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陳嶼的婚姻狀態,怎麼說呢?我養貓,他養魚。」
《三十而已》第一集,毛曉彤飾演的鐘曉芹的這句開場白,就似乎在先入為主地給自己的婚姻定下了一個「三觀不合」的基調,也為他們婚姻註定要來的破裂埋下了伏筆。
貓和魚是天敵,永遠都不可能合得來。可是養貓的人和養魚的人就一定也合不來,一定是「三觀不合」?
鍾曉芹和陳嶼的婚姻才維持了短短的三年多時間,其原因真的是因為他們三觀不合?
何為「三觀」?通常人們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傳統意義上的這三觀。
首先來說說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通俗的來講,就是人們對這個世界的善與惡、黑與白、好與壞、美與醜……等方面的看法和觀點。
那麼何為世界觀不合呢?打個簡單的比方,假如你在街上看到一個路人見義勇為地幫警察抓住了一個逃跑的小偷,你覺得那個路人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很值得學習和讚賞。
然而你身邊的朋友卻堅定地認為那個路人不但不值得學習和讚賞,而且不顧自己生命危險去抓小偷的行為特別傻。
你所認為的善在那位朋友眼裡卻是傻,你和這位朋友所產生的看法和觀點的嚴重分歧,這就是你們的世界觀嚴重不合。
那麼《三十而已》這部劇裡的鐘曉芹和陳嶼,他們可有這樣的嚴重分歧和不合?
事實上鍾曉芹和陳嶼都是非常善良,非常願意樂於助人和見義勇為的人。
鍾曉芹曾不顧得罪領導的風險闖進會議室,幫江疏影飾演的王漫妮證明私兌積分的事不是王漫妮所為。事後回到家裡,她有些後怕,所以一臉沮喪地跟陳嶼說自己可能得罪領導了。
雖然陳嶼在誇完鍾曉芹:「你身上就這點傻氣還招人喜歡」之後,非要補上一句:「……咱家可沒有老許家那條件,你當不了全職太太,最近這一段時間,你可得在單位收斂一點……」,但是他們對於世界的善惡、黑白、好壞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其實並沒有什麼分歧,基本上都保持一致的。
而且陳嶼遇到這樣的事情,他的做法和鍾曉芹其實也是一樣。
鍾曉芹三十歲生日那天晚上,他們大吵一架之後,鍾曉芹傷心委屈地跑出了家門。
陳嶼連忙開著車到處搜尋鍾曉芹的身影,儘管此時他的心情肯定特別焦急而難過,可是當他在路上看到一個路邊擺攤的中年女子在大雨中異常吃力而艱難地為推車和孩子遮蓋雨布時,他竟然毫不猶豫地停下車,衝進大雨中幫助那位中年女遮蓋雨布。
一個在急著找離家出走的老婆的時候,仍然願意冒雨去幫助一個陌生人;一個在懷孕非常需要保住工作的時候,仍然願意冒險去幫助一個沒什麼交情的人。
兩個內心都是如此良善之人,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又怎麼可能會有太大差別呢?所以說,鍾曉芹和陳嶼的世界觀其實是沒有不合的。
再來說說人生觀,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
那麼何為人生觀不合?打個簡單的比方,比如你每天都利用一切空餘時間讀書、學習,想要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可是你身邊的朋友不但不支持你,還總是陰陽怪氣地勸你說:那麼努力有什麼用,女人幹得再好,也不如嫁得好。
你和這位朋友對於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自然是完全不同,這就是你們的人生觀嚴重不合。
然而鍾曉芹和陳嶼,他們對於自己的人生規劃、價值和意義,可有這樣的嚴重不合?
