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就得找人」!當正規渠道不能辦理時,群眾會想到找熟人、走後門,把不能辦的事變得可以辦。即便走正常程序能辦的事,也習慣託熟人走關係,生怕「走彎路」,吃「啞巴虧」,腦袋中完全沒有「有事找法」,光明正大走程序的想法。
這是兩年前黑龍江群眾的普遍感受,2019年初,在黑龍江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辦事不求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時間,「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努力做到『辦事不求人』」,成為當地幹群熱議和期盼儘早落地生根的民心實事。
2019年6月,黑龍江省政府正式出臺了《關於推進「辦事不求人」工作的指導意見》,並明確到2021年底基本實現「辦事不求人」。隨後,該省堅持在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召開全省深化機關作風整頓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會議。這些舉措釋放出強大信號——「以鋼牙啃硬骨頭」的精神重塑龍江新形象。
如今,成效如何?數據表明:截至11月,黑龍江省級行政權力事項由2889項壓減至1025項,行政許可事項精簡率為24.5%;全省企業開辦壓減至3個工作日以內,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壓減至90天以內;自貿試驗區534項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現「證照分離」全覆蓋。
「迎商—營商—贏商—盈商,是個全鏈條,每個環節都有大量工作要做。」黑龍江省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琢認為,營商環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往往關係到當地能否順利招商引資,關係到企業家能否一心一意在當地謀發展,關係到市場主體活力能否充分釋放,已經成為影響地方經濟發展活力和發展質量的重要變量。
解決辦事難,關鍵在於制定出明確而細緻的權力清單和程序規定,為此,黑龍江大力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快建設省級電子政務雲,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全省一體化在線政務平臺和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設,從制度層面解決好簡政放權、流程再造、政務服務標準化、政務公開等利企便民政策輸出的共性問題。
曾經,某些部門養成的辦事難、辦事慢的風氣,傷了百姓的心,也制約了經濟發展。而現在,從孩子就學的「四零承諾」、到就醫流程大幅度簡化甚至醫院「幫你辦」等實實在在的變化,讓老百姓豎起大拇指,也讓全省持續推進的「辦事不求人」工作成為了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關鍵點,據抽樣調查統計,黑龍江省「辦事不求人」好評率達到90%以上。
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在一個高度法治文明的社會,「規則」二字絕不該是冷冰冰的,它也應是知冷暖、富有人文關懷的呈現。「辦事不求人」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要真正落實到位,要走的路還很長。比如,更看重群眾的口碑和獲得感;堅決剷除不良作風,讓懶政惰政行為無處滋生;堅決破除部門「打架」現象,讓群眾辦事有主,而不是憑熟人找關係。
「鳳凰非梧桐不棲」。從曾經的「投資不過山海關」,到如今的「投資必過山海關」,用規則意識打破關係文化,把人情社會變成法治社會,會有更多的有識之士來到龍江大地幹事創業、投資興業。
衡山路六號認為,眼前的困難和挑戰都只是暫時的,只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不鬆勁、不懈怠,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讓「辦事不求人」成為新常態,黑龍江就一定能夠迎來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