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為何只剩下了「警匪片」

2021-02-22 製片人內參

來源丨數娛夢工廠 (ID:D-entertainment)

兩周前的8月7日,《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以下簡稱《使徒行者2》)在內地上映,雖然集合了張家輝、古天樂、吳鎮宇三大影帝,但依然無法擺脫槍戰、追車、臥底的「警匪片」套路。在今年上映的4部港片中,《反貪風暴4》《追龍2》《掃毒2》和《使徒行者2》清一色是屬於「警匪片」的類型,題材上的高度同質化讓觀眾的審美感官越來越麻木。被譽為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九十年代,武俠片、喜劇片、賭片等各種類型電影遍地開花,而如今卻陷入到「警匪片」的單一類型中無法自拔。打磨三年之後,重啟原班人馬的《使徒行者2》口碑甚至不及前作,豆瓣評分從7.5分一路下降到6.6分,近五成觀眾給了三星。票房方面,《使徒行者2》的首周票房僅為3.59億,此後第三方票務平臺不斷調低票房預測,從7.5億如今已一路下滑至6.69億。導演文偉鴻在創始之初,賦予了「使徒行者」IP的情感內核,給角色打上「人人都可能是臥底」的嫌疑。可以說,找臥底的刺激與反轉,以及誰是臥底的未可知性才是觀眾選擇《使徒行者》的核心,也是該IP最重要的賣點。但不同於《使徒行者1》裡「先兄弟後臥底」的劇情,《使徒行者2》上來就將「誰是臥底」在影片中公開化,讓雙方彼此懷疑,而臥底身份謎題過早解開,無形中弱化了情節,失去了找臥底的懸疑與樂趣。雖然導演想把「使徒行者」系列,從普通的警匪類型片升級為「碟中諜」類型的特工片,但就目前表現而言還有很多的不足。此前沒有看過「使徒行者」電視劇和電影的觀眾依然不妨礙理解第二部電影。可對於這個系列的粉絲來說,影片滿是套路,幾乎就是一次復刻,既缺少劇情上的承接,也沒有任何的其他創新。在港片最為輝煌的九十年代,武俠電影、喜劇電影、賭片和警匪片可以說包攬了港片最為重要的四大類型。武俠片以《黃飛鴻》和《葉問》兩大系列為代表,喜劇片則有黃百鳴主打賀歲喜劇的「喜事」IP和周星馳的無釐頭喜劇,王晶的《賭神》《賭俠》《賭聖》系列電影也打造了賭片世界,但這三種類型的港片都逐漸走向了沒落。從1928年我國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到六七十年代香港邵氏武俠片引發的熱潮,武俠電影在半個世紀裡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但千禧年後武俠片少有佳作問世。香港著名導演、編劇莊文強認為,由於古裝武俠片需要還原古代的服裝和場景設計,製作預算較高,警匪片作為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武俠片,出於經濟成本的考量,拍攝性價比更高。而喜劇電影一直是極具香港本土特色的重要類型片,但隨著周星馳選擇北上拍攝「西遊」三部曲,港產粵語喜劇片也日漸凋零、後繼無人。導演王晶更是直言「往後30年都再難出一個周星馳,很多人都不願意演喜劇了」。再來看風靡一時的香港「賭片」,幾乎橫行整個東南亞,賭片中賭徒名字越來越神化,從最初的賭王,到後來的賭神、賭聖等。形象的塑造也從原來視財如命的小人物,變成了英雄主義形象,契合了九十年代港人對於賭博可以「暴富」的內心快感。但隨著1997年之後香港經濟的衰落,人們對於賭博的認知也產生了極大的轉變。賭片走向了淨化和自省,電影中擁有高超賭術的職業賭徒,最終無一不是悲劇收場,賭神和賭片都被拉下了神壇。