事實上鍾曉芹和陳嶼對於未來的生活都沒有過高的追求和奢望,安心於平凡和平穩。
鍾曉芹雖然跟童瑤飾演的顧佳是好朋友,但是她從沒像顧佳羨慕樓上那個王太太的豪宅那樣羨慕顧佳住的大房子。
陳嶼似乎也從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夠大富大貴,鍾曉芹對此也從來沒有恨鐵不成鋼地抱怨過陳嶼不求上進。
甚至於他們對人生的規劃也都基本能達成一致,比如說他們決定結婚五年之內不要小孩。
雖然關於「生小孩」這件事最後成了他們離婚的一根導火索,但那也只是人生難免的意外事故,並不是像王漫妮和梁正賢那樣一個是不婚族,一個不可能不結婚,對於人生規劃有著不可調和的分歧。
所以總的來說,甘於平凡的鐘曉芹和渴望安穩的陳嶼,他們的人生觀在大方向上其實是比較相近的,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矛盾。
最後再來說說價值觀,也就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那麼何為價值觀不合呢?打個簡單的比方,比如你花五百塊錢買了一支迪奧的口紅,你看著塗上這支口紅後顯得格外有精神、有魅力的自己,每天的心情都會好上不少。
可是你身邊的朋友知道你花五百塊錢買一支口紅,卻嗤之以鼻地嘲笑你說:買那麼貴的口紅塗在嘴唇上能填飽肚子啊?真是有錢沒地方扔了,五百塊錢用來買零食多好,都可以吃上一個星期。
這就是你和這位朋友的價值觀不合,因為她不能理解你為什麼願意花五百塊錢買那麼貴的口紅,而你也不理解她為什麼願意花那麼多錢買零食,卻不願意花點錢好好打扮自己。
那麼鍾曉芹和陳嶼,他們各種具體事件的價值的看法和觀點,有沒有存在這種嚴重的分歧和偏差呢?
事實上就《三十而已》前面已經播出的部分來看,鍾曉芹和陳嶼在物質上都沒有什麼過高的追求。
鍾曉芹也不像王曼妮那樣,渴望擁有超出自身購買力的奢侈品。她只是偶爾地想要一點點驚喜,一點點浪漫而已,比如想要過個特別一點的三十歲生日。
對於鍾曉芹這些一點都不過分的要求,陳嶼也並沒有像那些「摳門男」一樣斥責她敗家,然後根本不予理睬。
鍾曉芹說,這個三十歲的生日想要就他們兩個人一起過。
於是,陳嶼連忙精心地準備著驚喜。他想要為鍾曉芹的生日宴訂一個特別的餐廳,為了能訂到那個特別的餐廳,從不求人幫忙的他,還非常難得地花了一千五百塊錢買了兩條香菸送給人家用來打點關係。
陳嶼其實從不吝於為鍾曉芹花錢,這一點從他們離婚後仍然願意把他婚前買的房子分給鍾曉芹一半可以看出,從他們離婚後鍾曉芹仍然刷他的信用卡去泡溫泉、住五星級酒店,而他沒有一句怨言更可以看出。
所以,鍾曉芹並不痴迷那些超出自己購買力的奢侈品,而陳嶼也願意為鍾曉芹買一切的單,他們的價值觀又怎麼可能不合呢?
所以總的來說,從大方向看,鍾曉芹和陳嶼在婚姻中所產生的矛盾,其實並不是因為「三觀不合」造成的。
後來,鍾曉陽問鍾曉芹為什麼離婚。
鍾曉芹回答說:「性格不合,沒有共同興趣。」
這個離婚理由其實就跟沒有理由差不多,因為起碼百分之九十以上分手的人都是這個理由。
可是這個世界上又哪有真正性格相合、愛好相同的夫妻或情侶呢?如果真的有,那也只不過是至少有一方在默默地遷就和包容而已。
事實上在結婚前,鍾曉芹就知道陳嶼喜歡養魚。那時候她去到陳嶼的家裡,陳嶼跟她介紹魚缸裡的那些魚兒,她也完全一副「小迷妹」的樣子。
儘管如此,她卻偏偏要在婚後養只喜歡吃魚的貓!
