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演員請就位》看傳聞中的郭敬明——有錢有名有流量的郭敬明,為何總是遭白眼?
原創 關注 任燕翔 1周前
前幾天看知乎一個帖子,如何迅速地激怒一個八零後?
答曰:諷刺其為郭敬明的舔狗。
你別說,沒認真閱讀帖子的網友們還真有被「郭敬明」這個關鍵詞瞬間激怒的。
我本人並不認識郭敬明這個人,所以我寫的文章也只能叫作「傳聞中的郭敬明」。
最近很流行的一個網絡視頻莫過於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裡郭敬明大戰李成儒,導火索是郭導把對於眾選手無比珍貴的S卡很隨意地發給了一個演技辣眼睛的小鮮肉。
趙薇對此調侃「郭導的審美從來都沒變過」,陳凱歌爾冬陞開啟在線吃瓜模式,更有選手大膽提出了靈魂拷問:
「S卡的標準是什麼」?
場面一度十分尷尬,除了郭敬明自說自話,嘲諷和白眼無處不在。
我倒是覺得,如果換做除郭導之外任何一個嘉賓把S卡發給一個有爭議的選手,很難做到像郭導一般人神共憤。
趙薇的調侃,爾冬陞的曖昧,陳凱歌的不屑,李成儒的怒懟,臺下選手的挑釁,以及網民鋪天蓋地的痛斥——
除了「高情商」的大鵬哥,幾乎沒有一個旁觀者是站在郭導這邊的。
那麼問題來了,有錢有名有利有流量的郭導,按說世俗上也足夠成功了,為什麼依然活在社會歧視鏈的底層呢?
這真是個迷。
傳聞中的郭敬明,可能是有那麼一點點自卑。
據說他曾經因為自己的身高問題屢遭校園凌霸,對此身高164cm校園生活卻一路陽光明媚的我表示不敢苟同:
人不能總把自己所有的陰暗面都歸結於身高、長相、家境等外在條件吧?
如果你自己總是無病呻吟顧影自憐,就算是華佗在世也治不好你的神經質和被害妄想症。
一旦自卑的種子在心裡生了根,那麼人眼中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一個被妖魔化以及被扭曲的虛假世界。
不要總是用敏感、脆弱、多疑等詞彙對自己的某些不被認可的行為進行自我解讀,反省一下:
你眼中的世界還是那個客觀真實的世界嗎?
郭導對於自己亂發卡的行為進行了大量的詭辯,網友們萬人血書同時代才子韓寒與之一戰,然而韓寒卻以一句「我和他男女有別」告誡大家:
不要把我和他扯在一起,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傳聞中的郭敬明,貌似非常注重外在美。
據說一般明星模特去美容院的頻率大概是三個月一次,而郭導則勤快到了一月兩次,他那張呈倒三角狀的蛇精臉怎麼來的,大家心照不宣。
郭導扔了大把銀子在美容院,卻活生生地把自己整成了一個庸俗的「男版網紅臉」,看不出任何的辨識度和高級感,真是杯具啊。
傳聞中的郭敬明,以抄襲泛濫而廣為人知。
在郭導火起來的那個年代,內地幾乎沒什麼玄幻作品,更不知「腐」文化為何物。
但是同時期的島國,正值玄幻和耽美作品的巔峰。
郭導的成名作《幻城》,則正是抄襲了當時島國當紅漫畫組合clamp所創作的《聖傳》,某些臺詞都紋絲不動地照搬過來——
但是在那個罕有人接觸島國作品的時代,《幻城》在內地火的一塌糊塗。
可以說,《幻城》的成功除了島國原作的精良製作,還蘊含著某種時代背景的契機。
但郭導的另一部抄襲作品《夢裡花落知多少》就沒那麼幸運了,致使郭導被訴至法庭並以敗訴告終。
或許是我國對於知識文化產權的處罰太輕,再或者這是一個複製粘貼被社會廣為接受的年代,郭導再次按下複製粘貼鍵耗資幾個億陣容華麗地拍出了大製作電影《爵跡》。
然而這次,卻慘遭滑鐵盧。
一是因為這次抄襲的作品內容根本不是一部電影可以講清楚的,導致大部分觀眾壓根沒看懂;
二是因為這次抄襲的作品不僅僅是在島國很受歡迎,在世界範圍內也很受歡迎啊!
沒錯,《爵跡》抄襲的對象居然是《Fate Stay Night》,人家是七個master配七個servant,你來一個七個王爵七個使徒,你好歹動動手改個其他數字啊,你好歹動動腦取個其他名字啊!
後來,《爵跡》票房撲街,郭導開啟賣慘模式:
是不是我死了你們才會去看爵跡?