目前只有口碑不佳的《澳門風雲》系列在苦苦支撐。最終碩果僅存的香港電影就只剩下了警匪片,而千篇一律的套路和古天樂,張家輝等熟悉的老面孔很容易讓觀眾分分鐘「串戲」。如果說近年來「警匪片」的唯一創新就只有2018年國慶檔的《無雙》。《無雙》劇本前後打磨了近十年,開拍後導演莊文強更是帶領團隊,花了四個月的時間研究偽鈔,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在周潤發和郭富城的魅力加持下,《無雙》憑藉燒腦的劇情和意想不到的反轉,一舉拿下了超過十億元的超高票房,刷新了港片在內地的多項票房紀錄。但讓人有所疑惑的是,這些年「警匪片」的數量如此密集,卻沒有形成一個以故事和人物為紐帶的警匪超級IP。比如《掃毒》《使徒行者》《追龍》等系列片,故事情節與上一作並沒有任何的延續。這與內地和好萊塢打造的IP系列電影完全不同,同一IP系列下故事通常都是相連的,上一部的結尾會為下一部埋下伏筆,吸引觀眾繼續觀影、追尋答案。但《掃毒》系列圍繞「緝毒」,《使徒行者》系列圍繞「臥底」,《竊聽風雲》系列圍繞「竊聽」,每個系列電影的身份、人設、故事都在不斷重構,每一部都可以說是全新的故事,但這也同時導致了IP系列電影之間的嚴重割裂。     

相關焦點

  • 香港警匪片,為何只剩下林超賢了
    香港曾經作為世界三大電影基地之一,一直以來以警匪片,武俠片見長,尤其是警匪片,始終是長盛不衰的題材。進入新時代,香港警匪片卻逐漸走向衰落,很多導演也在此類型上做積極探索,其中《無間道》是最為成功的一部,但是從此之後,再也沒有新的突破,王晶《追龍》、《澳門風雲》一部比一部爛,曾經暴力美學的鼻祖,吳宇森跟風開始拍《三國》,都不再堅守自己的陣地。
  • 《使徒行者2》《掃毒2》《追龍2》,香港電影只剩下警匪片?
    與2010年前後到2015年前後的魔幻片相同,香港電影人扎堆在拍警匪大片。如果需要詳細劃分,這個時期香港警匪片能夠分成這幾種模式。《寒戰》系列代表的政治博弈類警匪片其它同類作品有《赤道》和《反貪風暴》等。香港電影巔峰時代的警匪片(《無間道》之前)路數有很多。
  • 警匪片沒完沒了?香港電影背後隱藏著更大的危機
    文|令狐伯光2019年香港電影大片,年初的《反貪風暴4》,6月《追龍2》7月《掃毒2》,8月還有《使徒行者2》。香港電影仿佛只剩下了警匪片,香港文化產業類型上的扎堆,這很容易看出香港電影面臨的危機是什麼。
  • 當警匪片中的悍匪只剩下「悍」
    千禧年之後,《無間道》系列重新定義了香港警匪片,這一次類型革命的成果是,警與匪的界限被清晰地劃定出來,那種正邪模糊的語義表達不再被允許,警匪可以建立各自的困境,但不會再有交集。此後的香港警匪類型片基本是在這套新體系的框架裡比拼完成度,新近上映的電影《除暴》也不例外。《除暴》的故事雖然設定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內地,但周身散發著老港片那種獨有的味道。
  • 回顧香港電影的警匪片發展歷程
    提到香港電影人們往往就會想到功夫片和喜劇片,然而實際上香港電影的警匪片也是在輝煌年代中的一顆明星。1986年,一部名為《英雄本色》的香港警匪片在上映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該片使香港警匪片擺脫了動作喜劇片的附庸形式,確立了警匪片的類型程式,並使其成為主打類型。
  • 香港黑幫警匪片八宗「罪」
    香港黑幫警匪片,大家更喜歡從類型片角度去細分研罪究,如果從題材方面去細分,你會發覺香港黑幫警匪片有不一樣的味道。
  • 香港影片:香港警匪片的巔峰崛起與沒落
