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2019年暑期檔《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飛沖天,成為最大的贏家。新上映的《上海堡壘》將《流浪地球》翻開的中國科幻這一頁又翻了回去。
同時上映的《使徒行者2》,因為前面的《追龍2》和《掃毒2》把話題都耗光了,如同古天樂出現的次數太多,已經沒有什麼熱度。
但因為現實中香港某事正在上演,這裡從《使徒行者2》延伸到整個香港電影產業,我們就用事實現象讓有些人看一下,在正高速發展的大陸電影市場的情況,分析香港警匪大片的現在和未來!
香港電影,大家都太熟悉了,香港電影「東方好萊塢」的輝煌歷史也就不再贅述了。它已經成為一個情懷和一個舊夢。
2010年後的香港警匪大片已經是《無間道》後時代,2002年到2012年則是《無間道》前時代。
等會兒?
這個《無間道》前時代不應該是2002年《無間道》之前的香港電影麼?
這是我個人的劃分,這個《無間道》的前後時代,它指的是《無間道》過後直到今天香港警匪片的兩個發展階段。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劃分?
前一個階段,2002年《無間道》到2012年的《寒戰》。
2002年《無間道》後的香港警匪片,除了杜琪峯的銀河印象;林超賢的《證人》《線人》等少數電影風格自成一脈之外。同時代其它香港警匪片都陷入了《無間道》的警察臥底相愛相殺,有事無事上上屋頂的固定套路。
除此之外,最成功的香港警匪大片只有一個《竊聽風雲》系列,但這個系列一部比一部爛,不提也罷。
這種情況直到2012年的《寒戰》的出現,《無間道》後香港警匪片真正從類型上有了點突破。
所以,2002年《無間道》到2012年《寒戰》期間,它是《無間道》的前時代。
後一個階段,2012年《寒戰》直到至今。
2012年《寒戰》後,香港電影人陸續拍出不少的警匪片,它們先後在電影市場上都獲得了成功。但無論是《寒戰》系列,還是2018年被喻為近年港片巔峰的《無雙》。
無論從哪個方面上看,它們都無法和《無間道》比較,遑論巔峰時代的香港電影了。可仔細一看,《寒戰》後的香港警匪片,好歹是終於走出了《無間道》的陰影。
所以,2012年《寒戰》至今,相信一直會延續到2022年,它就是《無間道》的後時代。
2012年《寒戰》後時代,確定了現在和未來的香港警匪片,甚至香港商業大片的主流方向。與2010年前後到2015年前後的魔幻片相同,香港電影人扎堆在拍警匪大片。
如果需要詳細劃分,這個時期香港警匪片能夠分成這幾種模式。
《寒戰》系列代表的政治博弈類警匪片
其它同類作品有《赤道》和《反貪風暴》等。
香港電影巔峰時代的警匪片(《無間道》之前)路數有很多。
像披著警匪外衣的動作片,如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還有殺手、黑幫和警察兄弟情的槍戰片,吳宇森的電影;再到劉偉強的黑幫邊緣人物《古惑仔》系列等等。
其它還有《跛豪》《雷洛傳》黑白兩道人物傳記片,再到林嶺東的《監獄風雲》監獄片,《無間道》的警察臥底就不說了。
反正,當時香港警匪片風格全面開花,但有一點很奇怪,當時警匪片出現的勢力很多。比如黑道方面什麼毒販、古惑仔、監獄份子、再延伸到殺手和退役軍人。
官方部門就更多了,什麼反黑組、緝毒組、重案組、飛虎隊、o記、cid、ptu等等。
這些勢力沒完沒了的拍,但很少出現反映香港的政治博弈,東亞政治格局的警匪片。即使有出現過港臺、內地、再到日韓和歐美等等人物勢力,多數也只是背景設定,深入探討的很少。
伯光能想到只有1997年的《黑金》,雖然電影背景放在臺灣省,但主角從黑道洗白混到政治部門,確實一定展現我國臺灣地區的政治博弈狀態。
2012年的《寒戰》從這點上,它突破了香港警匪片的因有套路,意義頗大。
兩部《寒戰》圍繞香港政治生態的背後博弈,難得體現出了香港警匪片,甚至華語警匪片政治博弈的大格局。
2015年,這兩位導演交出的《赤道》,更是將這種政治格局上升到整個東亞國家。只可惜《赤道》這部電影的問題,比起前作《寒戰》的問題還要多,至少和同類型的韓國電影比起來,差距太遠了。
另外是《反貪風暴》四部曲,這部電影是和其它模式都不搭只能擱在這裡。它算是和內地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破冰行動》那種展現官方部門正面的主旋律電影,沒有什麼大格局的野心。
