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群星——墨白作品鑑賞會」是鄭州各讀書沙龍與藝術沙龍的負責人與主講人聯袂發起,河南文學雜誌社、鄭州簡單文化 、鄭州大摩「紙的時代」書店 、《河南科技報·文學百花苑》主辦的一次源自民間的讀書活動。
河南文學雜誌主編李一;詩人、作家,鄭州簡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詩刊《外省》主編簡單;《河南科技報·文學百花苑》總編輯帥鵬舉、主編錢峰及來自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鄭州、開封、平頂山、駐馬店、南陽、信陽等地的作家、詩人、評論家、書友以及鑑賞者80餘人參與了這次別開生面的文學作品的鑑賞盛宴。
本次活動的主持嘉賓王東嶽是一位八五後小說家,曾經留學澳大利亞,著有長篇小說《未卜之夜》《阿德萊德》等作品,他在開場白中說:
墨白先生的文學創作已勤懇、堅忍地進行了近四十年,他深入中國社會,以故鄉潁河鎮為生活的源頭,從各個角度持續不斷地關注、探討著人性與時代的根本問題,寫出了《夢遊症患者》《映在鏡子裡的時光》《欲望》等數量眾多的優秀作品。
墨白先生的作品對人類的死亡、病痛、互相殘害、冷漠麻木等所導致的痛苦——包括個體與群體、精神與肉體的痛苦——有著深切、痛徹的體驗和觸摸。他在探索和呈現世界與人性的混亂和複雜,探索人類和個體的缺陷與病症的同時,保持著深深的同情與關愛,保持著一個作家的良知。
墨白先生的作品屬於探索人性與世界的複雜性、書寫人在自身與世界的局限和荒誕之中的痛苦、掙扎的這一精神譜系——這一譜系中有過陀思妥耶夫斯基、尼採、黑塞、布爾加科夫等作家——,並在敘事視角、文本結構等方面真正繼承、開拓了現代派文學,他是為數不多的在作品精神內核上繼承了人類精神群星的後來者,是當今世界重要的現代派華語作家。
閱讀墨白先生的作品,與墨白先生的交往,在精神上、寫作上給予了我許多鼓勵與啟發。今天,墨白先生本人也來到了我們的活動現場,可否允許我邀請大家一起,以最熱烈的掌聲,向給我們帶來了富有震撼力文學作品的墨白先生,表達最誠摯的謝意與敬意!
這次活動的第一位鑑賞嘉賓趙渝,是一位小說家、詩人、評論家,著有長篇小說《宋潛的問題》《羊癲記》《悠遊十八章》、詩集《玄鳥之歌》、文學評論集《光與光源——經典文學的一個入口》等,同時他又是一位資深民間閱讀推廣人,他參與創辦「鄭州繁星讀書會」,是「趙渝讀書會」的主講人,他以《靈魂探秘的旅程》為題,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感受:
十分榮幸能在紙的時代書店分享墨白老師的作品,感謝各位嘉賓、各位書友前來!我做讀書會十多年,分享三百餘場,一直以經典文學為主,當代的不多,今後準備多分享當代中國文學。
墨白老師是我的文學引路人,我總是尊稱他老師,仔細想想墨白從哪個意義上講可稱我的老師,我到底跟他學到了什麼?他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做人,做一個大氣的人、厚重的人、認真而又不失風趣的人。記得墨白老師說他還有些作品是自己靈魂的備份,不準備發表,準備留到百年之後,這讓我很震驚,這是在為永恆寫作。墨白的文學創作是一個成熟的富礦,南丁講,孫方友、墨白兄弟的東西已經放在那,只待後人評說。我想說,墨白的東西豐富、深刻,具有文學的現代性、經典性。墨白的文學分為小說、散文、評論、劇作等版塊,其中小說,特別是中長篇小說是其創作成就的核心。《欲望》三部曲的價值在文學史上應該重估。
長期以來,關於閱讀有兩種不好的傾向,一是道德評判,二是理論評判。然而作品本身的生命是這兩種評判所無法表現的,作品的生命有待我們去發現,如果我們沉溺於以上兩種錯誤,不擦亮眼睛,那麼我們終將在閱讀中一無所獲。我們需要一場回歸常識的普遍意義的閱讀革命。這個革命的核心就是將閱讀集中到發現上來,閱讀必須是新的發現而非對陳舊道德和理論體系的印證。
小說是心靈密碼,但這個心靈不是作家的心靈,而是小說人物的心靈,我們不要去揣測作家有怎樣的心靈,而應該認真閱讀作品,發現人物的心靈,從中獲得進入小說的密碼。今天我主要以墨白的《告密者》和《討債者》為例來講講我的閱讀體驗。《告密者》是一篇精心布局的小說,小說給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有限視角,即女主人公花子的視角,在花子眼裡,牌局以及丈夫老手被抓後所發生的一切都像清晨的霜霧一樣迷離。我發現要從花子的視角去讀懂這篇小說是困難的,這很難讓我進入到小說的深處去。於是我換了一個角度,嘗試從老手的角度去重觀整個事件,我把小說中有關老手的部分劃出來,梳理情節脈絡,結果很快就發現他才是真正的告密者,「花子說,昨天挨黑的時候我從家裡到河邊收衣服,看到那個人正和老手站在河邊說話,後來我問老手那是誰,老手說他找你,還說正好旺子背著書包放學回來,老手就讓他領著去你家了。」這句不起眼的話就是全篇的秘密所在。可是老手作為牌局的組織者他為什麼要去告密呢?帶著在這個疑問再度審視小說,潁河鎮的鄉村生態漸漸地就如同加了顯影劑的底片一樣清晰起來。這個生態圈的上層是來中、老鄭、黑臉男人、白臉司機為代表的官家人物,中層是以全成、袁啟生為代表的商家人物,最下層才是以老手、花子、鄭鳳蘭為代表的農家人物。這樣,老手告密的動機一目了然,社會結構、黑暗現實一目了然。所以,我意識到閱讀作品是一種再創造,深入閱讀作品的秘訣就是尋找一個特別的角度、一個特別的入口。談論小說一定要在小說內部去談話,不要用理論和套話去框住它。
