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侵華日軍鐵證,走進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

2020-12-22 乾史坤今

圖為位於東莞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館藏有大量當年繳獲的日軍侵華時的武器等物品,這些都是日軍侵華戰爭的鐵證!

館藏的這面腥紅的太陽旗,血腥味十足·!

侵華日軍的90式鋼盔,前正中印有日陸軍五角星徽記,此鋼盔又稱「惡魔的頭飾」。

繳獲的日軍指揮刀,寒光閃閃的刀身,深長的血槽,80多年過去了,依然透出一股子殺氣。

繳獲的日軍騎兵軍刀,那陰寒的光亮,及缺了口的刀刃,無不顯露出曾揮舞此刀的日軍猙獰的嘴臉與喪失人性的殘暴。

圖為東紅縱隊在梅塘戰鬥中繳獲的日軍望遠鏡。

侵華日軍使用過的瓷質酒壺,上有「支那事變凱旋紀念」七個字。日軍戰敗時,曾下令銷毀全部帶有侵華紀念標誌的物品,故此類藏品並不多見。

日軍侵華期間使用的航空炸彈,體形巨大,破壞力與殺傷性極強,曾令我族同胞遭受慘痛災難。這些藏品都是當今無可辯駁的日寇侵華罪證,更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歷史! 乾史坤今,歡迎評論交流。

