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習近平
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巾幗力量。在慶祝建黨99周年之時,高臺縣婦聯策劃開設「她閱讀·紅色故事」微信專欄,每期由高臺縣婦聯全民閱讀領讀員朗讀紅色故事,為大家講述西路軍在河西走廊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徵戰歷史和紅軍女戰士百折不撓、信仰堅定、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故事,激發廣大婦女群眾和家庭的愛國情懷。
今天閱讀的是董振堂的書箱,領讀員是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宣傳研究教育科科長王麗霞。201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時,王麗霞進行了講解。
董振堂的書箱
這隻綠色的帆布書箱,是寧都起義的領導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董振堂生前用過的。
紅軍長徵中,朱德總司令曾說:「老五斷後,我放心。」老五,就是紅軍第五軍團。面對敵人的窮追猛打,殿後的第五軍團堅守著最後一道防線,有時會成為整個紅軍的生死線。因此,紅五軍團也被稱之為鐵流後衛,紅五軍團的軍團長董振堂被毛主席評價為堅決革命的同志。
董振堂親筆撰寫的《寧暴經過》,這樣寫道:看清楚了國民黨欺騙、壓迫、剝削的本質,認清楚了唯有共產黨終能為勞苦群眾謀解放到底。
為了這個初心,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和趙博生、季振同、黃中嶽等人率領國民黨26路軍17000多人發起寧都起義,加入了紅軍。1932年5月份,他出任紅五軍團總指揮,後任軍團長。率部參加了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戰鬥和中央蘇區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屢立戰功,榮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紅旗勳章。
1934年10月,董振堂率部跟隨中共中央開始長徵,紅五軍團擔任後衛。湘江血戰,紅五軍團直面國民黨薛嶽、吳奇偉縱隊,前有敵兵,後有追擊,董振堂能否頂住追擊,關乎中央紅軍的安危。一場5天5夜的湘江戰役打下來,董振堂的第五軍團由一萬多人,銳減至不足5000人。
紅軍長徵到達貴州時,女紅軍陳慧清懷孕8個多月,突然要分娩。恰在這時,後面傳來激烈的槍聲。董振堂說:「堅持住,給我打出一個生孩子的時間來」。有的戰士不理解,說,為了一個女人生孩子,犧牲那麼多人,值得嗎?面對埋怨和不解,董振堂一下發火了:「這不是值不值的問題,我們打仗,流血犧牲,不就是為了孩子們有一個好的將來嗎?」。
紅軍強渡金沙江,金沙江面江寬水急,千軍萬馬只能靠唯一一個渡口的7隻小船過江。所以,原本三天的任務,董振堂率部死死扛了9天。因此紅軍中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五軍團殿後,固無不守。
1936年,紅軍長徵到達甘肅會寧, 11月,為執行打通國際路線的寧夏戰役計劃,所部編入紅軍西路軍。1937年1月,他被國民黨西北軍閥馬步芳的部隊包圍在甘肅省高臺縣城。42歲的董振堂,率紅五軍堅守陣地9天8夜後,和全軍2000多名將士壯烈犧牲,頭顱還被殘忍的懸掛在高臺城門樓上示眾。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省高臺縣,向西路軍革命先烈敬獻了花籃,瞻仰了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參觀了陳展室。整個參觀時間為69分鐘。在看到董振堂頭顱照片後,總書記講到:「為有犧牲多壯志。我們現在的國家,我們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參觀結束後,總書記又講到:「新中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要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主義氣概,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同長徵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董振堂等紅西路軍將士忠誠於黨、信念堅定、顧全大局、服從命令、生命不息、戰鬥不止、艱苦奮鬥、頑強不屈的崇高精神,如今,已化身為高高聳立的西路軍紀念碑,激勵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久久為功,不斷奪取一個又一個新的勝利。
(供稿:王麗霞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宣傳研究教育科科長)
領讀員
王麗霞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宣傳研究教育科科長
END
原標題:《頭條||【她閱讀•紅色故事】董振堂的書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