當然《告密者》的寫作角度還是花子,她是墨白筆墨含情的人物,最終在現實的秋風下,「花子的絕望像秋天的樹葉」「飄滿所有她能看到的空間」,這個結尾短而有力,引人深思。
跟莫言、閻連科、蘇童、畢飛宇、劉慶邦這些當代小說家不同,墨白習慣於在小說中布暗線,他不讓人物越雷池半步,以致讀者和主人公一樣,常常會身陷霧裡看花之境,然而這就是生活本來的面目,生活本來就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謎團。《告密者》通過有限視角表現謎團,而《討債者》則是通過討債者模糊、遲鈍的感覺來表現謎團,討債者一進入潁河鎮就失去了方向感和時間感,他進入到一個無法區分的繚亂的迷途之中,他所擁有的只剩下內心那個強烈的渴望,一定要拿回屬於自己的那一萬六千塊錢,就是死也要拿回來。這個執念塑就了討債者可憐而卑微的靈魂。在潁河鎮人面前,討債者是如此遲鈍,我們看擺渡人怎麼催他:「你是啞巴嗎,為啥不說話?」「你這熊人,聾子嗎?不過我就下去了。」「過還不上船來。」在其他外地討債人面前,他依然是這副遲鈍麻木的樣子:「走。四個人丟下手中的牌一起竄出門去,有一股風從外邊灌進來,捲起桌上的紙牌滿屋子飛舞。討債者愣愣地看著那些紙牌一張一張從空中落下來時才回過神來。等他來到門口,那群人在暗淡下來的光線裡已經模糊不清,只聽到雜亂的腳步踏雪的聲音嚓嚓地傳過來,那聲音在風雪裡有些迫不及待。」討債者遲鈍麻木的特點是整個小說得以立起來的重要基石。關於這一點,我得到的認識是,人物必須要有自身的特色,要有他獨一無二的特殊性,以此,他才可能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和《告密者》相似的是,《討債者》中也存在著一個隱形的生態圈,即以禿老頭、飯店女老闆、醫院院長為代表的本地力量人物,以三個抓捕者、穿制服的人為代表的外地力量人物,壓在最底層的則是討債者這個軟弱、輕信而又無能的人物,其命運軌跡在讀者面前一目了然。《討債者》小說的布線是靠潁河鎮人物集體完成的,在這個神秘的殺人集團似的潁河鎮裡,雖然看似人人都面帶善意,而事實上人人都參與了對討債者的謀殺。讀到這一點確實有些讓人不寒而慄。海德格爾說,人都是心不在焉活著的。海德格爾這句話最能代表討債者的生存狀態,他被看不見的現實力量裹挾著,一步步走向悲慘的結局。命運仿佛一股混濁的潛流推著現實向最終的墳墓——木材廠前進。在閱讀這篇小說時,從文字間傳遞出來的強大的現實力量,逼迫著一口氣都不敢松,緊追討債者的步伐,緊貼他的靈魂前行,我仿佛聽見了討債者虛弱的呼吸,看見了他醬油色的靈魂,這就是墨白小說的魅力,從文學場景中透露出無處不在的現實力量,從現實中升華出無處不在的文學精神。
在趙渝分享後,主持人王東嶽總結說:
墨白先生的小說對人性的深度和複雜性的挖掘,他小說的現代性,也體現在構思上。他讓人物最大程度地沿著人物自身的矛盾、痛苦,和急待解決的問題勇敢向前挺進,不斷深入更荒誕、更匪夷所思的境遇中,身處於並面對更複雜的生命漩渦。墨白小說的構思引人遐想,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義,而且常有很強的隱喻性。具有文學意義也具有現實意義。人物的生存狀態、精神狀態不斷走入到更加充滿危機與不確定性的掙扎中,這就扯出了一串現實和人性的問題,把世界面貌中複雜的、常被許多人在許多時候忽略的因素,用一種傾向與眼光凸顯出來了。我們看到世界竟是如此,人們竟如此行事而不自知。人性竟含有如此複雜、陰暗、醜陋、但依然蘊藏著可能性的因素。
我們常說批判現實,批判現實主義,正是說好的文學作品有這方面的價值。由於寫法的拓寬了,使得現代派小說更具有反思人性、批判現實的能力。現代派小說非但不和批判現實主義割裂,反而,它其實該是、也本來就是更強大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這點,在墨白先生的作品上,和在許多西方經典的現代派作家的作品上,都有明顯的體現。
白楊在分享之前動情地說:我曾經生活在離墨白老師筆下的潁河鎮很近的地方。那條潁河水也時常出現在我的夢裡,它是一條紐帶,牽著故鄉和它漂泊在外的孩子。在墨白老師的短篇小說《染坊》裡,主人公老八用來洗布的河道,就是我牽魂縈夢的潁河。我和大家一起來欣賞墨白老師的短篇小說《染坊》,讓我們一起來到墨白老師的故鄉,聽他來講述那裡發生的故事……
隨後,九零後詩人王姍姍以《為何會有碎片》為題,分享了墨白的中篇小說《尖叫的碎片》。她說:
