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8北京
在北京鼓樓紅牆下,一個團隊遠道而來,戶外裝束,攝影包鼓鼓的,手裡的相機也不是紀念照之輩,鏡頭長的嚇人。取景構圖或趴在地上,或攀登樓角,沒有喧譁,一切悄悄進行。這就是我們遠赴北京拍攝中軸線的隊伍。
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最長的歷史最為久遠的城市中軸線,這條中軸線上以北京故宮為核心。南北在8.2公裡的範圍內串聯煙墩、永定門、天壇、正陽門、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端門、故宮、太和殿、景山、什剎海、鼓樓、鐘樓14座建築單元與建築群。
01.鐘樓:從沒想到北京有這樣一座小小鐘樓。3間房的面積17層樓高,藍色琉璃瓦。就一個作用:為北京城外的老百姓報時。明朝1420年建造,裡面的大鐘63噸重,它立在這裡600年了,沒有雄偉,沒有磅礴,孤零零矗立,是北京城最小的古建築,位於北京中軸線最北端,很多人去過北京,但是很少人看見這座鐘樓。據說67級臺階才能爬到懸掛大鐘的位置,我們沒有進去。毗鄰它的是鼓樓,「晨鐘暮鼓」,但是只在每年除夕,這裡的鐘聲才響起。鐘樓旁邊有蒼老的大樹,藍天鴿哨,幾個金髮碧眼的歐洲姑娘,騎自行車駐足仰望。
02.鼓樓:鼓樓上被八國聯軍刺破的大鼓已經洞穿。距離鐘樓100米,是中軸線北數第二座建築,圍繞三層大宮殿,周圍還有附屬建築。我們通過黝黑的臺階,上升到全是大鼓的第二層,最為古老的一個大鼓只剩下一半殘破牛皮,八國聯軍的刀痕依稀可見。框架已經變形,但是那是北京鼓樓最古老的見證。我趴在地上拍攝鼓樓裡如林的柱子。據說鼓樓上午常有擊鼓表演,但是今天沒有。站在南面迴廊下,俯瞰中軸線向南大路一直通往景山,景山上最高的宮殿在迷濛中只看見輪廓。大路上沒有古代的車馬,都是現代的車流。我們的相機手機一起使用。
03.什剎海:柳絮飄飄,沿岸名人故居,百年店鋪。鼓樓繼續南行,經過「菸袋斜街」就進入了歷史上和現在都很著名的什剎海。這裡湖水蕩漾,楊柳鵝黃,雖沒有高層建築,但是沿岸亭臺角樓,百年名吃,官宦宅邸,百姓人家,鱗次櫛比。在菸袋斜街,常常與外國人擦肩而過,這裡並不堂皇,都是些百姓去處,怎麼這麼多外國人?
什剎海的「銀錠橋」上,柳絮撲面而來。使人想起曹雪芹的詩句:「嫁與東風春不管,一團團逐隊成球,空繾倦,任淹留」。老北京也是曹雪芹居住過多處的地方,到底他的住處在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恭王府,有人說是香山,有人說是什剎海的胡同。現在什剎海有宋慶齡故居、丁玲故居、張伯駒故居、郭沫若故居等等,高牆大院,大樹掩映,角樓隱現,層層疊疊。沒有車水馬龍,只有柳絮飄飛的幽靜。一輛輛紅頂子人力包車在湖邊大樹下穿行,蹬三輪的大叔統一裝束,一口京腔地介紹著什剎海的昨天與今天。
04.景山:山頂的「萬春亭」是北京城的最高點,也是中軸線的最高點。景山不僅是一座山,更是一個大公園,牡丹盛開,古松滿山,在萬春亭東西兩側山路上,有左右對稱的四座亭子。我們爬到最高處,居高臨下向南拍攝中軸線上的故宮,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一條線。故宮北門「故宮博物院」幾個大字清晰可見。向北看是山下的壽皇殿建築群,連著通往鼓樓的大路。我最初對景山的印象,來自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自縊,他十分勤勉,但國運大勢已去,無法挽回,在李自成的大軍破城之際,賜死嬪妃與妻女,走出皇宮後門,33歲自縊在景山上,以發覆面,留下血書:「任賊分裂,勿傷百姓」,十分慘烈。在景山腳下的地面有「北京城中心點」銅製標識。
05.:午門:自天安門城樓經過端門到午門,古老的地磚凹凸不平。不同皮膚的參觀者熙熙攘攘。聽多了「推出午門斬首!」可見午門是宮禁的大門。向前看,午門下似乎有八國聯軍進入午門的馬隊,有百年前皇上被趕出皇宮的倉皇,有國民黨的車隊向外搬運國寶的影子,往事如煙。
隊友陳老師支上三腳架,變換各種鏡頭拍攝午門,太投入了,鏡頭蓋掉了都不知道。我與隊友進入中山公園,尋找拍攝水上故宮角樓的地方,故宮角樓倒影水上,斜柳掩映,遠遠望去,皇宮深似海。
雖然元朝、清朝都是邊沿民族入侵中原,建都北京,八國聯軍和日本倭寇也曾佔領北京,但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從未間斷。中軸線上有輝煌世界,四方臣服,有奇恥大辱,災難深重!
06.太和殿:用長焦鏡頭拍攝它的琉璃瓦。
07.端門:因為名氣不夠大,沒有拍攝到它的身影
08.天安門:用廣角拍攝它巨大的門釘。
09.人民英雄紀念碑:靜靜立在天安門廣場上。周圍人山人海,但是被隔離繩隔出紀念碑周圍的開闊地。應該的,莊嚴的紀念碑應該有它的安靜與肅穆,因為這裡紀念自1840年以來的人民英雄。在它前面就是升國旗的旗杆!國旗,在中軸線上飄揚!
