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我們聊聊哈利波特與倫敦。
這些穿著鬥篷的哈迷為什麼流淚呢?因為她們目睹了奧蘭多環球影城哈利波特主題園的開幕。
我不奇怪她們的表情,當我在倫敦國王十字車站看到9¾站臺與魔法商店時,我的內心也差點爆炸。
《哈利波特》為哈迷這個群體,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他們相信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平行世界。我是一個無宗教信仰者,第一次略微體驗到宗教的感覺,就是因為哈利波特。當知道某個新朋友家裡保存有7本原版HP的書籍,或者他能說出D.A師的所有成員名字時,我的內心就會給對方不理智的狂加分,距離一下子拉的很親近。這跟不同國籍第一次見面的基督徒之間互稱「弟兄姊妹」一樣。喜歡HP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質,比如不想長大的彼得潘症與浪漫主義。
於是我來到了倫敦,在這座連空氣中都能嗅到昔日榮光的城市,去探尋天選之子(Chosen One)Harry Potter的足跡。
第8本《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出了第8部?在夜倫敦漫步時,撞見下圖的劇院,閃亮的招牌和海報,讓我疑惑萬分。原來這是舞臺劇《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的名字,該劇將於7月30日在倫敦正式開演。掛出這些宣傳海報的,正是劇組所駐紮的Palace劇院。
故事背景延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的結局,發生在伏地魔死亡的19年後,34歲的哈利成了魔法部傲羅辦公室的主管,每天在魔法部超負荷工作,家裡還有三個開始上學的娃。劇名裡的「被詛咒的孩子」,我想應該是哈利的某個兒子。值得關注的是,成人版的赫敏在舞臺劇裡是由一個黑人中年演員扮演…所以這是要講黃金三人組的中年危機嗎?
在舞臺劇上演後,劇本也會以書的形式馬上發售,期待中文版的引進!當然,<被詛咒的孩子>並不能說是《哈利波特8》,它只是J.K.羅琳參與續寫的故事(主要編劇是另外的舞臺劇劇作者)——一個探索人到中年的哈利波特需要面對的困惑與現實的故事。
九又十分之三站臺
這裡是哈迷的聖地,哈利就是從這裡,平生第一次邁上前往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路。每一個要去往霍格沃茨的巫師,都要來到倫敦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從這個站臺穿過這堵牆,牆的後面就是開往學校的霍格沃茨特快列車——一列鮮紅色的蒸汽式火車。
在現實的世界,國王十字車站的九號站臺和十號站臺是真實存在的,在距離platform 9站臺四分之三站距的車站牆壁上,貼上了PLATFORM9¾的標識。很多人慕名而來,這裡有工作人員準備好了裝著行李箱的推車,各所學院的圍巾等道具,以幫助遊客擺拍留影。
排隊體驗的隊伍一直很長。每個人都想來體驗這夢寐以求的一刻,在圍巾飄起,快門咔嚓的那個瞬間,他們是不是在想,下一秒鐘我就在牆的那一邊了呢?