相關焦點

  • 戰鬥中的東江縱隊
    在當時中國的華南戰場上,活躍著一支部隊——東江縱隊,該部隊歷經千餘次大大小小的戰鬥,被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幟」,朱德也將其與八路軍、新四軍、瓊崖縱隊並稱為「中國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近日,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國防教育辦公室聯合組織開展了「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報導活動。
  • 東江縱隊:孤懸敵後的華南抗日勁旅
    500多年後,1938年,這座要塞再次見證激蕩歷史——當年10月12日凌晨,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國民黨守軍一觸即潰。很快,日軍侵佔廣州,華南大片國土淪陷。危難時刻,黨中央任命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在東江敵後開拓抗日遊擊區。轟轟烈烈的廣東人民敵後抗日遊擊戰打響。這支孤懸敵後的部隊後以「東江縱隊」的威名,為中外人士所共知。
  • 「重走東縱抗戰路·惠州」追根溯源 走進歷史中的東江縱隊
    8月26日,媒體團來到惠州,繼續探尋東江縱隊的歷史足跡。羅浮山衝虛古觀——東縱司令部舊址東江縱隊紀念館入口在惠州東江之濱的羅浮山景區裡,坐落著一座衝虛古觀,這裡曾在1945年作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在司令部舊址附近是專門建立的東江縱隊紀念館。該館榮獲有「全國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紅色旅遊示範基地」等稱號。
  •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的十幾張中國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存有十幾幅日軍侵華前及侵華後的中國地圖,從中可以看出,日本覬覦我國富饒的資源,憑藉手中盜、搶、測的中國各地地形圖,為發動侵華戰爭作準備。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 又一鐵證,侵華日軍相冊中發現南京大屠殺原版照片
    2006年,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館擴建施工現場,再次發現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這裡的每一幀畫面、每一句證言都是南京大屠殺的鐵證。12月8日,遼寧省本溪市的一名收藏愛好者不久前發現一本侵華日軍相冊,相冊中,一張南京大屠殺原版照片引起專家學者注意,為佐證南京大屠殺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 東江縱隊在肇抗戰老兵 敵後尖刀守護南粵家園
    東江縱隊簡介  1938年10月,日軍在惠州大亞灣登陸。危難之際,時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派遣黨員在東莞、寶安、惠陽、增城等地組織抗日武裝。12月2日,部隊正式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  東江縱隊享有讚譽。
  • 東江英雄——神槍劉黑仔
    劉黑仔出身農民家庭,少年時放過牛,做過幫工;讀小學時,參加演出《投筆從戎》的話劇,受抗日救國思想薰陶。1939年春,劉黑仔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參加曾生領導的惠寶人民抗日遊擊隊(後改為東江縱隊)。後來部隊受挫,劉黑仔回到大鵬,任小學代課教師,從事地下工作。1941年初,日軍第二次在大鵬登陸,在當地奸淫擄掠,激起劉黑仔滿腔義憤。劉黑仔在大鵬王母圩擊斃偽維持會會長袁德等多名漢奸。1941年12月,日寇攻打香港,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按中央指示,派員深入香港地區廣九鐵路沿線,開展遊擊戰爭。
  • 東江縱隊醫務隊用剃頭刀代替手術刀取出傷員肩胛骨中子彈
    圖片由作者提供1938年10月,日軍登陸大亞灣,並迅速進逼廣州。面對危急形勢,東江縱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毅然挺身而出,逐漸成為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的主力,並與其他兄弟部隊一起,被中共中央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幟」。在東江縱隊轉戰東江兩岸,深入港九敵後,挺進粵北山區的崢嶸歲月中,東江縱隊醫務隊克服艱難險阻,捨生忘死,為東江縱隊指戰員們築起一道生命防線。
  • 東江英雄劉黑仔紀念館落成
    3日,以東江縱隊抗日英雄劉黑仔故居活化而成的劉黑仔紀念館落成,大鵬所城又多了一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去處。劉黑仔紀念館位於大鵬所城東門巷6號劉黑仔故居,在不破壞原有建築結構的基礎上,採用藝術化手法對劉黑仔生平及英雄事跡進行展示,遊客可在這裡全方位了解劉黑仔的英雄事跡和東江縱隊紅色歷史。
  • 重慶大轟炸又見鐵證 60年前歷史紀錄片被發現(圖)
    當晚,重慶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播出了紀錄片片斷:街道上到處是斷壁殘垣,焦土和瓦礫間密集地橫陳著一具具發黑的屍體,餘火未盡處濃煙滾滾,而侵華日軍的飛機,就在滿目瘡痍的重慶上空盤旋、投彈……  重慶大轟炸又見鐵證  6月的重慶忽晴忽雨,沒有了往日的暑熱。位於重慶市沙坪垻區嘉陵江畔的紅巖村山谷間透著淡淡的薄霧,曾經在此驚心動魄地上演的歷史如今靜靜地躺在紅巖革命紀念館裡,供人們瞻仰、憑弔。
  • 日軍侵華再添新證!31件二戰文物入藏芷江受降紀念館
    二戰文物《日方芷江作戰地圖》位於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12日公布了31件新增藏品和文物,日軍侵華再添新證。此批文物和藏品來源於戰場遺址以及戰勝繳獲物品,如七七事變紀念章及日軍作戰用品和部分生活用品等。
  • 將18萬件藏品數據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全新升級
    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瑾 杜雪迎)為逝去的倖存者熄滅一盞燈、利用 AR 技術 " 復原 " 歷史、將 18 萬件藏品數據化 …… 自 2014 年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人數猛增,每年超 800 萬的參觀人數遠超最初設計的接待流量。除了將參觀方式改為提前預約,紀念館還在呈現方式、標準化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升級。"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近30萬條觀眾留言...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   (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編輯/朱一普 錢薇)
  • 不滅的罪證 探訪侵華日軍孫吳勝山要塞
    新華社哈爾濱9月18日電 題:不滅的罪證——探訪侵華日軍孫吳勝山要塞新華社記者王建在我國東北地區,至今保存著一個規模龐大的侵華日軍軍事要塞群遺址。這個修築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被侵華日軍自詡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軍事要塞群,工程規模浩繁,世所罕見。一處處兵舍、碉堡、戰壕等遺址,歷經風雨滄桑,成為日本侵華戰爭的不滅罪證。位於黑龍江省北部的孫吳勝山要塞就是其中之一。在「九一八」事變89周年前夕,記者來到黑龍江省孫吳勝山要塞,探訪日軍侵華的歷史遺蹟。
  • 真實的謊言——侵華日軍家書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軍紛紛,漂洋過海,來犯我疆,企圖三個月之內,決勝凱旋。未想,東瀛舉國,從此步入戰爭泥潭,一戰便是八年,最終卻以戰敗鼠竄而歸。期間,日軍士兵紛紛寫家書,聊以度日排憂。在建川博物館聚落,日本侵華罪行館一隅,便陳列著三千餘封侵華日軍家書。
  • 真實的謊言——侵華日軍家書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軍紛紛,漂洋過海,來犯我疆,企圖三個月之內,決勝凱旋。未想,東瀛舉國,從此步入戰爭泥潭,一戰便是八年,最終卻以戰敗鼠竄而歸。期間,日軍士兵紛紛寫家書,聊以度日排憂。在建川博物館聚落,日本侵華罪行館一隅,便陳列著三千餘封侵華日軍家書。
  • 膠片記錄日軍暴行:為南京大屠殺留下鐵證!【華夏膠片電影藏品約翰·馬吉同款攝像機的故事】
    我看到一個十三歲的男孩,抬進醫院的時候,渾身都是血,日本兵用一根鋼管打得他遍體鱗傷……」  這是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時,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為自己拍攝膠片配的文字。如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裡,這段珍貴的影像資料每天循環播放。
  • 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東江神槍手劉黑仔傳奇的一生
    今年的7月1日,一部反映香港同胞抗日鬥爭的影片《明月幾時有》登陸熒幕,影片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東江縱隊」真實事跡為藍本,講述了小學教師方蘭和她青梅竹馬的男友李錦榮、遊擊隊長劉黑仔等人在被日軍佔領的香港頑強抗爭的熱血故事。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有著過人的膽識和情懷,一把百發百中「鮑魚嘜」駁殼槍讓人印象深刻,也讓人們認識了劉黑仔這位鮮為人知的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