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群星閃耀時》應該是一本文學書而不是歷史書。
首先是因為作者茨威格是一個文學家而不是歷史學家,其次因為書中注入了太多的個人感情而不是客觀的歷史研究。
感情色彩非常濃重,這既是《人類群星閃耀時》的優點也是其缺點,最初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最後產生強烈的審美疲勞都是因為作者噴薄而出的熱情和用力過猛的強制煽情。
茨威格畢竟是一個文學家而不是歷史學家,全書的十四篇文章都是充滿個人好惡的歷史速寫,把他心目中認為充滿人性光輝的幾個歷史時刻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想像和讚揚。威爾·杜蘭特教授在《歷史的教訓》中說,作為帶有主觀看法的個人,由於受文化和眼界的影響,沒有人可以客觀地記錄歷史,這這本書裡就得到了最好的驗證。但是,作為最會講故事的人,茨威格還是合格的。
第一篇是關於巴爾沃亞發現太平洋的故事。這是全書14篇文章中最像小說的一篇,有緊張刺激的情節,形象飽滿的人物,我就說在看了第一篇以後才決定繼續看下去的。看完有什麼收穫呢?可能是對東西方不同文化的理解吧,東方的農耕文明要求人們安土重遷、遵紀守法,而航海文明充滿探索和冒險精神。亡命之徒巴爾沃亞卻可以成為名垂歷史的英雄,就是兩種文化對偉大人物的看法。
第二篇是關於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拜佔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故事。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最偉大政治人物的成長都充滿了陰謀和鬥爭,而一場戰爭又往往充滿了巧合和宿命。看的過程中想到了漢武帝。
第三篇是關於音樂家亨德爾從偏癱中奇蹟康復並創作經典聖歌《彌賽亞》的故事。同樣作為藝術家的茨威格,對音樂家亨德爾鬱郁不得志的落魄和靈感迸發戰勝命運時刻的閃耀感同身受,描寫最為真實和動情,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閱讀過程中呼吸加快、情感隨著情節推進而起伏。完全不懂古典音樂的我,在看完文章後竟然還去聽了一遍偉大的《彌賽亞》,只能說,宏大。
第四篇是關於一個小人物被靈感附體創作了《馬賽曲》後一生再無其他優秀作品的故事。藝術的世界是殘酷的,你持續有優秀的作品,你就是偉大的天才,創作出一個廣為傳頌的作品後銷聲匿跡了,你的作品再被傳頌,你本人也會受到冷言熱語的嘲諷。
第五篇是把拿破崙滑鐵盧慘敗的全部原因歸咎於一個優柔寡斷的元帥的故事。茨威格讚美英雄,茨威格也貶低罪人。一個有初級歷史觀的人,都知道任何重大歷史事件都不是單方面原因造成的,茨威格偏偏認定拿破崙的滑鐵盧失敗是法國元帥格魯希錯判形勢造成的,這就是說茨威格只是文學家不是歷史學家的原因。
第六篇是關於德國詩人歌德74歲寫下愛情絕唱《瑪麗恩巴德哀歌》的故事。看的過程中一直在印證錢鍾書的一句名言:「老年人戀愛,就像老房子著火,沒得救!」。能留下一篇不朽的詩歌,也還不錯。
第七篇是關於美國淘金潮的事故,知道了聖弗朗西斯科為什麼叫舊金山(華人湧入美國西部淘金,一直把聖弗朗西斯科叫做金山,後來澳大利亞墨爾本也發現了金礦,引發了新的淘金潮,為了區分,墨爾本是新金山,美國那個金礦稱為舊金山)。
第八篇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刑臨刑前一分鐘獲得沙皇特赦的故事。犯人走上斷頭臺,劊子手已就位,一匹快馬馳來:刀下留人!這樣的故事原來不只發生在中國。
第九篇是關於美國商人菲爾德成功鋪設大西洋海底電纜,實現歐美兩個大陸可以通電報的故事。把幾千噸重幾萬米長的電纜,鋪到海底,多次失敗,最終成功。任何事都有一個過程,那時候的人認為,電報就是最先進的通信技術,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誰能想到電話會那麼快發明?誰又能想到無線網會那麼快發明?這樣看來,我們現在的5G技術,也只不過是一個階段的過度,誰能知道以後會是什麼樣的通信技術。
第十篇是俄國作家託爾斯泰在生命最後時刻選擇離家出走。讀到這裡的時候,已經有點被作者用力過度的煽情噁心到了。第十一篇是關於英國探險隊南極探險遇難的故事。第十二篇是列寧通過封閉列車從流亡地瑞士返回俄國的故事,依然用力過度。第十三篇是關於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被三巨頭殺害的故事。第十四篇是關於美國總統威爾遜一戰後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演講未能實現和平的故事。
為了有更好的閱讀體驗,建議分批次閱讀,不要集中閱讀。
#讀書筆記##讀書感悟##個人成長[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