《追龍》系列代表的香港情懷類警匪片
其它同類作品有《樹大招風》,未來的《風再起時》等。
曾經「東方好萊塢」的香港電影積累太深,情懷太厚。從《無間道》一直到2012年前後,香港電影人發現如果只炒情懷冷飯,遲早要像黃百鳴、劉鎮偉和周星馳的香港喜劇電影死路一條。
現在他們一邊放入香港電影情懷引起華語觀眾的共鳴,同時又憑藉成熟香港電影工業,保證製作的精良和較高質量口碑,硬生生的找到了一條路子。
2017年王晶的《追龍》,2018年的《樹大招風》最為典型。 2019年的《追龍2》從內核上換湯不換藥,可惜的是王晶給玩砸了。
未來翁子光導演的《風再起時》,電影講的是香港四大探長的故事,也是香港電影的情懷,但相對還是值得期待的。
原因就是在製作,劇情和角色的塑造,比起只炒情懷冷飯王晶的《澳門風雲》系列,實在是好上太多了。
《拆彈專家》等代表的特效類警匪大片
其它同類作品有《風暴》《沖天火》《掃毒2》等等。
這類警匪片沒有政治博弈大格局的野心,或許放了點香港電影的情懷,但在敘事上絕不是主流。
它們只是放到警匪片的架構之下,利用成熟的香港電影工業,打造一部又一部的特效大片,它們就是香港的「漫威電影」。如果要具體到事件,那就是不斷的折騰香港地標。
香港警匪片折騰香港算是傳統了,成龍電影堪稱代表。
香港電影巔峰時代就更多了,中環、廟街、銅鑼灣、油麻地、天水圍等等地方,砍人和槍戰的場面多了去了。現在回頭一看,當初這些電影折騰香港還只是小打小鬧。
2012年後這些特效大片,《風暴》裡最後炸了中環中心。
《沖天火》裡炸掉一棟大樓;《拆彈專家1》裡最後炸塌了紅磡隧道;《掃毒2》裡劉德華和古天樂在中壞地鐵站裡飆車。
就是最後的威力小了點,你好歹讓汽車爆炸把中環地鐵站給轟了啊!
總而言之,這種翻來覆去的折騰香港的特效大片,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會沒完沒了的拍,難點是香港能折騰的地標越來越少了。
《無雙》代表的香港警匪情懷特效大片
其它同類作品有《黃金兄弟》《掃毒1》和《使徒行者》系列等。
相信前面分檔的時候,有些朋友可能就覺得奇怪。比如《掃毒1》《掃毒2》為什麼分開?伯光你一直說香港電影情懷,這一檔的警匪片難道沒情懷?
哎,它就是這一檔香港警匪片的風格。
它們是前面兩檔風格的融合,它們內核是包裝或者致敬香港電影的情懷,但外表披著新時代香港特效大片的皮。
一句話形容:用舊有香港警匪片情懷,跑去折騰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地標了。
你看《黃金兄弟》就是「古惑仔」原班人馬的情懷翻炒,但人家重聚先是跑到匈牙利盜寶,後又跑到日本去飆車,最後在黑山聖斯特凡島狂轟亂炸。
《無雙》只要不眼瞎,誰都看得出是致敬香港電影最大情懷之一的周潤發。
但幾位主角故事的起源發生在溫哥華,後來在溫哥華郊區搶劫變色油墨大槍戰,最後在泰國毒梟基地周潤發大殺四方有如小馬哥回魂。
《使徒行者》兩部更加的明顯,內核是繼承《無間道》警察臥底相愛相殺的情懷,但動作場面不斷突破華語電影的地理限制。
《使徒行者1》中間部分在巴西貧民窟的追車槍戰。
正d 上映的《使徒行者2》前面的緬甸行動在大街上子彈橫飛也就罷了,槍榴彈硬是打出飛彈的效果。結尾大戰更是放在西班牙奔牛節裡,大家混在飛奔的人群和牛群裡折騰。
所以,《掃毒1》和《掃毒2》為什麼不放在一檔?
《掃毒2》對於香港電影兄弟情懷致敬是比較淡的,至少明顯比《掃毒1》要淡不少。
關鍵的還是那個,《掃毒2》劉德華也到菲律賓去找過私生子,但你可曾看到他們在菲律賓開過一槍?
《掃毒2》的動作戲從頭到尾都在香港射來射去的。但再回想一下《掃毒1》的幾場重要動作戲,結果不言而喻了吧!
以《衝鋒車》代表的香港警匪藝術片
其它同類作品有《殺人犯》《魔警》《大追捕》等。
這些香港警匪片和內地警匪片類似,它們只是放在警匪片的架構下,內在反應的是香港社會和香港人的生活狀態,一句話,這些警匪片屬於文藝片。
顯然前面幾檔香港警匪大片的追求,這個警匪統統都沒有。
最後,香港警匪片除了這五檔,當然還有不少其它的風格,像香港動作片往往就是套在警匪片的框架之下。
但伯光相信這五檔風格,能夠囊括90%甚至更高2012年後的香港警匪片。
不管是從表面還是內核來看,2012年《無間道》的後時代。
這些香港警匪片沒有一部能趕上《無間道》和巔峰時代。但是,它們確實是迎來了新時代的輝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