10. 毛主席紀念堂:的參觀隊伍望不到盡頭,隊友們在隊伍裡面一點點前進,因為排隊等候進入紀念堂的隊伍太長,幾經摺疊。安檢嚴格,相機早被存儲了,因為紀念堂裡面不準拍照,隊友們用手機拍攝,留下中軸線上這偉大建築的影像,排隊1.5小時都覺得很值。毛主席他老人家靜靜地躺在這裡,面容安詳。他停留在了1976年,那年我21歲,曾經為他老人家的治喪悼念活動持槍站崗。現在,我緩緩送上一支鮮花,看一眼他老人家的面容,給他鞠一躬,那個時代的風雲在腦海裡滾過。
「請您到內側來,不然你看不到的」,一位工作人員看見一位老人個子矮,擔心他在人流中看不見毛主席遺容,伸手拉他到內側。紀念堂是中軸線上建造最晚的建築,裡面的崇高與偉岸無法比擬。
11.正陽門:俗稱前門,走出毛主席紀念堂,我們走向高高的前門城樓,進入長長門洞,這高大門洞是北京內城的門戶,洋人使臣也曾被要求穿過這門洞徒步去向皇帝跪拜。當年人民解放軍解放北京入城式,也是在這裡舉行的。正陽門不是一座建築,而是一組建築,在它南邊還有一座箭樓,原本與正陽門高牆連接成甕城,因為修路,拆除甕城,把正陽門與箭樓分開了。
現在正陽門是兩座孤立的高大建築。「中國公路0公裡」銅地標鑲嵌在城樓下,原來全國到達北京的距離,都是以這裡計算的,太偉大了。前門外大街就是著名的通往永定門的古代商業街區。有人喊:「前門開放了,前門開放了!」原來是可以登上前門城樓俯瞰天安門廣場。我們沒有時間了,隊友們貪戀拍攝前門中軸線的各種元素,沒有登樓。
12.天壇:在逐漸升高的大路上行走的不是皇上,而是我們。自南門至北門中軸線上11座大殿與牌坊浩然通天,這裡是皇帝祈求上蒼賜予五穀豐登的地方,每當皇帝祭天,這裡儀仗浩蕩,只有皇帝一人可以走中間道路,朝官與嬪妃分列兩側。現在吃瓜群眾如同趕集,隨便走,沒了規矩。周圍配套建築各有功用,如宰殺亭,神廚房,具服臺。天壇的圓丘、回音壁、祈年殿最為著名,也都是天堂變人間了。拍攝中軸線的老師們,為了減少人流的影響,不得不用上減光鏡,用長時間曝光取消人流的遮擋。
天壇,隱藏在比北京故宮面積大幾倍的深林裡,迴廊亭臺,大氣天成。集合的時候王老師與孫老師遲到了,她們說實在是貪戀這裡的大樹,芬芳寧靜。既然是穿越中軸線的豪放,就沒有更多的時間婉約停留,我們只能惋惜。
13.永定門:老北京外城牆城門,兩隻風箏飛翔。我們到達永定門時已經夕陽懸掛樹梢,大家20多部單眼相機一片咔嚓聲。很少有人到過永定門,旅遊的人也不來這裡,這裡廣場寬闊,城樓大氣整潔,但是只有我們和放風箏的老人,我們是這裡最崇敬的拍攝者。永定門建於明代1553年,原有箭樓與甕城,1950年拆毀,2004年重建永定門,成為北京城第一座復建的城門。但是把永定門整修得如此大氣整潔,還是近些年才完成的事。
14.「煙墩」是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的建築,雖有數百年歷史,卻少人知曉。我們到達煙墩已經夕陽餘暉,煙墩就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石碑,立在磚砌的高臺之上,磚臺15米長,高9米,臺上的石碑高8米,通體浮雕龍紋。原來通往臺上有石門通道,「文化大革命」期間,石門被砸毀了。別問為什麼,無法告訴你,痛心疾首。
煙墩始建於元代,現在被大樹籠罩,周圍既沒有寬闊的場地,也沒有靠近的道路,我們在石碑的高臺下拍攝,怎麼也躲不開那些紛亂的樹枝子。煙墩距離永定門大約800米,古代這裡一定是北京城外了,煙墩說不定就是預警用的,遇有危險,這裡首先點放煙火,所以叫煙墩。但是煙墩荒涼的程度令人難以置信,就連很多北京人也不知道中軸線上有這麼一個建築。「你們是幹什麼的?」一位老人家騎自行車已經過去了,又返回來追問我們。他覺得這地沒人來,這麼多人還拿這麼長的鏡頭很是不解。
如果按單體建築計算,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幾十座,但是本次拍攝是按照建築單元記述的。
中軸線上的建築單元有的輝煌得無以復加,震驚中外,有的冷清的無人光顧。中軸線是國家歷史的印記,中軸線上有皇帝的九重宮厥,也有百姓的茅屋陋室,更多的是老北京平民的四合院。北京是老舍的,北京是王小波的,沒有什麼是陌生的,所有的風景,都如舊友,但又似乎都沒見過,每一處都通往逝去的時空。
我們用兩整天的時間穿越拍攝老北京城8公裡中軸線,這條世界上最長的中軸線不僅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華人的。現在從未有過的輝煌,欣欣向榮,王者歸來。
面臨宏偉,我們更加渺小,渺小得甚至流下眼淚,為國家民族,也為百姓蒼生!突然產生一種衝動,還想再次穿越中軸線!不是為了輝煌,而是為了那份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