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鈴
說起讀書,合川區政協常委、社法委主任陳東能說上三天三夜不帶重複的。對他而言,讀書是和吃飯一樣重要的事。「不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讀好書,讀思結合,就是給大腦補給養,給心靈煲雞湯。」
「小時候看書沒有章法,對什麼感興趣就看什麼。」年幼時,陳東看了不少由名著改編的連環畫,對三國、西遊、梁山好漢、嶽家軍、楊家將如數家珍。進入中學,陳東慢慢接觸了瓊瑤、岑凱倫的言情小說,也讀了不少梁羽生、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對青春懵懂的少年而言,無論是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還是仗劍天涯的江湖豪情,都令他為之神往。「年紀再大一些,我又更親睞純文學性的著作,並開始嘗試著自己撰寫詩歌、散文、小說。」
在大量的閱讀中,陳東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收穫了新的感悟與體會,但他仍始終堅持在閱讀中保持求知的謙虛,以一種包羅萬象的心態不斷接受各種思想和文化的衝擊。
「只有這樣才不會錯過任何一本好書。」這是陳東閱讀《日本第一》這本書時的真實感受。初次看到《日本第一》這一書名時,他還以為這是哪個日本民粹主義者在鼓吹日本神話,頗有些驚詫和不屑。再仔細一看,作者傅高義還是一個美國人。經過查閱資料,陳東發現傅高義是繼費正清之後的第二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和東亞研究委員會主席,還出版了廣為國人所知的《鄧小平時代》。這不禁讓他有些好奇,一位融合了三國視角的學者是以怎樣的角度寫出「日本第一」。正是這樣的好奇,讓他放下了一開始的偏見,認真地讀完了這本書。「其實作者稱讚的是日本在二戰後的崛起模式。不可否認,二戰後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寫這本書的本意也正是基於日本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模式對美國的啟示。」深受儒家文化體系影響的日本在二戰後尋求自身發展中所進行的一些改革與取捨,讓陳東深有感觸。敢於學習他國社會發展的先進經驗,是陳東從作者身上學到的可貴精神;敢於取下「有色眼鏡」包容每一本書,無論你是否接受與認可它的觀點,這是陳東在閱讀中收穫的寶貴經驗。
也正是這樣一份平和的求知之心,讓陳東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蘇格拉底的智慧。「『我知道我不知道』是他的名言,讀書越多感覺自己的知識越少,也許這就是讀書的樂趣和意義。」在陳東看來,讀書是為了求知,更是為了求不知,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與不足,是一種無尚的勇氣和幸福。「閱讀一本本未知的新書正是擴展知與不知邊界的最佳途徑。」
如今的陳東,無論是經濟、社會、歷史、哲學、管理類的書籍,亦或是神話、推理小說,通通來者不拒。「2009年以來,我開始統計自己的讀書篇目,到目前為止,已讀了300多本,今年已經讀了60本。」
除自己閱讀,在區委組織部工作期間,陳東還牽頭制定了研究室工作「十二條」,第一條即談讀書。「當時給研究室幹部規定,每年讀十本書。第一年大家都沒做到,我便談心談話加督促逼迫,軟硬兼施,第二年大家就都做到了。如今他們也都養成了讀書習慣,平日裡大家一起分享書單,一起交流讀書感悟,一起在知與不知的海洋中盡情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