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美術塾
東京藝術大學 國際創造研究科 藝術管理方向
研究生合格 李同學
"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看待疫情,會發現疫情
對整個世界各行各業的運轉規律都有著顛覆性的改變。
而作為創作者,疫情給了我們最好的機會去觀察社會。"
#INTERVIEW
Q1:為什麼選擇來日本留學?
A:我本科是在一所東北的二本學習金融,畢業兩年後才下定決心來日本學習藝術。
我在大學期間就開始做一些簡單的TEDx策展,實習期間又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兒裡給大爺大媽辦藝術展、藝術項目。工作後,我發現原來那些特別「不賺錢的事兒」才是我最喜歡的,才想到要轉行學藝術。
雖然我對於自己不是美術出身這件事一直很自卑,但反而對學院外的我來說,藝術是沒有圍牆的。她應該屬於大眾,屬於平凡人,而不是屬於博物館。所以重視創新設計與藝術、人間中心的日本就成了我特別嚮往的地方。我想考的熊倉教授所說的,「讓藝術人人可得」也特別打動我。
日本的當代藝術成就並非蹴而就,當日本跨過了90年代的泡沫經濟後,人們不再追求經濟增長,而更看重社會的繁榮發展。創意以個體為中心,更注重大眾的參與性與設計的本質,而非為少數精英服務,強調視覺衝擊。我大膽地猜測,這也是中國早晚會走上的路。在日本能學到的知識,也許是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有益的,所以我才決心來到日本學習。
李同學考學合格作品
Q2:因疫情不能來日對你的心態有什麼影響?
A:說實話,啟發是大於影響的。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看待疫情,會發現疫情對整個世界各行各業的運轉規律都有著顛覆性的改變。而作為創作者,疫情給了我們最好的機會去觀察社會。無論是「後疫情時代下科技對社會的影響」、「群體性災難引發的社區矛盾」、「疫情下的個體觀察」等等問題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前段時間我有幸採訪了策展人陸蓉之老師,她提到了後疫情時代,雲計算技術將會改變當代藝術的互動方式,驅動藝術脫離壟斷,服務於每一個個體。我就特別想把這個想法變成自己作品集或者研究計劃書的選題。
今年除夕時,我和幾位朋友發起了一些籌款購買醫療物資援助湖北的項目。但在第一線目睹了疫情時期人們的種種焦慮與懷疑,我們又意識到募捐只能解決當下的資源問題,重建人們精神社區的工作還是要交給藝術。因此,在2月29號我們發起了疫情線上音樂會等藝術項目,收到的彈幕鼓勵讓我們特別感動。
李同學考學合格作品
Q3:你是如何選擇學校和專業的?
A:作為跨專業學生,我的作品其實包容性並不高,只能通過更深度的研究打動強相關性的教授或專業。在這點上TADA的各位老師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伊雯老師幫我介紹了日本各美大專業的招生要求。Kioko醬也幫我在專業的層面分析每個教授的風格和願景。
最後我選定了武藏野美術大學的新專業,「Creation&Innovation」(創造構想力學科)。這個專業歡迎跨學科學生,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培養集藝術設計、商業與科技知識於一身的領導力人才。也非常推薦有想法的跨專業同學們嘗試一下。不過可惜我的能力還不夠,A日程時我沒有考上。B日程又趕上了疫情,不方便來日本考試。
於是今年我又在TADA各位老師的幫助下選定了東京藝術大學的國際創造研究科。不同於私立美院,公立大學主要是教授與學生之間的互相選擇,研究方向的契合度就變得尤為重要。在我看到藝術管理方向,研究藝術項目與公共 文化政策的熊倉純子教授的論文時,我就覺得自己熱血又被點燃了一次。熊倉教授所研究的藝術項目是為大眾服務的,每個人都能接觸到的藝術。儘管藝術項目在中國還不為人所熟知,卻正在日本的各個角落裡蓬勃發展。無論是自下而上地開發每個個體的創造力,還是降低藝術的門檻,創造社區間的連接,藝術項目的價值都讓我充滿了想像力。雖然我特別沒自信,但對這個專業的喜歡讓我無論如何都想嘗試一次。
Q4:你為考試做了哪些準備?
A:首先是在語言上,我在來日本之前就考了一次EJU,260分,以為已經過分數線了,結果發現身邊的競爭者基本都N1成績了。日語好,尤其是口語好實在是太重要了。和有些教授可以用英語交流,讓英語成為一個加分項,但這樣的機會並不多。我報考的熊倉教授雖然自己英語很好,但是要求學生都是N1起步。所以大家還是不能因為疫情就偷懶,一定要學好日語啊!