    這些電影的結局兩種結果:要么正義消滅邪惡;或是在不離經叛道的情況下,罪犯會得償所願,總之形式都是一邊倒。進入90年代,香港警匪片呈現出低迷的狀態。雖然《警察故事》也有續作推出,更有一代反派曾江的活躍表現和當下香港警匪片一哥劉青雲嶄露頭角,但難掩頹勢。再加上喜劇片的異軍突起,更是在喜劇之王周星馳和殭屍道長林正英的夾擊下節節敗退。
  • 「香港情懷電影之警匪片」重塑電影記憶 致敬港風時代
    警匪片,是提到港風電影,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的一個類型。在上世紀80,90年代,可謂是香港警匪片的鼎盛時期,井噴式的佳作群湧而出,一時間,影響之大,不可計量。從吳宇森兄弟情誼重千金的《英雄本色》,到真正迎來中興盛世的銀河映像系列電影,再到難以逾越的巔峰之作《無間道》,香港警匪片不止承載了一個電影類型片的興衰印跡,更呈現了一座城市、一個小型社會的現實變遷。
  • 臥底警匪片一直是香港導演擅長的,為何現在卻不香了?原因很簡單
    說起臥底警匪片,就不得不提起這類影片的巔峰之作《無間道》系列,一句話形容這部影片的成就,那就是「獎項大滿貫」,更被譽為港片裡程碑,香港電影市場的救市之作。因為《無間道》成功,導致許多年輕的觀眾認為《無間道》是臥底題材警匪片的開山鼻祖,其實不然,在港片範疇來說,臥底電影真正的祖師爺,是一部1981年的電影《邊緣人》。
  • 香港警匪片為什麼越來越不賣座了?
    自《無間道》之後,再難有引發觀影熱潮的警匪片。香港警匪片,越來越不賣座。然而,警匪片已經成為港劇碩果僅存的獨木了。現在,普遍認為80年代是香港電影質量最高的時期,也是香港警匪片最輝煌的時期。比較可惜,到了九十年代後,香港警匪片的劇情依舊難逃窠臼。觀眾們漸漸產生審美疲勞,對這些新瓶裝舊酒的電影就不太感冒了。
  • 香港警匪片票房為什麼越來越低了?
    自《無間道》之後,再難有引發觀影熱潮的警匪片。香港警匪片,越來越不賣座。然而,警匪片已經成為港劇碩果僅存的獨木了。香港警匪片的歷史自上世紀二十年代,香港電影業就逐漸興起。經過短暫的戰亂後,又飛速發展,成為拉動香港經濟復甦的一輛大馬車。
  • 玩命了30年,香港警匪片已死?還是正在被合拍片「脫胎換骨」?
    2000年後,隨著西方電腦特技的發展,西方警匪片節奏愈來愈明快,大片對動作片的製作不像從前真實,近乎超現實的風格。觀眾愈來愈心儀的這些奇觀畫面,成本有限的香港製作自難追趕。其實要論香港警匪片的輝煌時期,又不能不再次提及吳宇森。曾跟隨武俠電影鼻祖張徹學師,將武俠動作的邏輯及精神放入當代警匪片中,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電影類型。
  • 數據說|香港警匪片的常青之道
    我們從豆瓣電影網、中國票房網、香港電影票房有限公司網站、維基百科等網站選取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的參考數據,其中包括了香港警匪片的票房數據、獲獎情況、主演情況等等,以期從中找到它得以常青的原因。同以往警匪片的票房相比,2019年警匪片的票房可謂是實現了數據上的飛躍。在香港警匪片發展了五十幾年後,人們依然對這類型的電影抱有較高的期待,依然願意花費時間和金錢去電影院觀看這一題材的電影。至此,距離1986年《英雄本色》的上映,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個年頭。
  • 《寒戰2》:引爆香港警匪片3.0時代的第二彈 小強聊電影
    聯繫微信 qqxietian在陪伴我們長大的眾多香港電影中,警匪片無疑是最主要的一種類型。電影是最能反映時代的一種藝術形式,香港警匪片也隨著香港社會的不斷發展而呈現出越來越不一樣的氣質。我們回憶一下一路看過來的香港警匪片,稍加歸納便可以很簡單粗暴的總結出三個具有典型特點的時代。