可能有些朋友還沒來得及讀《尖叫的碎片》,所以最開始我的設想是跟大家複述一下文本故事。可是,我試了幾種方式,都無法概述文本,因為是碎片。碎片給人的感覺是疼痛的,甚至是可怕的,因為它尤其真實。在這篇小說中,什麼是碎片?是破碎的故事,言說方式,破碎的人格,破碎的生活,破碎的情感。
那為什麼會尖叫?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莎士比亞也說過相似的話: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毀滅和撕碎就是產生碎片的過程。這個破碎過程原本也是帶有刺耳的聲音。比如玻璃、布匹、紙張等。那經歷這個過程,或者目睹這個過程的承受者肯定要尖叫,不管是表面的,還是內心的。況且每個碎片在我們的身上和記憶都留下痕跡。每一次劃破,都會發出尖叫聲。
那為什麼會破碎呢?事物失去了原本的平衡,受到來自內部或外部某一成分的變異,扭曲,撞擊,拉扯。接著,王姍姍從「不確定性」、「欲望」、「言說」三個方面概述了《尖叫的碎片》裡產生破碎的原因:
不確定性:不確定其一表現為模糊不清的記憶:作者以回憶的方式展開小說,重複率最高的詞語就是「無法斷定」「說不上來」「分不清」「無法說清」,這就給讀者一種感覺,讀者不能完全信任「我」,或者無法信任作者,這給了讀者獨立的「偵探意識」,我自己要去尋找事情的真相。小說裡有一個細節來描述我們生活中記憶的不可靠性,當初雪青試探「我」給別人談對象時,我隨口說了一句「我不管」,而正是這句被我遺忘的話成了雪青要跟我分手的真正原因。生命中的一個已經消失的碎片,竟然打碎了兩個青梅竹馬可能相守一生的人。這就是記憶的危險。所以有時候反思,我們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因為記憶的不確定性。
雪青為什麼試探我?因為她不確定我的情感?還是不確定她想要什麼?這無法說清楚,但能肯定的是,她當初面對著「不確定」。原本我們認為穩定的關係,就是因為對現實的不確定而被擊碎的。這在雪青身上體現,同時也在江嫄這個女人身上體現。在維多利亞咖啡館裡,江嫄看我的眼神從最初「看我的目光很難捉摸」到「看到江嫄落在文字上的目光有些破碎」。江嫄應該是現階段感情中跟「我」比較親密的伴侶吧,很難捉摸,說明江嫄此刻對「我」的情感已經開始變得複雜了,或許這個時候,她還有留戀,但她無法忍受自己的伴侶在回憶裡塑造著另外一個女主人公,在女人的意識裡,那就是他心裡有別的女人。而「我」對江嫄的感情是肯定的嗎?我覺得是不確定。就是因為「我」的不確定,江嫄對他也不確定。她的目光變得破碎,也就證明,她對我的情感也成為碎片。這種碎片就是來自對你的不確定,我不確定你是否心裡有我。這和雪青試探的初衷是一樣的,試探是因為不確定。但是這種試探建立在不確定的基礎上,那試探的結果肯定也不準確明晰。以不確定擊碎一段本來比較穩定的情感,成為碎片。
不確定性還體現在歷史真實方面,不確定把所謂的歷史真實擊碎。最明顯最典型的就是連環車禍案。破碎來自一種模糊不確定:小柯和張東風都死於車禍,按照二郎的說法是張東風謀殺了小柯,因為小柯討厭張,一個是雪青和前夫的兒子,一個是雪青的情人,兩個人水火不容,並且時常產生很明顯的口角和衝突,讀者會很自然推斷並且確定是張東風殺死了小柯。就在我們認為張是兇手,他面目可憎,低俗,裝腔作勢等等。張卻出了車禍。按照母親為兒子報仇的慣有邏輯,以及張體現出來的對雪青的厭惡,那讀者又要推斷並且確定是雪青殺了張東風。就在我們以為這一切已經終結了,「我」甚至可以跟雪青過上所謂的終成眷屬時,那個給「我」送票的朋友也遭遇車禍,是偶然還是有人要阻止「我」前往挪威?同樣是車禍,這個怎麼解釋?是偶然還是人為?作者這時把二郎推出來又為了透露什麼信息?還是說二郎只是很自然的出現。難道之前的連環車禍,二郎能無辜的?但很多殺人案件中,犯罪者和受害者之間是存在偶然性的,並不全部都來自仇恨,如果把固有因果關係拋卻,那不確定性就太大了。就像狼來的故事,我們之前反覆確定堅信不疑,但每一次又覺得事實難以控制,所以對於歷史真實意識也被擊碎了。到底什麼是真實?可能不確定就是最真的真實吧。
第二個方面是欲望:小說中欲望主題很明顯。張東風代表權力,雪青代表金錢,兩個人合作之後過上了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富有生活,站在權力的巔峰,攫取豐厚的財富。但是當兩個人獲得了想要的東西之後,並沒有達到想像中的快樂。一個女神級別神秘高級的雪青,經歷了監獄,顏面盡失,一百多天,擊碎了她既有認知。她原本極其體面的生活,被極其不體面的一百多天擊碎,落差越大,破碎越狠。當她從監獄出來,她急需寄託,之前合作的張就位置尤為重要,她盡力救出張東風,想要重新拼湊生活。她的財富觀被擊碎了,她之前最大限度攫取錢財到頭來發現無法滿足自己內心。即便金錢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讓她免受牢獄之災,可無法抹滅牢獄生活給她留下的傷,財富對她的意義不大。況且金錢就是送她進監獄的元兇。金錢觀破碎,情慾開始擴張,但這時的張東風卻跟前妻糾纏不清,斷不乾淨,對雪青也不如之前權力和金錢合作的那麼輕而易舉。很明顯,他沒有她想像中那麼愛她,張出獄之後的表現告訴了雪青:你情感也是碎片的事實。雪青繼續尋找,找青梅竹馬的「我」,還把自己以前毫不猶豫留給前夫的兒子也接過來。還有自己的表弟。結果兒子出車禍,而「我」居然否定了送給她的玫瑰,當小說出現她把玫瑰扔在地上成為碎片時,象徵著她新的寄託她對我碎片化的情感更加碎片。到最後,她所有的寄託都變成了碎片,無所憑藉,無所寄託,一切都碎了。她一直在尋找,但又太容易破碎。她內心極度恐懼。