然後是作品和研究計劃書,我先把老師的論文著作都翻了兩遍,找到老師自己的未來研究方向,遇到的困難,期待的學生是什麼樣的,然後篩選案例,對應著在材料裡去做展現我和教授相合的點。我做的藝術項目在視覺上不亮眼,我也沒有美術功底,只能靠腦圖、文字展示出來故事、願景和反思,讓教授了解在我策展背後的想法。研究計劃書也是基於對過去經驗的洞察和反思寫出來的,希望教授能相信我即使現在弱雞,但是未來能有所成長吧。塾的各位老師,尤其Kioko醬幫我大改了好多次,理順邏輯、視覺和語法。但作品中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對自我的反思,還是要大家勤思考,這是再優秀的老師也沒辦法代勞的。
李同學考學合格作品
Q5:考試是怎麼樣的?
A:東藝大和其他國立大學一樣,沒有明確的考試流程。先把作品集+研究計劃書發給教授郵箱套瓷,如果教師對你感興趣就會發出面試邀約,面試順利的話教授就會給出內諾或者表明你可以出願,不會讓你浪費出願費。
為了準備面試,我把老師可能問的問題,我如何解釋自己的作品都用日文寫下了逐字稿,然後反覆模擬,也找了幾個日本的朋友幫我排練。寫了1w多字的逐字稿,最後刪減成了4k多字,zoom面試時忘記了可以還偷偷翻閱。我知道自己能力的不足,刻意掩飾是沒用的!只好不斷跟教授強調,我多喜歡藝術項目,我自己做的這些藝術項目不足在哪,但是熊倉教授在哪裡哪裡做的特別好我特別想學習什麼的。
不過面試氛圍還是很輕鬆的,熊倉教授很愛笑,她隨意寒暄地問了我幾個問題,來沒來過日本,老家在哪兒什麼的,這裡就是考察我日常口語啦。除了介紹自己的作品,我也詢問了教授很多她對中日藝術項目現狀的看法,結果她說的反而比我說的還多。最後教授還問我如果因為疫情籤證的問題來不了日本,願不願意等到明年二月,如果不願意等的話入學金也會退等等的。總之打破了我對面試的一些想像。也發現面試過程中如果能有交流的氛圍,教授也會愉悅些。不懂的地方大方提問,教授也會很nice的回答。希望大家面試時都能遇到很nice的教授!遇不到也要努力保持禮貌微笑哇!
李同學考學合格作品
Q7:有什麼給備考同學的建議?
A:
1 你不需要是最優秀的,但一定要是最合適的。
我知道我不是最優秀的學生,所以一直用這句話洗腦自己。畢竟教授是在挑選研究的助手,而不是劃了幾條分數線選得分最高的人。站在教授的角度上想想TA需要怎樣的學生,想明白自己的素質夠不夠匹配。轉專業的同學反而更不用害怕,大趨勢下跨學科研究者反而更受教授青睞。
能否入選最終還是看你和教授是否理念相合,研究方向一致,同時有洞見有反思,而不是定了教授才選研究方向。你是否有韌性,有執念,有熱情,讓教授相信你絕對不會放棄研究。才是入選的關鍵。當然,基礎成績是一切的前提。日語不好一定要勤學苦練啊!(我吃了大虧了!)
2 找到自己的內驅力。
考學只是大家創作路上的一個起點,哪怕是競爭最激烈的東藝大,每年一個專業也招六個研究生呢。可是真正能嶄露頭角的藝術家或策展人,一年也沒有幾個,能做成的藝術項目更少之又少。如果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學習,自己的興趣所在,即使考上了,未來也還是會遇到種種問題。
畢竟考學還是很辛苦的,尤其在我看到身邊朋友又是給故宮策展、又是得各種國際大獎的時候就更焦慮了。如果不是相信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我想這兩年我是堅持不下來的。而且弱小的我可能也只有這點激情能打動教授了吧~
3 戰略>戰術
多和TADA的老師們聊聊天,聽取各種考學經驗,制定出獨屬於自己的考學策略,發揮自己最大的長處。比如我就是美術能力不行,但是實戰經驗相對豐富點。我就需要儘量補齊自己的短板,最大化發揮自己的長板。這個過程中也有別家資深老師和我說,你美術不行考不了藝大,還是考社會學吧;你只有花大量的時間學做手繪做設計才能讓作品集好看,才能考上等等……這些建議都是不盡然對的。畢竟每個人考學的時間都有限,考的專業也千差萬別,如何針對專業的需求分配時間,最大化呈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最重要的。
4 相信的話就能成功
我在日本的家的樓下有一家柔道館,裡面有一個5、6歲的小學員,總喜歡挑戰比他塊頭大很多的男孩子,我幾乎每次回家經過那,都會看到他被按倒在地上的身姿,但他還是反反覆覆的挑戰。直到有天他真的成功了,把一個壓在他身上的男孩子掀翻在地。他勝利的樣子,至今我依然歷歷在目。他說,「信じれば、いける!」。這是他的教練教給他的。
現在我每次遇到遠遠超過自己能力的困難時,總會想起這句話。也希望這句話能鼓勵大家,不要害怕,勇往直前吧。
李同學考學合格作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