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這是一個沒有最後一集的系列文章,如果你愛看電影、喜歡歷史、願意探究,那它就是你最好的夥伴!」——作者 第五種權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
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了解電影背後的歷史。
這兩期的文章會是一個短系列,我將把它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來寫,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場戰役或者戰鬥這麼簡單,它會系統和全面介紹美國黑人在二戰中如何融入美國空軍的整個過程。
今天我們先來介紹(上)部—— 《塔斯克基飛行員》這部電影背後的歷史。
影片介紹
影片《塔斯克基飛行員》(又名《黑色轟炸機》)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了一段黑人為保衛祖國而戰的故事。在二戰期間,美國需要更多的飛行員,國會提出是不是可以試驗,組成一個叫塔斯克吉飛行隊,在阿拉巴馬建立試驗性的飛行訓練中心,訓練了一批黑人飛行員與白人共同保衛自己的家園。
影片背後的歷史
第一部分 美國黑人在二戰前的境況
在20世紀 30 年代末至 40 年代初之間,美國被視為平等和自由的堡壘,尤其在法西斯主義和集權主義在歐洲和亞洲極度猖獗的時間裡。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使美國對抗日本軍國主義帝國和和獨裁專制的納粹德國。對於大多數美國人民而言,這場戰爭在他們眼裡是正義國家與邪惡軸心進行的一場必然的戰爭。
然而對於美國非洲裔族群來說,二戰代表著他們對暴力、種族歧視和荒謬的不平等抗爭的開始。對於他們許多人來說,這樣的抗爭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戰前的美國人是一個分裂的民族,黑人和白人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裡。在美國東南部,種族隔離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在美國東北和西部並不存在這些形式化的界限,但種族歧視所表現的方式也更隨機化,並且更加惡劣。
黑人上的是不同的學校,使用不同的休息室,吃飯的餐館也和白人不一樣。絕大多數情況下,黑人的生活條件明顯要比白人差很多。這些被社會結構強加的人為界限是黑人要去反抗它的根源。
其實早在美國內戰的南北戰爭中就有黑人的參與、還有印第安平原戰爭、美西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但黑人絕大多數都是作為後勤部隊所存在的,幹著體力活或者保養維護方面的工作。
在 30 年代,美國陸軍對黑人做法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普遍情況。同樣在美國海軍,黑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餐廳服務員(比如在今年上映的《灰獵犬號》中就有相關的描寫)。因為當時美國空軍並沒有獨立成軍,所以根本就沒有黑人飛行員這一說。
這樣的做法從上到下貫穿整個美軍系統,官員們對此也毫不諱言。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哈普.阿諾德將軍在 1940 年說過,黑人在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中會'像白人一樣』體現他們的價值。當時的安全部長亨利.斯蒂姆森也持有同樣的看法,他說「領導層中決不能出現黑人」。
第二部分 第一位黑人將軍和唯二的黑人父子軍官
1940年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正在大選中,當時他需要獲得黑人的投票來幫助連任。他在 1940 年 10 月 9 日籤署了一份政策聲明,正式宣布黑人在美軍的戰鬥或非戰鬥部隊中服役的人數要與美國人口中黑人的比例相稱,其中也包括了航空部隊。