其實我很好奇,雪青,她到底是否知道自己要什麼?有人說她就是要權力和金錢。所以她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權力?所以就嫁給了父親是領導的前夫?那她跟我的分開就真的是「我」無權無勢?二十一年之後,她揭秘因為分手的那句「我不管」是不是認真的?可能有些文本提到這是雪青情慾的轉移,但我覺得這很真實。女孩子是不是可能因為這樣的一句話離開這個男人,我覺得是有可能的。因為這句「我不管」絕對不是偶然,可能在平時生活中,她已經積累了太多對於「我」的不確定,就像江嫄對「我」的失望是一樣的。所以,當她知道自己無法得到青梅竹馬這份肯定的情感之後,她只能想得到比較清晰的東西,那就是物質。當她遇見了張東風之後,也是張東風以規劃出來的金錢藍圖引誘了她,她在金錢給人帶來的確定性上還是貪婪。當金錢帶給自己的寄託被牢獄之災給破碎之後,她隨即去尋找轉移,但很快又破碎,她肯定要焦慮,她無法得到滿足,永遠得不到確定。
鄭州大摩「紙的時代」書店
可能在一些評論者裡,雪青是一個被批判的人,但她也是可憐的,也就是她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作者的溫情。我們更多看到的是雪青在經歷牢獄之災之後的一地碎片,這是她的果。那她的因呢?原本也是碎片。雪青自己從小的經歷和家庭,本就是支離破碎的,甚至她的血統。她成長的過程,到她現在,給人的感覺是蠻可憐的。她並不是一個被保護好的人,甚至是被利用的。她被張東風利用了。離婚時被前夫利用。她是否被二郎,自己的弟弟利用,也未可知。看上去,她有無法控制的欲望,情慾,金錢欲望,但更多是因為她無法得到最初想要的。女神背後不為人知的艱難。她在大海裡顛沛流離,仿佛無根的浮萍,看到了一種可憐。
她到底想要什麼?我們肯定要承認,她對很多事物的需求超出了平衡,她不安分,是因為內心空虛,所以才追求外在。無邊的焦慮和痛苦,太想找到什麼,但就是找不到寄託。不停地找、不停地破碎,再不停地尋找,所以疲憊焦慮,不安全感。這樣想,雪青這個女人不止可憐,她是否也擁有一種勇敢?不斷尋找不到放棄的勇敢。只是她沒有面對碎片事實的勇氣。其實,張、我、二郎,也都是碎片,他們的婚姻,價值觀的不穩定,也同樣缺乏面對碎片事實的勇氣。
最後是言說:雪青言說她的故事,一個謎一樣的女人,因為她大段、密集、詳實、瑣碎、精神分裂的陳述,使她變成了一地碎片的女人;之前被「我」塑造的話很少的少女形象,後來被她自己的喋喋不休給擊碎了,同時也擊碎「我」的記憶。或許我們可以說是現實先把她擊碎,她的語言才變成碎片的。那我們別忘了她最初對我試探性的那句碎片語言,如果是確有其事,那她也與「我」印象中很高冷高級的形象有出入。
張東風的在遇到我這個情敵時的語言,可以看出他對她的愛有些虛偽,他在雪青跳湖那天晚上的語言,他對她厭惡,噁心,懶於理會。那張東風就擊碎了雪青描述兩個人患難情深。 「我」的言說是混亂的,陳承是被他塑造出來的,但是他又因為不斷加入內心獨白以及書寫,陳承似乎又被擊碎,不存在。而且他否定送玫瑰,用冷漠的語言擊碎雪青最後的一種可能。
《尖叫的碎片》在情節上存在著斷裂、空白、錯亂,並沒有以上帝全知視角展示出完整事件和人物,但卻揭示了我們普遍存在的眩暈、焦慮和無從擺脫的存在困境,你能用一句話說清楚自己的性格?情感?從小到大的經歷?生存現狀?我很難,太碎了,越碎,我們越焦慮,越焦慮,我們的生命形態越破碎。
有人說,墨白《尖叫的碎片》是對蒙克《嚎叫》的致敬之作。說《嚎叫》作為繪畫只能將無邊的焦慮和痛苦極致地呈現出來,而《尖叫的碎片》作為小說不僅呈現焦慮與痛苦,而且揭示了這種焦慮和痛苦的源起——碎片化的生存狀態。在我看來,這副世界名畫和這篇極其優秀的小說的共同點還在於:我們都能從中聽到尖叫。
感謝墨白先生通過尖叫的碎片,讓我看到了身處碎片現狀的真實,看到了,或許才有可能逐漸擁有面對的勇氣。我知道你也生活在碎片之中,你也時常會發出尖叫,能聽得見的,以及不能被聽見的。
在王姍姍分享後,主持人王東嶽總結說:
墨白先生和我們幾個朋友聊天時常提到:內視角敘事,墨白先生的寫作也是以人物的內視角來展開敘事的。有限視角,或說內視角是真正符合「人」的特點的,因為人本身就是「有限視角」的,這樣才能再現事件的複雜性,人物是不能知道一切的,他所不知道的,寫作者不去假裝「全知」地去寫,那麼讀者也自然會揣測,思考並想像到底一切是怎麼回事兒。這樣一種寫法,符合生活的複雜性的本來特質,所呈現的真實感、震撼力和想像空間更大。
