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1版《天龍八部》的播出,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天龍八部》的影視劇改編,哪個版本更好?】,再次成為廣大觀眾爭論的焦點,事實上,誰都知道,這只會是97版《天龍》(TVB版)與03版《天龍》(張紀中版)之爭。
可以這麼說,對真正的金庸小說愛好者來說,2003年版《天龍八部》是遠高於其他一切版本的原著改編作品。
對某些偏好小白爽文,將金庸小說看得無足輕重的快餐劇觀眾來說,1997版《天龍八部》確實是「更好看」的電視劇。
上世紀90年代,金庸先生以「一塊錢」將《笑傲江湖》版權賣給了央視,由張紀中做製片人,從此開啟了【張紀中版金庸劇系列】。金庸老人家的良好初衷,就是希望內地電視劇界,能像製作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一樣,拍攝出具有黃鐘大呂之感的史詩巨作,如此一來,亦可以讓自己的這些作品真正升入文學殿堂,極大提升其藝術地位和影響力。
2001年版的《笑傲》電視劇,確實是當時的央視,在用比照「古代四大名著」的規格,來首次拍攝金庸小說,比如一大群演技功底深厚的老藝術家加盟助陣,很多配角都是「國家一級演員」或是各大話劇院的院長團長。
恢弘大氣的場面,壯麗秀美的布景,精良考究的服化道具,演員們的精心演繹,有史以來第一次拍出了有別於香港tvb電視臺製作,那些假山布景小作坊版本的金庸劇,是真正意義上的「金庸武俠劇」。
在2003年,張紀中團隊一氣推出了《射鵰英雄傳》和《天龍八部》兩部電視劇,在保持01版《笑傲》優點的基礎上,歷史感和傳奇感的契合,對原著精神的忠實體現,令金庸先生非常滿意,愛不釋手。
從此以後,金庸一直在各個場合公開讚揚,這就是他最喜歡的《射鵰》和《天龍》版本。
金庸:【張紀中導演的《天龍八部》我很喜歡。】【幾個版本中,拍的最好的是內地版的《天龍八部》】【香港版《射鵰英雄傳》中的翁美玲現在看一點也不覺得好,我覺得周迅很好,但很多人先入為主,還是覺得翁美玲好,也是這個原因。】
可惜,這些電視劇播出後,那些自詡為「金庸迷」,實則為「港劇迷」的反響證明:他們就是愛那些「假山假水假布景」的tvb金庸劇,就是愛那些水線套路化的港劇細節臺詞,甚至口口聲聲,把這些當成了「武俠味」,因此,內地版本的金庸劇,哪怕從細節到臺詞,一字不改完全還原了原著,依舊被這些「金(港)庸(劇)迷」口誅筆討。
金庸先生一針見血指出,這就是「先入為主」。
大約在1996至1998年,內地各大上星衛視臺全面放開了對港臺劇的限制,像95版《神鵰》、96版《笑傲》、97版《天龍》、98版《鹿鼎》,這些布景簡陋、情節套路化、任意刪改原著劇情,臺詞快餐口語化的tvb金庸劇,對當時娛樂食糧極對匱乏、一部《新白娘子傳奇》可以連看幾十遍的內地觀眾,卻不啻於美味佳餚。
因此,這些tvb劇在引入後,都是被七八家甚至十來家衛視一哄而上地哄搶,如95版《神鵰》,8家衛視黃金檔直播;97版《天龍》,12家衛視黃金檔直播;而且第二天白天還會繼續重播,待遇遠遠超過今天那些一劇兩星的熱播電視劇。
剛好三聯版《金庸全集》也是那個時候在內地全面發行,讓整整一代80後的金庸迷,可以一邊對照書閱讀,一邊對照電視劇的影像化,如此鋪天蓋地的洗腦效果,才會讓這幾版金庸劇獲得了遠超過其本身質量的讚譽和影響力,更製造了大量盲目崇拜tvb式電視劇的【港劇迷】。
而97版《天龍八部》,又是被這些「金(港)庸(劇)迷」推崇備至的一部電視劇:
阿凡提頭套造型的黃日華版蕭峰,一套降龍十八掌,瞬間天地變色,特有音響一出,一掌能將鳩摩智打吐血,少林寺輕鬆完虐丁春秋+慕容復+遊坦之聯手,雁門關外打爆自己兩個義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超級英雄,早在幾十年前就把小白網文中各種「裝逼打臉」「爽文套路」發揮到了極致。
至於金庸原著小說,金庸先生本人的看法,那是什麼?在這些港劇迷、小白爽文與快餐劇愛好者心裡,根本一錢不值。
最令人髮指的是:港劇迷們還口口聲聲,咬定內地的這些出演金庸劇的影帝影后、一線演員、老藝術家,演技居然「比不上」那些tvb港劇演員,更是天大的笑話。