但事實上軍隊系統幾乎所有軍官還是把黑人列在次要地位,在海軍無視該政策的同時,陸軍首先響應了總統的號召,開始向前邁進,其中包括將班傑明.戴維斯(Benjamin O Davis Snr)(以下簡稱老班傑明)提升為準將,使他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將軍。
班傑明.戴維斯(Benjamin O Davis Jnr)(以下簡稱小班傑明)是戴維斯準將的兒子,都說虎父無犬子,小班傑明自幼在軍營中成長,少年時就立志長大後也像父親一樣,當一名軍人報效祖國。
1926年夏天,不滿14歲的戴維斯在華盛頓的保靈機場第一次乘坐飛機後,即對航空發生了濃厚興趣,並決心將來也成為一名飛行員。
1932年中學畢業後,戴維斯先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不久,受國會議員奧·斯卡德-普雷斯特(當時唯一的黑人議員)的推薦,被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錄取。在軍校期間,儘管因為是黑人而備受持種族偏見的白人學生歧視,戴維斯仍然刻苦學習。
小班傑明在西點軍校一直遭受軍中的種族歧視,他不得不被迫'保持安靜,除了公事外 4 年間沒人和他說一句話。他的白人同學和上司以莫須有的理由給戴維斯記了許多不當記過,導致他被軍校開除。幸好當他的學員隊長邦克納中校消掉了他一半的處罰記錄,最後才得以畢業。
小班傑明在1936年以第35名(共278名畢業生)的成績獲得理學士學位畢業後,被授予少尉軍銜。隨後小班傑明被分配去給黑人大學巡迴訓練預備役軍官。他每天的工作量就是一節 45 分鐘的講課。陸軍此時的想法非常明了,他們不想讓一名黑人軍官去帶領一支白人部隊。
小班傑明與父親成為當時美國陸軍中僅有的兩名黑人軍官。這父子倆也是當時美國陸軍唯二的非牧師黑人軍官。
第三部分 黑人的航空夢
雖然在20世紀30、40年代美國充滿了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氣氛,但即便如此,這種歧視並不能阻止黑人參加飛行和戰鬥。1939 年黑人通往飛行之路的大門逐漸打開。
羅斯福總統在1938年宣布了民間飛行員培訓項目(簡稱 CPTP),將每年培訓20,000名高校畢業生成為飛行員,但其中不包括黑人學校的學生。
但1939年5月在 CTPT 項目正在啟動時,黑人飛行家斯班瑟和懷特駕機從芝加哥飛往華盛頓,以促進黑人飛行事業的發展。他們抵達首都後,接見他們的是一名當時沒有什麼名氣的參議員——哈裡.杜魯門(美國第33任總統)。
杜魯門在聽了斯班瑟的故事後承諾提供幫助黑人成為飛行員,並在看見斯班瑟和懷特的那架老舊的雙翼機後被徹底被打動了,據當時芝加哥當地媒體報導,杜魯門說道「你們這些夥計們有膽量從芝加哥飛到華盛頓,我就有膽盡一切能力來幫助你們。」
之後不久,國會批准提供資金,擴大CTPT項目的招生範圍,其中包括了主要的幾所黑人大學,並允許在白人學校進行黑人飛行員培訓。培訓在西維吉尼亞州和德拉瓦州的霍華德大學、漢普頓學院、北卡羅來納文化技術大學展開,最終有 2,700 名黑人飛行員完成CTPT課程。
在項目實施的第一年就有 91%的黑人學生順利畢業——和白人學生的通過率一樣。1939年10月 15 日,塔斯克基學院(Tuskegee Institute,阿拉巴馬州的一所黑人大學)加入到這個項目中(這就是電影中故事原型發生的地方)。
第四部分 夢開始的地方
此時的塔斯克基飛行學院一窮二白,離最近的蒙哥馬利機場也有 40 英裡遠。1940 年 2 月學院開始進行基礎建設。在租用了一塊土地,並投入 1,000 美元購買材料,然後學生們自願組織起來建設 1 號機場,大小只能容納 3 架派珀 J-3「幼獸」教練機。儘管條件簡陋,但確實解決了有無問題,當第一批學生全數通過民間飛行員資格筆試後成為了轟動全國的新聞。
塔斯克基學院 CTPT 項目的成功,使該項目開始向全國招收黑人學生,他們在奧布蘭的阿拉巴馬技術學院的小機場上進行訓練。塔斯克基的航空訓練進展神速,10月學院呼籲校友募集 200,000 美元的資金來修建一個更大的機場,同時也從慈善機構募集資金。其中之一就是朱利葉斯.羅森瓦德(Julius Rosenwald)基金會,1941 年該基金會在塔斯克基召開了年會。羅斯福夫人是該基金董事會的成員之一。
但1940年12月之前美國軍方還是非常排斥黑人飛行員。例如有一名黑人飛行員向陸軍航空隊提交了加入申請被拒,理由是於「現在陸軍航空隊還沒有能接收你並把你訓練成一名軍隊飛行員的有色人種部隊。」