當然,這樣的寫作是有難度的,創作的時候,寫作者必須成為小說中的每一個不同的人物,必須像小說人物一樣有著充滿危機與痛苦的體驗,小說人物所經歷的一切情境都是寫作者在心靈中置身於過的,人物的所有體驗都是寫作者在心靈中真實換位體驗過的。就像做勇敢的心理試驗一般,把自己投身其中,這不只是心理的,這所承擔的代價、痛苦是自身全部肉體與全部精神的。墨白先生告訴我們:這是現代派文學敘事的精髓所在。
墨白先生在《夢遊症患者》後記中說,「夢遊症患者寫於1996年3月19日至4月19日,在那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裡,我閉門不出,終日被一種痛苦所折磨,我常常一直到凌晨還不能入睡,第二天黎明來臨的時候又在噩夢中驚醒,在那些春天的清冷的時光裡,我坐在黎明的黑暗裡持著一雙醒忪的眼眼睛發呆。等4月19日的那天下午我寫完草稿上最後一頁最後一個字的時候,緊繃的心一下子鬆弛下來,我感到十二分的勞累,我像條狗一樣窩在沙發上倒頭就睡,等半夜醒來的時候,我渾身熱得發燙,接著,我就病了一場。」
這是我非常理解和共鳴的。不寫作的人,不知道這種痛苦有多強烈。墨白先生這樣一種長期的勇氣、堅忍與良知上的擔當,是我所敬佩的。請允許我再分享一段墨白先生在他的《局部麻醉》的後記中所說的話,然後進入下一個嘉賓組的分享。
「生活在這個空間裡的作家,如果缺少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那麼他就可能隨時被世俗的欲望所強姦,或者不用別人強迫,在他的皮肉裡就生長著那樣的媚骨,但是這並無可厚非,因為在這個貌似思想自由的社會裡,他們有這樣的權力。而真正的寫作,與這些顯然是不相同的。我理解的寫作應該是這樣的,無論世風怎樣變化,無論在任何情景下,他們獨立的人格都不會被權勢所奴役,他們自由的靈魂都不會被金錢所汙染,那是因為他們的寫作是來自他們的心靈深處,是對自己行為的懺悔與反省。他們對媚俗的反抗、對社會病態的揭示、對人間苦難和弱者的同情、對人類精神痛苦與道德焦慮的關注等等,這些因素構成了他們的姿態;而更重要的是,寫作應該充滿對舊有的文學敘事的反叛精神,充滿對惰性的傳統閱讀習慣的挑戰意識,他們的寫作充滿了想像力,充滿了創造的激情;他們的寫作是在為人類認識自己和世界提供一個新的途徑;這些都顯示出了寫作者們的精神品質,一種人類精神領域裡最為可貴的品質。」
寫的真好,一個作家的良知與勇氣!
美芽的分享:
《銀匠》的故事是從一個寒冷的冬天開始,天氣是陰沉的,情節是灰暗的,讓我讀小說時的心情也始終覺得沉悶。《銀匠》的出場人物很少,木拉提和銀匠兩個主要人物的對話也不多,而作為第一人稱出現的「我們」甚至連一句臺詞都沒有。故事內容更是簡單,就是小說的第一句:我們奉命去逮捕一個蘇聯間諜。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只是在銀匠開門時「我們」把手伸進了懷裡握住了槍柄而已。可是很奇怪,平淡的敘述、灰暗的色調卻讓我對銀匠的印象特別深刻,只是通過他簡單的鏨刻動作和寥寥數語就記住了他。知道了他對剛去世妻子秀美深沉的愛,對未曾陪伴成長的兒子長庚愧疚的愛,知道了他離開妻兒的十七年間中在異國他鄉走過了多少路,學會了什麼手藝,會說了多少種語言,而故事就結束在銀匠給妻子鏨刻鐲子的聲音還沒有在灰暗的空間裡停下來時,我們就把他逮捕了。
1945年到1962年,這十七年間銀匠漂泊在外,輾轉回國,卻也沒有見到兒子,而妻子也死了。從我的眼中看,我覺得銀匠過的很悲涼。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或者被命運選擇。如果人生重來一次,不知道銀匠還會不會做同樣的選擇。
小說裡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銀匠木案上面擺放的各式各樣的鏨子:勾鏨、雙線鏨、髮絲鏨、半圓鏨……原來鏨子的名字也可以這麼好聽。銀匠在油燈昏黃的光線下,不斷更換手中的鏨子,為死去的妻子做鐲子的畫面我覺得也很唯美。在灰暗冰冷的情節中,這個畫面瞬間溫暖了我。墨白老師的敘述平淡、真實,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緊張的情節,沒有內心活動的描寫,可是銀匠好像就出現在我眼前,讓我從一個側面窺視到那段灰暗的歷史和灰色的時光。
《銀匠》之後由七五後作家櫻桃做了《關於讀墨白文學作品的一點感受》的分享:
櫻桃分享閱讀墨白作品心得
