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的山丘的劇情簡介······
1927年,大量貧苦農民湧向臺灣九份山區金瓜石,圓他們的淘金夢。憨厚的佃農阿助、阿尾兄弟隨著淘金人潮來到九份,投租在寡婦阿柔的陋屋裡。阿柔是位人稱克夫運的可憐女人,她與阿助日久生情。淘金熱的興起,使九份充斥著走私與色情。日本方面派才俊柴田負責治理金礦的秩序。然而,礦工與妓院勾結,黃金交易日益猖獗,抗爭事件紛亂迭起,才俊被殺。阿助與阿柔婚後不久病故,阿柔欲哭無淚,帶著四個孩子及亡夫的牌位,落寞地離開九份……
無言的山丘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無言的山丘》電影的精彩評論
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
看[無言的山丘]這樣的臺灣電影,印象中是第一次。如果不是公選課的原因,大概今後都極少有可能會主動去看。而了解這部電影的切入點,大概也要從金馬獎之類的開始。
還是最好先坦白一下看完電影之後的感覺。沒想到會長達三個小時,堅持看下來了,卻還是因為倦意錯過了一些情節。我想如果是一個人在家裡看電視的話,看不了多久便會換頻道。然而到結局之時,還是終於不後悔堅持了那個漫長的下午,儘管依然無法虛偽地說我喜歡上了這部電影。
要說電影,應該還是先要從導演說起。
王童是一位執著於探討沉痛滄桑史的導演。在告別了[窗口的月亮不準看]等商業片轉向鄉土電影之後,幾乎所有的電影都關乎臺灣人文歷史,被影評界讚譽為「臺灣的今村昌平」。最為著名的,王童自覺地用影像來見證歷史,為臺灣電影奉獻出了展現太平洋戰爭時期臺灣農民荒誕悲劇的[稻草人](1987)、勾勒國民黨初到臺灣之後白色恐怖時期士兵悲慘命運的[香蕉天堂](1989)和描寫日本佔領臺灣初期礦工悲慘生活的[無言的山丘](1992),形成了完整的臺灣近代史「鄉土電影三部曲」。
見網上有人稱[稻草人]為黑色喜劇電影。然後想到[無言的山丘],其實也是這樣的。阿助和阿屘兩兄弟是那個悲慘時代下的苦難者,可是他倆一臉的憨直樸實卻總能讓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的當然還有阿柔那個古靈精怪的小兒子。記得的還有阿柔的那些話。
把兩個丈夫的牌位放在一起,又堅持要保留一點距離,「因為怕他們會打架」。
她在阿助死後很冷靜地和他弟弟說:「我們來拋硬幣,我贏了就把他的牌位擺在我這裡。」
她對阿助的牌位說:「你死後這麼聰明有什麼用,生前真是太笨了,笨死了。你死了我還是要罵你。」
其實最堅強的,又何嘗不是阿柔這個角色。剋死兩任丈夫,靠賣身拉扯一群孩子,卻還能夠笑著面對生活。阿助死後,當她執意要拿走牌位時,我們終於看清了一個女人對於生存之道的質疑和不滿,對於眼前現實的憤然責罵。
揮刀斷指的阿助,展現的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兄長形象。而他與弟弟阿屘,代表了那個時代懷揣美好夢想的人們。
中國人本性的善良體現於阿屘,他在淪落為娼的富美子暈倒時,與那些窮得只剩欲望的男人徹底劃清了界限。可他卻也是懦弱的,這一點至少體現在阿助斷指時,他的失聲痛哭。
而紅目和富美子這兩個邊緣日本人,他們在意識上、語言上都認為自己是日本人,卻無法擺脫身處底層的悲慘命運事實。
所以這部映現時代傷痕的[無言的山丘],也許並不是真正要簡單痛說苦難歷史或者控訴日本人罪行。我們看到的是在日本統治下,臺灣民眾的群像。也許電影意在反省那個時代,底層中國人的生存之道。
電影要訴說的,還有存在於傷痕罅隙間的人性與情感。被時代苦難化,卻也被苦難美好化。
阿助和阿屘的手足情深,在此便不必多言。
愛情裡,最瞭然的是紅目對於富美子單純卻無力的愛戀。加之他們各自無法擺脫的身份,這一種愛,似是苦難劇中最通俗卻又總能令人動容的情感。
紅目與富美子之間,以富美子的失貞和紅目的死悲劇結束。然而對於富美子和阿屘來說,最終迎來的是一個釋懷過往的重新開始。其實結局那個遲來的激烈擁抱,我是沒能料到的。不過想來,對於失去了哥哥阿助的阿屘,和失去了「哥哥」紅目的富美子,這樣的結束應該是最圓滿的。
走向相反結局的,卻是阿柔與阿助。這是決定了情節走向淚中帶笑的兩個人,所以他們間似是突如其來的結合,完全在情理之中。可是兩人最終陰陽相隔。現在想來,也許是影片最悲愴的一筆。
片頭說書人講了一個金蟾蜍的故事,既是調侃又是感慨的語氣就編織了兄弟倆的夢。這個夢幾經兜轉,逃不開最終破滅的宿命。他們的故事卻最終通過老人的講述流傳下來。
我想[無言的山丘],它由一個夢開始,訴說的是希望,希望與反抗。
其實那是個時代的悲劇,卻不是電影的悲劇。
2007.4.