1940 年12月,曾有軍官提交一份計劃,建議組建一支全黑人的驅逐機中隊以及配套的後勤部隊。該計劃再一次以沒有現成的全黑人部隊來接收該中隊為由被陸軍拒絕。最後直到霍華德大學的學生楊希.威廉士起訴陸軍並迫使軍方接受其成為飛行學員後,這樣的含糊應付才宣告結束。陸軍妥協了,開始組建一支全黑人中隊,陸軍部很快同意撥款 1 百萬美元來建造塔斯克基陸軍機場。
1941年7 月19日,11名學員和1名黑人軍官組成了塔斯克基 42-C班,開始了軍事航空課程。那名軍官是小班傑明。
雖然小班傑明上的是西點軍校,但他在西點軍校最後一年時曾遞交的飛行訓練申請被駁回,當陸軍決定建立黑人中隊時,他就是中隊指揮官的理想候選人。但是白人的種族制度卻仍然在阻礙著他。當他在堪薩斯州做第一次飛行體檢時,「那名航醫對我做了他對其他黑人申請者同樣的事」。小班傑明回憶道「他寫道我有癲癇病,因此我不能夠參與飛行。」陸軍航空隊立刻把戴維斯空運到阿拉巴馬州的馬克斯維爾基地,通過了第二次體檢。他便拿著這張紙去了塔斯克基。
第五部分 塔斯克基基地的鬥爭
對於塔斯克基基地的第一批學員來說生活是困難的。宿舍不夠住,一部分人只能住在帳篷裡,木結構的食堂直接建在泥地上。下雨的時候,裡外全是爛泥。
當時一名黑人憲兵試圖從塔斯克基鎮的監獄裡提走一名在鎮上犯事的黑人士兵,結果憲兵和他的司機也也被當地警察關了起來,最後是基地指揮官埃裡森上校的幹預後警察才釋放了他們。塔斯克基鎮的白人居民已對附近的「武裝HEI鬼」滿腔憤怒了,因為此次事件,基地第一任指揮官,也是該項目的支持者埃裡森上校在這次事件後被調走。
埃裡森上校被解職後,接任者金布雷中校立刻對基地的設施進行了種族隔離,上面分別寫著「白人」和「黑人」使用。小班傑明將這個基地看成一個「監獄」,其他學員也被這樣的種族歧視嚇到了。
金布雷中校當時堅持認為黑人不具備領導能力,而且向手下軍官揚言只要他在這個基地,就不會有一名黑人的軍銜能夠高過上尉。1942年12 月26日金布雷中校被小班傑明的前教官諾帕裡士取代。
帕裡士是一位美國南方州長的兒子,時年 33歲。與金布雷和多數陸航軍官不一樣,帕裡士全力致力於「塔斯克基試驗」的成功。他奔走在小鎮和基地間解決問題,儘管他沒有辦法完全消除基地裡的隔離設施,但也盡最大的努力向人們展示了他的執著。
在基地指揮官帕裡士的命令下,種族隔離的標誌都一一清除了。帕裡士走到基層來,他加入了黑人軍官俱樂部,為了振作士氣安排了很多社會名人訪問了塔斯克基,並極力阻止華盛頓的某些想終結這個項目的人。最終帕裡士倍受學員的尊敬。
「帕裡士就是那個能證明黑人可以駕駛飛機的人」小班傑明說。在當時「對於白人來說,黑人除了唱歌和跳舞以外什麼事情也做不好。黑人無法駕駛飛機是因為這活兒的技術含量太高,而帕裡士證明了他們可以。他掌握著黑人在陸航中的前途。所有人都應該感謝帕裡士所做出的一切。他不是在幫任何人做這件事——他在盡到自己的職責,這將使所有人獲益,其中也包括美國陸軍航空隊。」
第六部分 塔斯克基的飛行員們
塔斯克基的學員們一開始是在莫頓機場的 PT-17 教練機上接受初級訓練。當他們學會駕駛這些雙翼機後,他們將前往 12 英裡外仍在建造中的塔斯克基機場,學習駕駛伏爾提 BT-13 教練機——一種全金屬固定式起落架的單翼機。最後在 AT-6「德州佬」教練機上進行高級訓練。
當小班傑明成為第 99 戰鬥機中隊的中隊長時,他卻不是天生的飛行員。事實上他的初級飛行教官,塔斯克基指揮官帕裡士,在他身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來使小班傑明的飛行能力達到可以被接受的水準。
1942年3月7日,42-C班的學員從塔斯克基機場畢業。12名學員中有5人完成了學業——當然也包括小班傑明(並授予上尉軍銜)。這些人將成為全部都由黑人飛行員組成的第99中隊的第一批軍官,而未來他們具有的軍官素質將帶領中隊投入到歐洲戰場的戰鬥中。
在更多的班級到達並畢業後,這個基地接收了一批老舊的 P-39和 P-40戰鬥機用作訓練。很多人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才拿到代表成為飛行員標誌的飛行徽章。
對於那些被刷掉的學員來說則不再會有駕駛飛機的機會,他們忍受屈辱成為了塔斯克基服務營中的一員。「你開始身邊是一群人,但他們隨後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他們將下放到 318 基地中隊,這就是被淘汰的學員所去的地方——當一個同伴被刷掉時,這會讓你崩潰。」一名曾經在塔斯克基基地的學員是這樣回憶道的。