什麼樣的作品可以稱之為好的作品呢?一個作品,讀者也不知道它好在哪裡,但卻有一種巨大的攝入力量,它立刻將我們帶進一個世界,在那裡所有的事情都是,明朗,俱體,生機勃勃的。當我們看到事情被寫成這個樣子,而不是其他樣子,就會感到特別滿意。哪怕這些事情在真實生活中似乎是不感興趣的,最平庸最乏味的。這些平庸而乏味的東西在這裡具有了神性。墨白老師的作品就是這樣的,他筆下的生命是卑微又頑強的。他們幾乎被抽去了靈魂,又被一隻翻雲覆雨的手捏起來按排在這裡,然後在許多許多的日光裡就在原地一直地掙扎。然後擁有那隻手的一雙眼睛就這樣看著眼前的芸芸眾生,臉上現出一種捉磨不透的表情。從《欲望》到《手的十種語言》,從《尖叫的碎片》到《夏日往事》再到《真相》,莫不如此。於是我們的作家面對這樣的現實去掉許多的情緒只餘下潔淨柔軟的悲憫。進入這樣的文學世界,仿佛看到冬日裡的早晨無邊無際的雪和無邊無際的天空。世界上只剩下這兩樣東西,空寂與寒冷。這些卑微的個體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稱之為人。他們的悲歡幾乎不稱之為悲歡,只是讓這空寂的世界輕微動了一下,像片葉子之樹上落下一樣,很快恢復了空寂。他們的語言只有他們會聽懂,他們的面容只有他們會認得。這些低矮的變了形的生命卻在瘋狂的舞蹈。我不喜歡把超現實描寫叫做異化這個詞。是現實把這個世界擠壓得變了形,但變了形依然是現實。
在這個現實世界中,作者發現沒有人思考。這個世界悲涼而空寂,發不出任何聲響。墨白老師小說裡的那些人物看不清世界的本來面目,世界本來的面目只隱藏在小說家的心中。世俗正好與小說家的心理預期相反,於是他開始對世俗習慣徹底的背叛。諸多的落差成為小說家創作的動力。小說家的法寶是什麼?是把現實變成文學的世界。靈魂像個沙漏,過濾掉一些東西,沉澱下一些東西,在不斷的分裂和矛盾博弈中找準位置。於是,墨白老師的作品便出現多緯度的層次感。
曾經和墨白老師談到過關於寫作的問題。漢代有座未央宮,為什麼叫未央,就是未達到顛峰,一直處於一個向上的姿勢,顛峰,預示著將來的沒落。藝術創作是不能停留的,讓自我不斷地矛盾和裂變,不斷地演繹一場又一場關於生命本質的新戲。墨白老師的創作狀態一直是一個不斷尋求突破的狀態。不斷呈現給讀者各種生命的本質的一個狀態。童真、故土、飄泊、掙扎,最後重返精神的故土。以敏銳細微的眼光關照著每一個弱小的生命,詮釋他們的生存困境。墨白老師的寫作是質樸而有力的,滿俱真實與超越性。他揭開生活的表像,深入人性的緯度,誇越現實生活的暗湧與黑暗,欲達光明的深處。閱讀墨白的作品,要慢一些,閱讀與思索交替,才能品出意趣。墨白老師,以先鋒派代表作家來說,超現實寫作手法的運用一直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也是廣大讀者與寫作者值得推崇的。
左慧分享:
《油菜花飄香的季節》這篇文章創作於1986年5月,一個油菜花飄香的季節,它屬於墨白老師早期創作的作品。喜歡這篇文章,主要喜歡這位可愛的女主人公,懷春少女秋芳。文章雖不長,她的人物形象卻很立體,有為了等待情郎,放棄種植經濟作物,執意種上油菜花的純真與勇氣,她把蒜苔給了假想的情敵,這個細節使人物躍然紙上,可愛、立體,是真實人性閃現。幾千字記錄了少女秋芳在這段感情裡的苦和甜,焦急,也還有一點酸味兒。一種珍稀的情感,記錄著一代人、一個時代的美好愛情。年輕時我們也純真戀愛過,但都帶著一點時代的特色,文字除了記錄故事本身以外的一種意義。
這不是墨白老師深刻作品的代表,但也是值得慢慢品讀、感受與回味的,喜歡。
文秋分享:
這是墨白老師散文《鳥與夢飛行》開頭的章節。之所以選擇這一片段,是因為這樣一個夜晚,這樣一場離別,無論是對一個即將遠行的父親,還是一個必須走向獨立的兒子來說都是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父親放飛兒子,如同南遷的候鳥放飛雛鳥,期盼孩子獨自飛行,面對風雨,這一刻的心情無以言表。這一刻,我看見了一個父親眼中的不舍,不願,不得!那一夜的情景已經深深印在了墨白老師的記憶裡,化成了他的血脈和精氣,再也無法從他的身體裡剔除出去!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細節已經模糊了,遙遠了,但兒子那清瘦的面孔和漸漸融在冬夜裡的身影再也揮之不去!
讀到這裡,我似乎已經忘了墨白老師是個聲名顯赫的文學大家,正在謀篇布局,正在遣詞造句。眼前浮現的只是一個父親的形象,一個眼中充滿慈愛,滿懷柔情,又無限期待的普通父親!為了讓兒子走出陰霾,獨自飛行,父親做了許多。像朋友一樣促膝長談,推心置腹,像良師一樣提攜扶持,諄諄教誨。孩子成長的過程雖然不能時時陪伴,但兒子始終在父親的視線裡變化和成長。兒子情感的些許波動都會在父親的心裡蕩出漣漪,激起浪花。持續的付出,靜靜地期盼,兒子終於張開雙翼,勇敢起飛,與夢飛行。作品情感飽滿,富有張力,讓我深深體會到他濃濃的親情和辨思的人生哲學,也看見墨白老師真實,深沉,溫度,力量的一面。同時也折服於他高超的寫作技巧,動人的細節 ,巧妙的連結,自然的過渡 ,前後的呼應等等,不露痕跡,妙不可言。墨白老師有句名言,他說,真正的小說是無法轉述的,因為他文字裡所含的東西太多。當你企圖說出其中一種的時候,另外的東西就會丟失。所以,我建議大家還是自己去閱讀和體會,到墨白老師的文字裡去感受它 ,發現其中真正的奧秘!
