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農村一一直有著優良的傳統美德以及淳樸的民風。很多人一輩子非常勤勞,努力的讓生活過得更好,而有一些人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因此在農村不同人的生活態度造就了他們不一樣的人生,很多人一輩子也活不明白自己過得不盡人意,鬱悶、不解、彷徨著...
省著省著,窟窿等著
勤儉節約一直是我國農民的傳統美德,在這裡我們提倡這樣的美德。但是在農村當中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把勤儉節約這種美德理解錯了。在農村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人生病,為了節省醫藥費而不去看病;有的人因為幹農活忙,午飯也不吃經常餓肚子,或者一些人在做含有灰塵特別大的工作時也沒有戴口罩等等。
其實作為農民確實不容易,很多人都想著努力賺錢,能省則省,把錢存起來留著家庭用。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卻常常看到很多悲慘事例,很多農民工由於工作環境惡劣、飲食不規律等等而患上白血病、塵肺病的例子數不勝數。這種就是省著省著,窟窿卻越來越大,得不償失。
用著用著,菩薩供著
這句農村老話表達的是,告訴我們在生活中錢到該用的時候就要花,不怕用著用著就會沒有。而且更多的是想著怎麼去賺錢,怎麼去賺更多的錢,而不是只守著自己口袋那幾分錢。生活就像一個不斷加水和不斷用水的水池一樣,如果自己只想著儘量用少一點水,而沒有想辦法加水進水池,那麼終究有一天水池還是會幹的。
當然這裡的「用」字,不是放肆的花費、開銷的意思,而是有計劃有規律的用,有計劃的把錢花出去,讓小錢變成大錢。在農村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村民手裡雖然沒有什麼錢,但是他們卻很會投資,比如做養殖、做小本生意、買賣等等,平時生活開銷並不小,但是賺到的錢卻越來越多,猶如「菩薩供著」一樣。
最後,「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供著」,這樣的農村老話給了人們更好的警示作用。錢財來之不易,但是我們生活更需要把握一個「度」,不能節約過度,也不能花費過度,更不能揮霍無度。節省過度,虧空了身體,不足兮;花費過度,掏空了家底,更不足兮。
對此農村老話,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