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蘭》是漢族古琴名曲,據《春草堂琴譜》,相傳作者南宋毛敏仲,取詩人屈原《離騷》中「紐秋蘭以為佩」詩意而作。曲調清淡質樸,表現了作者借蘭花比喻自己愛國的高尚情操。鳴志的曲子,佩蘭比喻自命高潔,比如《離騷》裡面有「紉秋蘭以為佩」。《天聞閣琴譜》說:「戰國時,有靈虛子者,遊嵩山,遇羽人鼓琴石窗之下,鶴舞於庭,蘭馨於室,延入晤語,因授以清羽之調,名曰佩蘭。」此曲音韻醇和,若九霄環佩之聲《大還閣琴譜》(1673)後記:「蘭生空谷,無人自芳;苟非幽人,誰與相將。曲調細而不迫,徐而抑揚。」
此曲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舒緩淡然,音調少張揚變化,淡雅中含深沉,清新中帶雄渾,多用「吟」的手法,圓潤親切。此段述君子如蘭,淡定從容,若蘭生深山,不為人知也傲然。第二部分樂調變化有度,有一段用手指切弦的短高音節(有點象啞音),如蘭沐春雨,又如溪水潺潺而過,表達蘭的清新脫俗、一塵不染之貌,這一段用了較多的滑音,悠揚,婉轉、恬靜,期間夾雜「彈如斷弦」般的重音,表現了大氣凜然,山高雲層不變色,寵辱自來不驚心的氣節。最後一段,在和緩中漸歸平靜,到末音節悠揚、飄渺。述蘭之香氣馥鬱,香飄悠遠,如君子傲骨清風,有泛舟江湖之感。整個樂曲悠然雄渾、深沉大氣,不愧為述志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