柳岱林的分享:
兩年前,在公眾號《孫方友與墨白研究》上讀到了墨白老師的《重訪錦城》,印象特別深刻。感覺文中描繪的錦城中的景和人,把我帶入了一個如夢似幻的過往年代,也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故事在我看來是一齣悲劇,但正是這樣的悲劇,更能震撼心靈、引人深思。讓我不禁地思考許多問題,比如愛情是什麼,又該如何面對人生的蹉跎。總之,讀完之後,深深地沉浸在了墨白老師用文字營造的這個意境當中。
安宇影的分享:
譚漁和錦是一對戀人,他們是師範學校的同學。如果不出意外,他們會結婚,像所有普通的夫妻那樣,過平凡的日子。可是,就在他們畢業那年,錦突然嫁給了別人,這個殘酷的事實令譚漁怎麼都無法接受,所以,在15年後,他終於忍不住要去那個讓他難忘又傷心欲絕的城市尋找昔日的戀人。他想,我不會打擾她,我只看她一眼就好,看她過得好好的,我就放心了。可是,等待他的,卻是錦已死去三年的消息。譚漁先後從他的同學吳豔靈、趙靜和雷秀梅口中得知錦的死訊,每一次,都讓他感到撕心裂肺。三個女同學充當了事件的講述者,她們的講述一次比一次詳細,使整件事在譚漁的腦海中一點點清晰起來。
這部小說,作者將多個時空交叉,同時講述三個或四個時空的事情。第一個時空是譚漁在一個大學紛飛的天氣去錦城尋訪昔日戀人的所見所聞。第二個時空是譚漁回憶的十多年前與錦相愛並在錦城度過的美好時光。第三個時空是很多年前錦的父母被一場大火燒死,及後來錦嫁給汪毛並伺機復仇。三個時空的敘述交織在一起,卻絲毫不顯混亂,而是給人一種虛無縹緲之感,讓人感到生命、人生就是在這種虛無中又有著無盡的殘酷和悲辛。
墨白先生在這部小說中,探討了生命、親情和愛情。錦的父母死於一場大火,這場火燒得莫名其妙,可是知情人都說是汪丙貴放的火。因為汪丙貴垂涎錦母親的美貌被錦父親發現,於是起了殺機。兩個生命就這樣糊裡糊塗地終結。而錦,為了給父母報仇,竟甘心放棄心愛的戀人,嫁給仇人的兒子。
在這裡,留給我們一個問題:愛情究竟是什麼?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為了復仇而放棄愛情,放棄自己一生的幸福,究竟值不值呢?然而生命不會給我們思考究竟值不值的機會,生命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個無法逃避的現實和責任,無奈也罷,悲傷也罷,都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生命永遠也無法重新來過。
崔玉萍(右)與胡冰冰(中)、子沾
在鄭州「紅樓緣讀書會」負責人崔玉萍等人分享短篇小說《懷念有陽光的日子》、中學教師顧宇燕分享墨白早期的短篇小說《綠色郵車》之後,攝影藝術師、升達藝術館策展人薛莉從攝影與電影的角度分享對《討債者》的感受。
攝影藝術家、升達藝術館策展人薛莉的分享:
從攝影角度,我從《討債者》裡所看到的是一組完整的專題攝影作品:1、夢遊般的經歷;2、清晰的路線,也就是場景;3、混沌的時間;4、冬日裡冷峻和血腥的嗅覺;5、被反覆強調的死亡;6、坐立不安的焦慮(逐漸失去面孔);7、越來越多無面孔的追債人(無職業);8、越來越多有面孔的欠債人(有職業);9、逐漸傾斜的立場(跟隨討債者或者老黃父親的失憶);10、漸漸模糊的意識和身份。
在這些影像裡,有一個漸漸消失的面孔的人帶著我上了船,進了村。在村子裡,一會兒進入映著爐火的屠夫的廚房,一會兒進入一個煮著豬頭肉的香豔的酒肆,一會兒進入一個緊密的高門大院兒,迎面撞上兩條兇惡的大狗,遭遇一場無緣無故的毆打,進入一個消失了院長的醫院……這裡面有很多背影,也有很多立體的輪廓,畫面一直是濃重的黑,仿佛一直沒有衝出過這條河上的迷霧。這團濃霧,是這個村落裡的可能善良的人們共同製造的。是討債的外地人無法看清也無法穿越的他鄉。他們是壞人麼?他們是好人麼?他們難道不是和討債者一樣的,是最底層的小人物麼?