在此期間,還發生了一件對於塔斯克基機黑人飛行員培訓工作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美國第一夫人,羅斯福夫人的到訪,羅斯福夫人懷著極大的興趣想要體驗一下由黑人飛行員的飛行。在羅斯福夫人的堅持下,特勤局保鏢留在了地面,她和教官阿弗雷德.安德森坐進一架 J-3 教練機(影片中真實還原了此次事件的經過)。飛行結束後不久,基金會就決定捐資 175,000 美元,羅斯福夫人此後多年一直是黑人飛行事業的強力支持者。
第七部分 黑色的第99中隊
隨著1942年7月42-G班的畢業,全部由黑人組成的第99中隊滿員了。由於塔斯克基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唯一訓練黑人飛行員的基地,因此培訓的飛行員數量有限。即便這樣1942年5月26日在塔斯克基組建了第100中隊,目標是成立一支黑人戰鬥機大隊。10月13日第 332 戰鬥機大隊在塔斯克基成立,下轄第100、301和302戰鬥機中隊。
學員畢業後,他們加入到基地裡不斷增加的飛行員行列。那些負責維修飛機和後勤支援的地勤人員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第 96 維護大隊,第 83 戰鬥機控制中隊和第 689 信號預警連也和第 332 帶駐紮在一起。到1942年中,塔斯克基駐紮220 名軍官和 3,000 名士兵。
結果332大隊的第100中隊中能移至密西根州的歐斯柯達陸軍機場,該中隊的到來開創了一個先例——這是一個白人基地,意味著第 100 中隊將成為第一支打破種族隔離的陸航部隊,儘管只是臨時性的。
塔斯克基在整個戰爭期間都保持運轉,至 1949 年關閉時共有1,030名飛行員畢業。其中許多人被分配給第477中型轟炸大隊,這是一支全黑人B-25轟炸機大隊。由於陸航的百般阻撓,該大隊沒有參加戰鬥。還有40名塔斯克基的黑人飛行員被派往太平洋戰區,在那裡駕駛火炮校射偵察機。
對於其他的塔斯克基飛行員來說,他們的未來在戰鬥機上,1942 年末,第99中隊的飛行員一邊開始例行飛行訓練,一邊猜測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了還不能前往戰區。在9個月漫長時間裡該部隊被晾在塔斯克基,飛行員們感到不安,小班傑明上尉說「後來受益良多」,因為在等待命令時,中隊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在這段被晾的時間裡「我們成為了一支中隊,1942 年 9 月至 1943 年 4 月 15 日離開塔斯克基的這段時間裡,第99中隊被逐漸凝聚了起來。這是一個沒有人事變更的積極部隊,人們之間互相了解。」
1943 年4月1日,第99中隊收到了出徵的命令。4 月15日,他們登上了「馬裡波薩」號運兵船,在濃霧中駛離紐約。出於巧合,小班傑明發現自己是船上軍銜最高的軍官,於是他們開始管理「馬裡波薩」號上多種族官兵。戴維斯的父親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能命令美國陸軍中白人軍官和士兵的黑人,而在第99中隊前往戰區的途中,他成為了第二名這樣的黑人。
「這不僅對於我,也對於第99中隊的人來說,我們手中掌握著黑人在陸軍航空隊未來。」小班傑明後來提到「第 99 中隊的每個人在1942年初就知道的是——他們的表現將決定黑人未來的環境。」
寫在後面
《塔斯克基飛行員》(又名《黑色轟炸機》)相對於下部要介紹的《紅色機尾》更像是它的前傳,因為該片如實還原了塔斯克基基地黑人飛行員的成長和所面對的美國當時種族隔離制度所帶來的影響,而且片中大部分的情節都是當時的真實情況。所以我覺得如果要寫《紅色機尾》那就必須得先寫《塔斯克基飛行員》,只有這樣才能讓讀者了解美國黑人在二戰中是如何成為美國軍隊中的「精英團體」——飛行員的。
今天的上半部分只介紹了二戰中黑人是如何衝破種族歧視成為飛行員的歷史背景,在下半部分中我會接著介紹黑人戰鬥機飛行員在北非戰場、歐洲戰場的戰鬥過程和取得的戰績。
(上)部完
持續挖掘影片背後的歷史,我一直都在做。
點擊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4—美國電影《慕尼黑》背後的歷史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3—美國電影《恩德培7日》背後的歷史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2—法國電影《突襲》背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