影評二:
五老瘋2011-07-15 15:09:55
淺析《無言的山丘》——時代夢,是一首滄桑的詩
王童的《無言的山丘》拍攝於1992年,是一部含混著歷史滄桑意味的史詩,在他的鏡頭裡勾勒出時代的陣痛與名族之間的微妙關係,用集體悲劇來凸顯時代的滄桑,同時也用時代滄桑來表現個體的無奈。在大時代環境下小人物生存的拮据,底層人民的受壓迫,種族歧視,資本家的剋扣,在任何一個路障面前都足以讓底層勞動者一無所有。而這些路障,是歷史遺留卻也是時代風向。
個人命運——熱望與無望
在序幕的段落裡,鏡頭中長工阿助與阿屘兩兄弟坐在山坡上,光線慢慢照在他們的背影,然後他們回頭,漸漸照在臉上,像傳說中的金蟾蜍,金色的陽光勾勒出他們美好的嚮往,但是這個鏡頭卻以遠景拍攝,在美好嚮往的同時也把他們置於渺小的境地。一對農家子弟,為了父母一塊風水好點的墓地,從長工迎向礦工,此時,礦工這項工作還是他們的金蟾蜍。
第一次對礦工產生抱怨是阿屘渴望看見陽光,礦工的生活異常艱苦,三餐可能不飽,也可能風餐露宿,從太陽還未升起一直幹到披星戴月,很少見到陽光,從符號學中的意象來說,陽光代表著希望,對於阿屘,礦工這項工作原本是塗抹著金燦燦的希望,可是到現在卻見不到陽光,阿屘熱望的心情漸漸冷卻。
而阿助與阿屘的又一次冷卻是一個年老些的礦工的死去,由於妓院事件,礦主搜查起金子,年老戴眼鏡的礦工不能忍受監工扒開肛門搜查金子這種非人的待遇力圖反抗,卻被監工打死。礦工們私藏的金子沒有了,一切又得重來,再從新開始的循環圈裡,阿助與阿屘不再如開始拿著滿懷激情,阿助開始留戀於同阿柔互助與關懷的溫暖裡。直到阿助的死去,這一場遠大的希望徹底變成無望。
結尾的老年礦工我們無從知曉他是誰,他在講述阿屘的故事,也許他就是阿屘本人,在沒有希望的生活裡繼續過活,像周圍繼續著生活的人一樣。
時代陣痛——幻境與現實的怪圈
這可謂是一個怪圈,影片中的人們由於貧困的現實對未來產生一種幻覺般的病態認識,也只有阿柔和離開的憨瀚少數人活在現實中。阿助和阿屘從原本壓迫的長工轉行到同樣受壓迫的礦工,紅木一直活在自己是日本人高別人一等的自我世界中,而富美子對家鄉的幻象也時常出現在的腦海中,也許他們不願意回到現實中,這種集體無意識也許出於自我保護的能力。但是在這場幻境中,死的死逃的逃,只有阿柔這個剋死丈夫帶著4個小孩的年輕寡婦攢夠了買地的錢。勞苦大眾被壓迫著,對於未來有著炙熱的渴望才致使他們在幻境與現實中苟延殘喘,這是時代的陣痛,他們沒有錯,錯的是貧窮,錯的是日據時代。
影片中很少出現特寫活著近景這種較小的景別,而多用大景別敘事來突顯人物的渺小。同時也很少運用主觀化處理方式,多數用一種穩定客觀的視角在紀錄,而影片中唯一運用升格,是在妓院被搜查後重新開張的段落裡,配以管弦樂,強調了生活仍然要繼續,人還是要活著,即使生活在底層社會,也沒有誰能剝奪他們對於生存的炙望,即使他們活的卑微與滄桑,只因為活在當下。這裡的生命像草一樣卑微與頑強,而這裡的社會卻像荒原一般無情,換做任何一人,也會把自己藏匿在幻境中,因為現實太無力,個人無法改變。