從電影角度:《討債者》還給我一種希臘大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著名影片《霧中風景》的場景感。《霧中風景》劇情很簡單:在希臘的某個城市,5歲的弟弟亞歷山大在12歲的姐姐烏拉帶領下,悄悄登上駛往德國的列車,去尋找從未謀面的父親。他們的旅行歷經坎坷,歧視,烏拉被一個卡車司機凌辱失去了童貞……他們還遇上了演出希臘悲劇的巡迴劇團,烏拉對劇團演員奧列斯特斯產生了朦朧的感情。姐弟倆冒然經過長途跋涉,但前途仍然渺茫。影片的結局是開放性的,也暗示了死亡。
從《討債者》裡人物中途的反覆失意來說,這篇小說如果拍成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夢遊者的文藝電影,結尾也一定是開放性的。我們的生活,如果必然經歷一種苦難,那這種苦難一定是一段過程,而不是結局。感謝墨白老師,感謝所有的寫作者,是你們的作品,讓我們體味到,生而為人,我還在期待。
在書友讀者呂文華分享了墨白前期的短篇小說《岸的影》之後,付亞運與「我在哲學沙龍」負責人中正分別分享中篇小說《愛情的面孔》。
呂文華的分享:
《岸的影》是一篇七千多字的短篇小說,篇幅不大,但我覺得具有墨白老師局部作品的一種普遍性。第一:首先是題目。墨白老師很多作品的題目其實都具有畫面感,具有美術天賦。第二:墨白老師的語言精煉而準確的,同時又充滿了象徵性、隱喻性,難能可貴的。所以我認為墨白老師的作品的深刻性、深邃性、複雜性是需要有一些文學功底的人才能研讀的,可以給初學寫作者提供很多學習的可能。第三:墨白老師作品中的現代派藝術手法是純熟的,無論是敘事的反傳統性還是意識流等手法的運用上都十分自然;第四:現實與夢境結合,潛意識的呈現,直達人的精神各個層面,給人精神上震撼與啟發。第五:主題的永恆性,墨白老師作品是寫人性的,小說裡讓我感動的是所呈現的人文情懷。
付亞運的分享:
相信很多人看過《愛情的面孔》,一定會想起這樣兩個字,靈與肉。這篇小說從故事上來說,不是太複雜,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故事。可以說,兩個女人正好分別是靈與肉的外化,小慧更多的是靈,小紅是純粹的肉。靈與肉是一個大問題,西方的近世,與這兩個字,不無關係,人文主義的興起喚醒了人,人本身的渴望與欲望不再是原罪,但後者還是與幾個詞語影影綽綽的聯繫在一起:獸慾、骯髒。這在小說中,也有體現,這正是男主人公的高頻詞彙。
但除了靈與肉,在閱讀中,我更想起另外一個詞:現實。現實是什麼?是小慧曾經不圓滿的家庭,是她對婚姻的渴望;是小紅口裡一直在說的「錢」,一夜換來的幾百塊;是懦弱的譚漁背後的家庭——這些既不是靈,也不是肉。為什麼譚漁最後認為,一切都完了?其實,這與愛情的關係,與愛情中的靈、肉的關係,都不是太大。反而是現實讓這個故事成為一個悲劇,這是必然的。
小說的結尾,小慧神秘的淡藍色牙齒,解密了,原來是吃藥吃的,多麼可笑,多麼諷刺!而這正是現實,不再美麗,撕開面具的愛情,可惡的現實。愛情是包含肉慾的,是敵不過現實,是在現實的環境下存在的,這正是《愛情的面孔》的意涵,深刻而尖利,讓我們心痛。
中正的分享:
《愛情的面孔》寫得是一個中年男人內心的矛盾。譚漁是小有成就的記者,一個人被人稱為老師的人。一次偶然之中遇到了一個還在上大學讓他心動的女子,她身上有很多東西都打動或者吸引了譚漁,譚漁愛上了小慧。但我懷疑這種愛情,我覺得他並不是愛上了小慧,而是愛上了可以打破他那自以為沒有激情的生活的新鮮感。因為,在換上一個和小慧擁有同樣條件的女子小紅之後,他也好不猶豫的愛上了。
不過這種「愛」是要打上引號的,我覺得這種愛其實是一種佔有,甚至只是一種肉體的佔有。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有對家人(老婆孩子)的愧疚,也害怕東窗事發後自己身敗名裂,不能回老家,但是當他面對小慧表妹小紅的誘惑時,不但忘記了家鄉的老婆和孩子,同時也忘記了自己心心念念、口口聲聲愛著的小慧,這是真愛嗎?
由此,我覺得譚漁是個虛偽的人,是在以愛之名滿足自己的私慾。其實小慧也看出了他的虛偽,也不相信他,所以才會讓表妹去試探他。《愛情的面孔》描寫了一個中年男人的危機。一個小有成就對家庭與愛人失去激情與愛情的中年男人,又無法離婚,周圍熟悉的一切是那麼枯燥,無聊,可他骨子裡又不死心,又迫切需要一些新鮮感,好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起來,而年輕漂亮又動人心弦的小慧自然也就成了他的需求;所以,他需要的不是什麼愛情,而是生活中的新鮮感,誰能給他帶來新鮮感,他就會愛上誰。這就是我看到的愛情的面孔。墨白老師為我們成功地塑造譚漁這樣一個具有典型性,又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人物形象,深刻地提示了我們所處時代的複雜性。
在分享會最後的環節裡,詩人、作家簡單分享了墨白先生的閱讀生活;詩人、評論家江媛通過墨白先生分別從青海果洛州沿著黃河上遊進入西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從雲南通過香格裡拉、德欽的滇藏線進入西藏高原地區、從四川的阿壩、甘孜州的川藏線進入西藏高原地區三條路線時所拍攝的圖片與影像,講述一個作家行走與生活積累的重要性。
最後,墨白先生向這次活動的主辦方、主持人、分享嘉賓以及所有參與活動的朋友表示了最真誠的謝意。
主持人王東嶽最後說: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三個半小時過去了,在活動即將結束時,我們再次感謝墨白先生,感謝紙的時代的李方女士,感謝所有參與活動的朋友,希望以後能經常和大家交往與交流,讓我們再鼓一次掌,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本次活動!
謝謝,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