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理論在影視作品中其實有著頻繁的運用,因為在影視劇的主人公面對時空穿梭此類問題時,奇點往往必不可少。
那麼什麼是奇點呢?
奇點理論是由美國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提出的理論,也稱「奇點」。本是天體物理學術語,指「時空中的一個普通物理規則不適用的點」。
如果這句話看的有點暈,那麼夜鷹就換種簡單的解釋方法:
比如宇宙在138億年從一個點爆炸成為了我們現在的宇宙,那個點就叫做奇點
比如黑洞的中心,質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那個點,也叫奇點。
因此奇點就是:在某個領域內存在但又不可解釋,無法理解的開端。
除天體物理外,很多領域都有奇點的存在:
數學領域,無限大和無限小就是奇點。
無限大會不會比無限大更大?無限小會不會比無限小更小?
我們無法探知這兩個極端的終極與答案,更無法觸及它們的實體,這就是奇點。
在生物學領域,每一個新的物種誕生都叫奇異點,比如人的誕生就是一個奇異點。
你可能會說這可以在進化論中找到答案,但是你或許不知道達爾文自己說過:「最不符合進化論規律的就是人類。」
【關於這個進化論的坑,夜鷹以後也會補上。】
我們都知道通常情況下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應該基於前一個事物的發展,通過一個發展過程慢慢演化過來。
像我們身邊的電子產品,體型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快。我們甚至可以預測明年的電腦一定會比今年更快。
那麼具有這樣顯著發展特徵的事物,就不屬於奇點。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地球的發展史上有哪些奇異點
45億年前地球誕生;
42億年前生命誕生;
5.5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細胞變成了生物;
3.3億年前產生爬行類動物;
2億年前的哺乳類誕生;
8000萬年前的靈長類誕生;
390萬年前南方古猿,作為直立行走的人類祖先的出現;
180萬年前人類開始使用石器;
1萬年前從狩獵走向農業;
250年前的工業革命,蒸汽機讓生產自動化;
130年前產生了電話;
70年前電腦問世;
30年前電腦普及;
當然甚至iPhone的出現也可以稱為奇異點。
有趣的是,科學家通過對歷年來奇異點出現時間點的分析,發現奇異點之間的間隔越來越小,也就是說當前人類科技發展速度是呈指數型的增長趨勢。
那麼按照這條曲線的推算人類將會在2045年迎來下一個巨大的奇異點。
令人激動卻又使科學家感到擔憂的原因是,2045這個奇異點並不像電話,電腦出現這麼簡單,這個奇異點的出現是偉大而震撼的,如同生命起源一般的。它帶來的革新是完全超乎你的想像,當然如果你能夠想像到,那麼它也就不能被稱作奇異點了。
奇異點就是這樣完全超越人類智慧與認知範疇的存在。
而這個事情,將會在2045年發生。
那麼為什麼科學家推算在2045年呢?
科學家簡單推算了電腦的發展速度,在2045年時一臺電腦的計算速度將會超過全部人類智慧的總和。
簡而言之,2045年的一臺電腦的智慧會超越整個人類的智慧。
這種超越就並不只是簡單的運算上的超越了,而是一種學習能力和技能上的超越。
30年前,人們第一次嘗試給電腦輸入一段程序,讓它學習黑白棋,僅僅過了幾年,就沒人能夠在黑白棋上戰勝電腦。
10年前人們開始讓電腦學習下西洋棋,現在我們面對電腦已經沒有任何勝算。
而繼AlphaGo之後我們在圍棋歷史上也永遠的敗給了人工智慧。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用盡幾十年學習的技能被電腦擊潰很可能只是一瞬間的事。
但我們這裡說到的人工智慧,僅僅是簡單的科技進步,並不是能夠引發奇點的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