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是臺灣東北角的一座小山城,它與九份只一山之隔,同樣也是電影《悲情城市》的場景地。相對於九份的繁華,金瓜石則陰錯陽差被大家遺忘了,但也因如此,金瓜石才得以保持其原來的風貌,沒被商業給淹沒了。
金瓜石因早年產金而聞名,從它的崛起、歷經繁華,到金盡人散,前後才不過一百年的時間,金瓜石的黃金歲月就好象是一部劇情鮮活的影片,金瓜石所遺留下來的採金遺蹟留給後人無限的思念。
金瓜石以前是一個人煙稀少的荒野,清光緒年間,有人在這裡發現了黃金礦脈,人們大量搬遷於此加入採金的行列。日治時期,日本人來到金瓜石開採金礦,金瓜石也日益繁榮,便有了「東亞第一金都」之稱。
金瓜石在歷經了清朝、日治、民國三個時期的開挖後,其採金歷程為北臺灣寫下了一頁厚重的淘金史,造就了金瓜石的黃金年代。隨著金礦逐漸枯竭,人口迅速外流,那段絢麗的採金歲月,悄悄走入歷史層層疊疊的書頁之中。
金瓜石雖然走入了沒落,但採金的遺蹟仍然可見,加之這裡景色秀麗,是一處絕佳的人文與自然的旅行點。金瓜石與九份一樣是因礦而興的小城,留下了許多日式建築的遺蹟,,這些日式建築經過歲月的流逝顯現出些許的歷史滄桑。
金瓜石的黃金博物園區是利用原來的本山五坑建造的,本山五坑是一座保存完整的舊礦場,這裡保存著舊時的坑道、礦車軌道、礦車、壓風機及一些建物,完整的展現了臺灣採金業的過往,讓遊客認識到那一段艱苦的日子。
五坑外側的壓風機據說是當時東亞最大動力的壓風機,如今機體已多處鏽壞,然風管部分依然完整,這臺象徵礦坑生命泉源的機械,對曾是礦工的居民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
五坑區曾經是金礦場辦公處,在坑口還留有一棟完整的水泥建築,被改造成了金礦博物館。在這裡,買過門票後,可以拿到一張舊時的上工卡,卡上記錄著上工者的姓名、時間、日期,戴上安全帽,便可以去尋找舊時礦工的感覺。
走入隧道,現代的音響模擬著舊時挖金礦的場景,每一轉彎處都有解說,不時的伴有爆炸聲響。做為一個旅者,很難體會到當年淘金者的心態,但我相信,當年淘金者以青春為賭注,用性命為代價,換取的僅僅是一份溫飽。
當年淘金者也許做過發財夢,有過美好的夢想,最後他們得到的只不過是一份維持生活的工作而已。如今,淘金夢已成過往雲煙,只剩地底下四通八通的坑道以及廢棄的廠房,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
日據時期,日本人在此規劃了最完整的小區,在空間景觀以及交通方面都相當的用心,包括自來水系統,消防設備、垃圾收集、醫院、郵局、車站、派出所、市場等。這些日式住宅,大多為木牆黑瓦,至今保存良好。
四連棟是少數保存特殊規模的日式建築,在日據時期是日本人職員宿舍,四連棟宿舍依據原本空間規劃作為現在的展示及生活美學體驗空間。房子為木式結構,搭配了因應多雨氣候的雨淋板,呈現日式建築的淡雅之美。
太子賓館是一幢典雅的日式建築,是仿日本皇室建築而興建的行宮。1922年,日本昭和皇太子擬駕臨金瓜石視察礦產,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為招待皇太子,特意修建了這座賓館。
由於金瓜石礦區有許多人因長期在礦坑內工作,致得矽肺而死,當時以為是一種會傳染的肺病,故皇太子實際上並未造訪金瓜石,徒留此一日式建築。臺灣光復後,臺金公司接收了賓館,作為公司的招待所使用。
太子賓館的建築,無論建材到樣式設計,樣樣講究精緻。建材完全是選用上等的檜木、紫檀以及櫻花木,手工細膩,鑲嵌精美,建材中完全不使用鐵釘,全部以榫頭銜接。
太子賓館佔地甚廣,為標準的日式庭園,庭園內的造景優美,還有高爾夫球練習場以及弓箭場,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為金瓜石歷史見證及珍貴遺產。
在賓館的庭院裡有三個不知什麼動物的金屬造型,邊上的牌子介紹是傳說中的運金獸。運金獸滿身披著銅錢般的鱗片,據說它喜歡鑽入地下數十米尋找Q礦,Q礦旁通常蘊含著豐富的黃金,只有善良的人才能看見運金獸。
從金瓜石保留下來的一棟棟日式院落,可以想像出當時金瓜石的生活質量與繁榮景象,這裡也常常成為戲劇電影偏愛的劇情地,也數度成為瓊瑤筆下的場景,讓遊人往往覺得有似曾相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