  • 整整一年了,香港警匪片,鴉雀無聲
    作者 / 坦克距離去年10月最後一部香港犯罪警匪片的上映,已經整整過去一年了。、犯罪、動作電影,其中不乏能夠在內地取得5億+甚至更高市場成績的影片。根據內部人士透露,因為去年下半年的香港相關民權運動的興起,今年開始關於港片的相關審查就已經進一步收緊了。相比劇情片、警匪片因為會涉及香港警察的形象,因此也成為了重要審查目標,與內地警匪片不同,原本的陸港合拍警匪片是允許出現壞警察的,但是未來這一塊政策是否會發生改變,我們還不得而知。
  • 經典好看的香港警匪片TOP10
    香港電影中,黑幫、警匪題材的電影起源很早,而且拍攝的水平很高,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數一數二的,是很多影迷心目中難以超越的存在。今天就給大家推薦10部經典好看的香港警匪片。NO.10《猛龍》導演: 李仁港編劇: 李仁港主演: 吳建豪、餘文樂、洪金寶 提起《猛龍》這部電影,估計知名度不高。
  • 《拆彈專家2》證明香港警匪片真不行了
    今天小冰將繼續和大家分享劇情更加雷人、更加令人哭笑不得的《拆彈專家2》,扒一扒香港警匪片劇情越來越反智的幕後真相…… 有關《拆彈專家2》的劇透便到此,接下來小冰想談談這個系列電影之所以令人不爽的深層原因。 首先,過去的香港警匪片之所以好看。很大程度上緣於其有大量真實的案件作為背景。畢竟,英國治下的香港,社會秩序混亂、各種惡性案件屢見不鮮,為香港的導演和編劇們提供了大量可以參照的素材。
  • 《掃毒2》:艱難前行的香港警匪片 | 名家
    香港警匪片講述的是香港這座都市中現代人的愛恨情仇,其現實魅力遠非那些飛來飛去的古裝片所能替代,其文化承載也遠超好萊塢同類型的警匪電影。《掃毒2:天地對決》應該算是今年迄今為止製作上最精湛的一部香港警匪片了,全片人物關係緊張、動作場面火爆、情感戲份細膩、娛樂元素充足、正面價值觀自然而不說教,幾乎讓人不忍再去挑它的毛病。看的時候甚至有點心疼劉德華這位超級勞模。
  • 【最佳混剪】致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香港警匪片
    1、港式精髓的傳承發展作為以古裝、武俠為特色的香港電影,警匪片作為一個新興的類型,是在近30年才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實際情況是,警匪片,幾乎是伴隨著香港電影的誕生而發展!第一部香港電影,短片《偷燒鴨》就是一部已經有了警匪片雛形的作品,講的就是警察抓小偷的故事,由梁少坡攝製,「亞細亞影戲公司」1909年出品,這就是警匪片的雛形。隨後香港電影專注於古裝和武俠片,無論是早期的國泰(電懋的前身)還是邵氏電影,冷兵器和功夫是主流,連穿時裝的電影的都不多。
  • 真實事件改編,讓成龍加冕影帝,更是香港警匪片的分水嶺
    它的名字叫做《重案組》,讓成龍加冕金馬影帝,也是真正的香港警匪片。《重案組》改編自真實事件。香港富豪王德輝在1983年4月被綁架,其妻子龔如心交付1100萬美元的贖金後被放回。不同於以往的香港警匪片,看一眼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全程只需要注意有沒有笑料和大場面即可。《重案組》的正邪交鋒,讓觀眾從傳統警匪片的框架中跳了出來,去關注黑警與警察的博弈,黑警與黑幫的博弈,以及黑幫內部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