素有關。
對莎巴克的研究持批評態度的研究人員想找出調查結果的漏洞,認為這些研究的數據不全,現在還不能得出最後的結論。比如,一些不中肯的批評認為,莎巴克的研究小組沒有統計那些精子數目異常減少的男性,甚至十分尖刻地聲稱「異常」本身的定義就空洞無物。真實的情況是,研究小組只把婦產科的數據排除在外。不過,「懷疑派」並沒有提出什麼具體數據來推翻莎巴克小組的結論,只是在表述他們的懷疑而已。
在這一爭論的啟發下,至少有3個獨立的調查結果值得一提。其中的一個結果表面上看來幫了「懷疑派」的忙,但實際上還是證明精子數目在減少。該研究對法國、比利時和蘇格蘭的5440名男性的精液樣本進行分析之後得出結論:精子數目的減少與環境因子有關。
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出生時間和精子數目存在明顯的負相關。出生年度越遲,平均精子數目越少,畸形精子的比例明顯上升。比如,以蘇格蘭的3729名男子為對象的調查顯示,1940年出生的男性精子濃度是每毫昇平均1.28億個,而1969年出生的男子減少到每毫升只有7500萬個。這是以愛丁堡醫學研究委員會生殖生物學部為主進行的研究。
比利時的研究人員從360名男性的精液樣本發現,1977年到1980年的精液和1990年到1993年之間的精液比較,異常精子在16年之間急劇上升。
最近,由賈克斯.奧傑率領的一組法國科學家,調查了從1973年到1992年這段時間巴黎男性精子數目的變化趨勢。奧傑著手這項工作,僅僅是因為他懷疑丹麥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令他吃驚的是,他們的數據反而給原來的結論以強有力的支持:在過去20年裡法國巴黎男子的精子數目在持續下降。
精子數量和質量的變化以及生殖異常現象的增加都發生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科學家們排除了遺傳因素,而認為這些變化可能與某種環境因素有關。
(選稿 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