比如在03版《射鵰》飾演「歐陽克」,在03版《天龍》飾演「慕容復」的修慶,年紀輕輕就獲得【國家一級演員】,光這個頭銜,就可以把其餘所有版本的「慕容復」全完勝了。
當時才15歲的劉亦菲,幾個月前在《金粉世家》劇組,首次踏入影視圈,被個別演員鄙視「根本不會演戲」,極不耐煩與之對戲;到了在《天龍》劇組,是修慶手把手地,一字一句教著,兼職她的個人表演老師,
最終成就了讓金庸本人都驚為天人,後來者絕無可能超越的「王語嫣」:
2003年,金庸先生參加「華山論劍」節目,和劉亦菲見面的視頻截圖:
視頻第6分鐘,金庸先生一見劉亦菲就說:【我推薦她(劉亦菲),希望她演小龍女。】
同一視頻第9分鐘,金庸先生對比83版《射鵰》翁美玲,94版《射鵰》朱茵,03版《射鵰》周迅這三版黃蓉的圖像後,說自己只看過翁版和周迅版,不認識朱茵,認為翁版「俏皮」,朱版「乖巧」,周迅「聰慧」「嬌媚」,並承認自己最偏愛、最喜歡03版周迅的黃蓉,【周迅演得很好】。
視頻第9分半鐘,金庸先生對劉亦菲說:【如果不是你來演王語嫣,幾千幾萬觀眾說金庸胡說八道,你演了之後,大家才知道世上真有這樣美人】,並且將上面形容三版黃蓉的四個詞「俏皮」,「乖巧」,「聰慧」,「嬌媚」全部送給了劉亦菲,可以想見他對03版《天龍》的劉亦菲版王語嫣滿意到了何種程度。
2004年8月22日,中央電視臺8套「影視俱樂部」,劉亦菲做客這個節目的視頻,裡面主持人芳菲,展示了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和《神鵰俠侶》這兩本書上扉頁上給劉亦菲的題詞。
【劉亦菲做客cctv8《影視俱樂部》】視頻的16分鐘,金庸在《天龍八部》扉頁的題詞:『亦菲小姐,有你來演王語嫣,讀者才會知道金庸沒有騙人。金庸。』
視頻21分鐘,金庸在《神鵰俠侶》扉頁的題詞:『劉亦菲小姐,我希望你來演小龍女,千萬讀者才會相信,金庸寫的不是胡說八道。金庸。』
事實上,也正是金庸先生本人的「御口欽點」,才讓當時只有17歲,剛拍過三部電視劇(《金粉世家》《天龍八部》《仙劍奇俠傳》)的劉亦菲,竟能在當時萬眾矚目的《神鵰俠侶》選角中,出乎意料地擊敗兩岸三地無數成名女星,成為女主角「小龍女」的人選。
遺憾的是,在整個影視界和文藝媒體都普遍全無自信,盲目崇拜國外和港臺的年代,那些唯港臺是從的人們,那些口味只適合看快餐口水劇的人們,掌握了從紙媒到網絡的話語權,
而金庸劇IP改編,作為內地影視圈與港臺影視圈,針鋒相對、短兵相接的領域,當然更有無數喜好香港影視劇的「影迷人」與愛好者,去竭力拉偏架,做各種顛倒是非黑白的評述,包括竭力抓住內地金庸劇的這些短板,以空前的網絡暴力,去竭力窮追猛打和汙名化了。
一部內地金庸劇,除非是盡善盡美到03版《天龍》這樣的程度,才能讓"港劇迷"們百般挑剔後,泱泱然一句「沒有武俠風」(翻譯:不合他們的港式快餐劇口味),而做不了過大的惡意貶低。
其實,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是因為香港的武俠影視劇,本質就是香港幫派文化,「走江湖,出來混,做兄弟,義氣大如天」。港臺武俠小說的根基和內核,同樣在於這種幫派文化,彼此相映得彰。
所以,香港編導不論如何胡編亂改,還原出這種原汁原味的「幫派文化」,在港劇迷心裡,就是有了「武俠味」、「江湖味」。
然而,這套舊時代的幫派文化,早在新中國建立後,在內地就根除了,更和傳統學院派的內地文藝圈格格不入。所以,內地改編金庸小說,自然水土不服,做不到真正的相映得彰。
所以,01版《笑傲》事倍功半的不成功後,就已經大幅度削弱內地主流影視圈,對金庸小說改編的熱情,經歷03版《天龍》的圓滿合作,到06版《神鵰》未達預期理想效果,更徹底打消了大家的熱情。
從眾人拾柴,群策合力,一步步變成張紀中團隊的單打獨鬥, 07版《碧血》雖然優秀,受制於冷門原著,未起波瀾;09版《倚天》敷衍了事,不提也罷,正規的金庸劇IP改編也就此式微了。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配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