在情節的設置上幻境與現實也導致連鎖反應,因為紅木的幻境,妓院與工友們的夢境破裂,妓女自殺,工友和監工發生動亂,富美子被奪去貞潔淪為妓女,而這一切源自紅目對現實的絕望,妓院對紅目的壓迫。當紅目回到現實中憤恨使他殺了日本鎮長,短暫的無統治狀態使工友們對於未來抱有一絲僥倖的希望,最後和監工發生爭執死於爆炸中。
貧窮與時代在這個怪圈中來來回回,折磨著被壓迫的人們,而傷痛最終淪為家常,即使傷痛,也都變成了無言的傷痛。
集體式悲劇——默斂與爆發
片中兩次情感爆發,一次發生在妓院中,一次是阿柔在阿助死後。對於死亡,片中並沒有做出較一般鏡頭不一樣的鏡頭調度而多用演員調度,這種方法賦予死亡一種隨意感,在生命消逝的同時伴隨著一如既往的鏡頭模式,好像導演的鏡頭只是紀錄的眼睛,沒有生命。而正是這種方式才會顯得格外滄桑,這種默斂為情感爆發積聚了力量,生命隨意的消逝,命運多舛,對於片中人物對於觀眾都是一種積蓄的情感在最後一刻爆發。
紅目是社會底層卻一直驕傲著的人,是妓院的出氣筒也是開心果,妓女們的哭泣是對於紅目的思念以及看到的絕望,紅目試圖改變,結果斷送了性命,一任鎮長死去還去有下一任,而底層的人只有無窮的被壓迫,老鴇說出了多年來的心裡話「你們還有希望,而我已經沒有希望了」正如之前那個幫富美子梳妝打扮的人說「我已經流不出眼淚。」在絕望與希望無限次的掙扎當中,終於退到現實。
阿柔這個角色設置時影片中最出彩的一塊,她看似麻木的靈魂卻保持著最純潔的愛,出賣勞動力出賣肉體出賣一切可以賺錢的方式來養活自己的孩子,而也只有她在最艱苦的生活裡賺夠了新生活的錢。在阿助死後,她劈開承裝零錢的竹子,錢從裡面掉出來,她給人們看她的積蓄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他的辛苦,這些錢是他從現實裡面剋扣下來的,她罵死去的阿助傻,也罵周圍的人,這個淘金夢原本就是殘缺破敗的,可是他們卻懷揣著一個破敗無光的淘金夢,而這個夢正是資本家換取他們廉價勞動力的手段,阿柔看清了這一點,所有說出走的憨瀚很聰明,所以她攢夠了足夠的錢不奢望一夜暴富。
在人們爆發的同時淘金夢終於醒了,可是醒了以後的人們仍然要活著,仍然無法擺脫命運,所以《無言的山丘》中的現實就顯現的無比殘酷,而駐紮在每個人心中的時代夢,只是一首滄桑的詩。
影評三:
典型的老臺灣,黑色幽默。
一直想看的一部片,只因為黃品源的一首歌,還有很優秀的一張原聲唱片。可能是太舊了吧,情節和敘述方式有點老套了,但還是挺搞笑的。楊貴媚,黃品源,彭恰恰,三個人後來走上了不同的路,一個繼續演戲,一個唱歌,一個主持和繼續搞笑,都還不錯。
原聲唱片《糾纏》,強烈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