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謎 誕生
巫毒殭屍(Voodoo Zombie)
和人類一樣,殭屍們的故鄉也是非洲。巫毒教本來是我們非洲的原始宗教,就是一種特別普通的自然信仰,只不過祖先們玩得比較大,經常召喚邪靈啥的,有時還用活生生的人來獻祭。
扎小人兒也是從巫毒教來的,不然幹嘛叫巫毒娃娃呢
到了17世紀時,我們忙著被白人綁去當黑奴,每天劈柴搬磚壓力山大,只好把這種信仰也帶去文明社會,閒暇時就通個靈減減壓。加上那時瘋牛瘋狗病特別多,於是白人世界裡關於巫術的傳說也越來越逼真可怕,1932年,巫毒殭屍終於被獵奇的美國佬們搬上了大銀幕。
《白魔鬼》(White Zombie)
作為被公認的屎上第一部殭屍片兒,《白魔鬼》的主角卻胸無大志。手握能讓人變痴呆的殭屍止咳糖漿不去統治全世界,偏要用這些不明液體去徵服別人的老婆。反而是一位農場主知道用殭屍糖漿去操控他的種植園工人。
30年代的殭屍形象
其實這種設定也是來自於巫毒教。雖然那時民風淳樸,但仍然有居心不良的人為了讓大家聽令於他,拿河豚毒液給人喝讓人假死,再裝模作樣把那些根本沒死的人救活。較《白魔鬼》晚的電影《與殭屍同行》(I Walked With A Zombie)、《殭屍反叛》(Revolt of the Zombies)等也都有藥劑與奴隸的設定。
Part 2 熒幕真 · 鼻祖
活死人(Living Dead)
到了60年代,巫毒殭屍就過氣了。取而代之的是只比他們厲害一丟丟的活死人。活死人首次出現在1968年的電影《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說是一群死人由於地獄滿員而復活……逗我?
事實證明有的人就算再活一次也屁用沒有。這些好不容易復活的人根本不去海邊遊泳曬太陽享受生活,還是想在陰森森的墓地裡吃人肉。
雖然場景感覺可怕,《活死人之夜》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卻給殭屍電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噴湧而出的殭屍片兒甚至開始形成了莫名其妙的『殭屍文化』。這時候的殭屍不再依靠什麼迷幻藥劑,也不再是完全被壓迫的對象,它們可以通過感染人類發展壯大。
60年代的殭屍形象
動圖
Part 3 遊戲初 · 體驗
病毒殭屍(Viral Zombie)
上世紀末,全世界的老中青年都迷上了電子遊戲機,殭屍也緊跟潮流從大屏幕轉戰小霸王。1996年的遊戲《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就為新一代病毒殭屍開闢了新天地。後來還被改編成了電影,一拍就是五六部。
《生化危機》遊戲
改編的電影裡有兩個香豔又能打的女主
還有好多好多喪屍
雖然現在看起來遊戲裡的殭屍是糙了點兒,但要知道在那之前,殭屍們在掌機上都是這樣的:
1985年的遊戲《魔界村》
在一群蠢萌的像素風殭屍中,《生化危機》裡的病毒殭屍輕鬆突圍,也重新塑造了殭屍的地位和形象。
以《生化危機》為代表的遊戲是如此迷人,根本不用撲上來咬我們,就直接讓人心甘情願變成了對著電腦拿著手機的殭屍。
Part 4 喪屍的時代已經到來
狂暴殭屍(Rabid Zombie)、撕咬者(Biter)
進入新世紀後,喪屍們也發展迅猛、形態各異。可以說現在的殭屍們都生在一個好時代,不僅不再是邪教的象徵,還成了科學的產物。在眾多災難電影中,殭屍們迎來了一波一波又一波高潮。
他們不僅飛上了天
還TM變成了羊
電影《驚變28天》(28 Days Later)中,他們眼睛紅、跑得快,就像小白兔,但是脾氣不太好:
《驚變28天》的成功也影響了後來的喪屍形象
終於,在神劇《行屍走肉》(the Walking Dead)裡,他們走上了屍生巔峰,每周幾千萬人等著看他們碾壓主角,簡直紅遍全球。
有人說現如今殭屍文化這麼流行,不僅因為公知們對生化科技發展有憂慮,也因為殭屍是為數不多的僅憑想像就能創造和毀滅的事物——在這些沒有思考能力的生物面前,人類仿佛成了更高一等的上帝。這種末世情結與絕對的操控力狠狠戳中了對現實頗為無奈的人的G點,就算是假high也根本不想停。
Part 5 人類還有未來嗎?
Z型殭屍(Z Zombie)、變種(Volatile)
當然,只有更好的性能才配得上喪屍們這麼百變這麼美的身軀,所以它們正變得更加智能、智慧,有的甚至有情感。在被禁的電影《殭屍世界大戰》(World War Z)中,喪屍們不再是為了爽而襲擊人類,他們的目標是傳播病毒、進行繁殖、沒有蛀牙。
而在另一部電影《溫暖的屍體》(Warm Bodies)中,已經變成喪屍的男主居然狗血地愛上了人類女主,女主還能跟他日久生情!難道這部片講的不是喪屍,是喪失?
雖然剛才說對殭屍的意淫是人類的假high,但大溼們都說了,我們需要以這種方式來安全地體驗死亡帶來的恐懼感,所以我忍不住想像,如果一覺醒來發現世界真的已經被喪屍佔領,我們這些沒有主角光環的弱雞該有多絕望?
說得好像現在每天醒來不絕望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