而且更加難以理解的是,明明是她製造的矛盾,最後卻把過錯全部歸咎到陳嶼身上。
在她流產之後,她媽媽帶著那隻貓來照顧她時,陳嶼忍不住責怪了一句,她立刻衝過去抱住那隻貓,臉上那一副要與貓共存亡的冷漠表情,幽怨得像個對生活已經絕望透頂的怨婦一般。
「當初咱倆相親見面,我覺得你是一挺溫柔、挺善解人意的姑娘……結果現在呢?」陳嶼在離婚前那天晚上這番歇斯底裡的心裡話,透出了滿腹的委屈和失望。
其實從陳嶼離婚後的表現可以看出,他並不是木訥到一點也不會表達;並不是冷淡到一點也不會關心;並不是無趣到一點也不懂情調;並不是直男到一點也不會浪漫……
他之所以把婚姻生活過得猶如一潭死水,那只是因為鍾曉芹讓他失望了,鍾曉芹沒能讓他過上他嚮往的那種輕鬆、省心、踏實的生活。
他們的結合原本就不是因為兩情相悅,而只是通過相親認識之後互相覺得適合而已。所以他們之間沒什麼感情基礎,也沒有真正地了解對方,更沒有真正地做好踏入婚姻的準備。
不夠愛,就不可能心甘情願地遷就、包容對方的缺點;
不了解,就不可能恰到好處地避開對方的雷區;
沒有做好踏入婚姻的準備,就不可能知道戀愛是發現對方優點的過程,而婚姻卻是接受對方缺點的過程。
所以他們在婚前沒有想過,一個喜歡貓,一個喜歡魚,他們結婚後要怎麼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陳嶼以為鍾曉芹喜歡貓,那就買很多個會不停招手的招財貓玩具擺在家裡,應該也能滿足鍾曉芹對貓的喜愛。
可是陳嶼卻不知道招財貓和真貓之間的距離,並不是靠數量就能拉近的。你給得再多,並不是她想要的,那又有什麼用呢?
這就是夫妻雙方在不夠愛也不夠了解的情況下,而冒然踏入婚姻的可怕後果!一方付出再多,另外一方根本不懂,更不會感動,久而久之,最終結果是付出的人無奈、失望到只能選擇放棄和麻木對待。
然而,陳嶼對於自己的婚姻之所以那麼快地麻木和想要放棄,除了對一直像個長不大的孩子一樣的鐘曉芹感到無奈和失望之外,其實也是因為自己也不夠愛鍾曉芹吧。
如果足夠愛的話,他就不會把魚看得比老婆還重要;如果足夠愛的話,他就不會把招財貓當真貓來應付鍾曉芹;如果足夠愛的話,他就會對於每一份付出甘之如飴,絕不會沒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就那麼快地麻木對待、那麼快地想要放棄!
一段婚姻走向破裂,其實絕大部分都不可能只是一方的過錯。
雖然《三十而已》這部劇刻意放大了陳嶼的過錯,導致觀眾們慣性地以同情弱者鍾曉芹的角度,只顧著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批判和譴責陳嶼,從而忽略了很多小細節,其實陳嶼愛鍾曉芹,比鍾曉芹愛陳嶼要多得多。
鍾曉芹一直抱怨陳嶼不夠關心、不夠體貼、不夠尊重、不夠浪漫,可是回看整個劇集,鍾曉芹又何曾關心、體諒、尊重過陳嶼一句。
婚姻生活其實從來都不是只靠一方努力就能夠過好的,是需要夫妻雙方互相遷就、彼此成就,朝著一個方向共同用心地去經營,才能鑄就出真正美好的婚姻!
鍾曉芹和陳嶼,他們其實挺適合的,只不過還稍微缺了一點愛,缺了一點成長,缺了一點對婚姻生活的認知和尊重。如果他們分開之後能夠都有所成長,最終能夠因為愛情而選擇復婚,相信他們未來的日子會真的很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