然而觀眾卻並不買單,這部作品的關鍵問題在於沒看過原著的大概率看不懂,看過原著的又覺得翻拍得太爛,更有一些月廚的死忠粉拼了命也要抵制——
郭導再一次下了血本拍出的《爵跡》,硬是把原作各種充滿人性糾葛和生存意義的高級感搞出了一種濃濃的廉價感。
不過經歷了這次慘痛的教訓,郭導終於放棄了複製粘貼而選擇購買島國的作品版權——
比如曾經紅極一時的島國動漫《陰陽師》。
傳聞中的郭敬明,拼了命也要往「上流社會」裡面擠。
他的《小時代》,一頁書裡大半頁都是我們老百姓聽都沒聽說過的國外品牌,他的豪宅裡擺滿了各式各樣昂貴而華麗的奢侈品。
從本質上講,郭導的《小時代》是一部非常媚俗和虛榮的作品,但是它卻火了。
為什麼呢?
看看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上海名媛圈」就知道了,有多少人還在崇尚「偽精緻」的生活,有多少人還在盲目盲目地標榜著「身價」人生,有多少人覺得生活的意義在於面子而不是裡子,就有多少人瘋狂地熱愛《小時代》。
因為這部電影,僅僅是那些削尖了腦袋想要混「闊太太圈」、砸鍋賣鐵也要看上去像個「上流社會」人對於自己永遠望塵莫及的生活的一種意淫。
至於郭導斥巨資購買的名媛故居,又開啟「海外購」模式的奢侈裝修,不但沒有把雅致「名媛風」延續下去,反而把房子搞成了庸俗的暴發戶風格。
說了這麼久,我終於發現,郭導就是有這樣的本事,總是善於用大價錢把自己身邊的一切都搞得很low。
通俗點講就是用力過猛,裝逼過度。
用專業術語來形容就是,從未把錢花出所謂的「高級感」。
比如美容,半個月一次,每次費用應該是2W起步,卻活生生把自己整成了男版蛇精低級臉;
比如裝修,用各種花裡胡哨的奢侈品牌硬是把民國名媛的故居裝修成了庸俗不堪的「暴發戶聚集地」;
比如作品,能把寫小說變成複製粘貼,能把拍電影搞成影樓廣告,能把特效大製作搞得像CG遊戲.......
明明是渾身名牌、過度保養、奢靡成風卻絲毫掩飾不了庸俗本質的「乾隆式審美」,最後還要拼命自證「我很高級」。
這可能就是郭導處處不受人待見的致命原因。
或許有人覺得,花錢還有高級感低級感之分嗎?
也有人說有錢不就高級了,沒錢想高級也高級不起來啊!
我呢,就想起我外公,他是個裁縫,沒什麼錢,一輩子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但是外公每天下午4點左右是要吃下午茶的,一塊芝麻燒餅,蘸點芝麻油和辣椒醬拌的蘸料,配著綠茶慢慢品位,成為了他的tea time標配。
但我覺得他的錢花得太有高級感了,因為他眼中只有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沒有世俗的眼光和評價。
花錢要花出高級感,最重要的是這個人應該專注於自己的消費,而不是盲目跟隨「潮流」、處處模仿「上流」、時時刻刻需要別人的認同。
要是總想著我只吃得起燒餅,你卻吃得起肉夾饃,所以我以後一定要爭取能吃上肉夾饃,那就完了。因為吃上肉夾饃以後你又會立志吃一碗黃魚面的,人的欲望永無止境。
我還記得,我帶我太太去買奢侈品,她對牌子不感冒,一邊看一邊嫌這個土那個寸。
導購在一邊看得咬牙切齒,隱忍辯護「這個是限量款」、「那個是劉詩詩穿過的款」.........
被我太太不耐煩地打斷,土就是土,醜就是醜,劉詩詩穿過怎麼了,老娘不喜歡的你再多廢話也不喜歡。
而她那種自顧自的挑挑揀揀,挑中了也不問我的意見,更不看導購的臉的樣子,真是充滿了高級感。因為在她眼中,只有自己喜歡,毫無攀比之意。
而我那時還時常會受到品牌的羈絆,一身LV穿在身上卻活像個賣保險的,只能自認錢花的不夠高級。
所以你看,花錢有沒有高級感,跟錢多錢少關聯不大,關鍵看你的消費能不能「去社會化」,把花錢還原成一個純個人的行為。
如果你的消費過程中充滿了自我評價(由消費品的等級反向評價自己)和社會評價(通過消費來證明自己的社會等級地位),那無論如何,都是花出不高級感的。
這也是郭導人生最失敗的地方,他眼裡只有品牌,只有潮流,只有世俗的評價,只有他人的眼光,所以連發一張S卡都充滿了廉價的味道。
而正因為郭導這種媚俗過度的人生觀和消費觀,導致無論他說什麼做什麼,得到的永遠只是世人一個白眼。
所以,賺錢很重要,花錢花出高級感更重要。
否則,就算你功成名就,依舊免不了和郭導一樣的人生悲劇——
越想自證,越不被認同。
重磅
小黑書《考研政治主觀題應試寶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