排隊的人基本都是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不乏40,50歲的哈迷。這正驗證了《哈利波特》不是一本兒童書,而是成年人的童話。
魔法商店
這個主題商店就在九又四分之三站臺的旁邊,裡面售賣哈利波特電影的周邊商品,琳琅滿目,讓人想把整個商店搬回家。這裡有書中主要人物的魔杖(如哈利的冬青木魔杖,鄧布利多的接骨木魔杖)。有四大學院的服裝,如格蘭芬多學院的毛衣圍巾——黃紅相間的學院標誌色彩,上面有獅子院徽。而斯萊特林則是代表學院的綠色,院徽上面有蛇的花紋。商店裡還有哈利與小天狼星的通緝海報,有金色飛賊,等等……
在倫敦的三天,我竟然拜訪這裡高達四次,流連忘返。
霍格沃茨大禮堂(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
在倫敦的最後半天,面臨去牛津還是劍橋的選擇。兩所大學所在的小鎮,離市區均有一個多小時的火車車程,牛津在西,劍橋在北。而因為霍格沃茨多個場景在牛津取景,我果斷地選擇了往西行。
牛津大學,千年歷史,世界上第二老的大學。它的基督教會學院與圖書館是霍格沃茨的主要拍攝場景。基督教會學院是牛津大學最大的學院,學院的宏偉飯堂被用作拍攝霍格沃茨的大禮堂,魔法學校每年的開學與閉學典禮就是在這裡進行。牆上掛著的很多畫像,讓我在恍惚中認為他們是魔法學校的歷任校長,隨時能開始張口說話……
古老的大學小鎮,年輕的鮮肉在草地上曬著太陽,討論學術,做運動。濃濃的學院風衝擊著我,比上次在波士頓感覺還要美好,如果人生能重來…
最值得信賴的巫師銀行——古靈閣
妖精銀行古靈閣取景於離我住所不遠的澳大利亞駐英國大使館,南十字星加米字的澳國國旗迎風飄揚,匆匆路過,由於政府機構的原因,可惜不能進去一探究竟。
哈利波特片場主題公園
The Making of Harry Potter在倫敦郊區,曾經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拍攝地,後來被華納公司買下來,改建成了一個主題公園。在這裡,除了拍攝過程中的很多道具和場景被全部保留外,還增添了很多電影拍攝介紹以及互動的項目。
整個公園分成三個區域:室內場景區(電影中的教室,哈利的家,學校宿舍等),室外場景區(各種街道,霍格沃茲的橋等)以及電影介紹區(拍攝中各種模型,設備等)。
關於英倫:帝國榮光,現代世界地圖的繪圖者
倫敦有著歐洲最多的摩天大廈,在太陽要下山的傍晚,我上到金融區的一家sky bar居高臨下觀賞這座都市。酒吧就在下圖中最左邊高樓的最頂層。上去需要嚴格的安檢。走進酒吧,視野果然驚豔非常。在巨大的落地玻璃面前,鳥瞰全歐海拔最高的摩天大樓——碎片大廈,還有知名的小黃瓜(瑞士再保險公司大樓)。
接著,去到倫敦China town附近的酒吧一條街old compton街買醉,僅僅在周四的晚上,這裡就已經熱鬧非凡,年輕人明顯比歐洲其他城市多。倫敦,活力的倫敦,紙醉金迷的倫敦。
來女王居住的白金漢宮看著名的皇家衛兵換崗。人山人海,我覺得這是全歐最擠的一個景點,帝國榮光猶在阿……儀仗隊的服裝與軍樂,儀式感與腔調十足。
畢竟是對當今世界的現狀:政治(某些國家之所以存在,以及大量國家的國土邊界來由),經濟,文化影響最大的國家。工業革命時代,大英帝國曾從這裡始航,把新世界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與宗教主張,撒播到停滯了許久許久的舊世界。
吐槽倫敦
但對於倫敦,我是有落差的,當親身走過倫敦眼和大本鐘跟前時,看到這些無數電影中出現過過數次的場景,心裡並沒有想像中的興奮。泰晤士河的河岸停留了過多的遊船,河邊的行人眺望對岸,也會被這些遊船嚴重的阻擋到視線。
相比起遊歷過的其它歐洲城市,這裡面貌更模糊,物價也昂貴得多。體驗過單程60塊RMB的地鐵,70塊的蛋炒飯(下圖右邊那小碗:))。各種公共運輸的流程程序也比較複雜,跟歐陸的城市很不一樣。比如:倫敦地鐵的查票比中國都要嚴,晚上12點匝機出口處還有人守著監督,而歐洲大陸的很多城市幾乎不檢票且不安匝機,那種發達社會體現出的自信,在英國感覺不明顯,只讓人感受到了像印度中國因貧富差距導致的不信任。
尾聲:深夜的「騎士公共汽車」
在倫敦的最後一個晚上,我跳上倫敦標誌性的紅色雙層大巴,在空無一人的第二層第一排坐著,直到終點站。我不是Harry Potter, 這也不是「騎士公共汽車」,我沒有遇到斯坦·桑帕克,車也沒有載我去到破釜酒吧。
十三四歲時的我們都曾以為自己會是對世界舉足輕重的哈利,長大後卻發現自己是像納威一樣的nobody。我們並不是「天選之子」,在麻瓜世界裡庸庸碌碌年復一年的活著,年輪快划過三十圈,卻仍然沒有等到貓頭鷹送來的那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