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生筆架,兔碧吾寶壩。」據說這是劍川名人趙藩先生題於兔峨土司衙署照壁上的對聯,可惜現在已找不到。(對聯中的三河指兔峨河、小村河、果力河,兔碧吾指兔峨、碧雞嵐、吾比江)。
土司府照壁
2020年4月,我有幸探訪現在的兔峨土司衙署。據當地張秀林老師介紹,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兔峨土司衙署於1986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94年始至今,相關部門先後多次對土司衙署進行修繕,最近一次修繕從2016年開始,陸續到2019年底結束。
守護人張秀林老師
雖然兔峨土司衙署修繕時採用了一些新式材料和工藝,但修繕後仍保留著許多傳統白族民居的建築。可以說兔峨土司衙署是我縣境內白族民居的活標本之一,也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的白族土司衙署。
最近拜讀李松發老師的文章得知,清末土司由現在的馬登鎮新華中和村移駐到兔峨鄉花坪村後,土司相中兔峨村頭一片荒蕪的高地。
瀾滄江畔望土司府外觀
署址確定後,便由花坪村移駐到這裡。移駐之初,先蓋一方(三間)樓房,一方(四間)平房,暫時定居下來。民國七年(1918年),羅梧秀從大理喜洲和劍川請來能工巧匠修建土司署,並於民國十年(1921年)竣工。
圍牆外的瀾滄江
瀾滄江畔望土司府外觀
瀾滄江
外牆
現存的兔峨土司衙署位於瀾滄江西岸、兔峨河南面的小山梁上,座西朝東,為土木樑柱結構,均衡對稱的庭院布局。
把「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很好的融為一體,是一座「一進三院」的典型白族建築,主要由街門、垂花門、正房、耳房、廂房、後罩房、大小天井、照壁、小花園等組成,房屋共54間,佔地面積990平方米。
第一院布局為「一坊一照壁」結構,兩個街門中間有一大照壁,走入街門,有一斜長的院壩。前方見垂花門,正房樓下是入第二院的通道,據說房間是由土司的自衛隊來居住。
第一院垂花門
第一院石雕飾門墩
第一院模糊的門神像
第一院門背面
第二院布局為「四合五天井」結構,正房三間,兩邊廂房各三間,據說正房為屬官辦公處和審理案犯的大堂,其他是警衛值班室和牢房。
留存的第二院臺階
梁柱局部
第二院正房
第二院廂房旁照壁裝飾
防禦設施
槍眼
第二院大天井
第二院正房二樓前看大天井
第二院正房二樓窗戶前
第二院正房簷廊
第二院正房二樓
第二院正房二樓對面屋頂
第二院一樓方形藻井
第三院布局也是「四合五天井」結構,正房三間,兩邊廂房各三間,據說正房為土司辦公處和眷屬住房,土司住在正房二樓左側的房間。
第三院正房
第三院正房二樓前看大天井
第三院正房院壩
土司住的臥室
土司住的臥室外房
土司住的臥室外房
土司住的臥室外房
土司住的臥室外房
第三院廂房二樓看大天井
第三院廂房二樓走廊拐角璧畫
第三院正房側面
衙署院內白牆青瓦、雕梁畫棟,富麗壯觀、典雅大方。白族木雕藝術充分體現在格子門、雀替、梁頭、欄杆等地方。房前多處建有照壁,其形式有獨腳照壁和「三滴水」照壁兩種。除配有各種紋飾圖案外,還有照壁題辭。慚愧自己很多字不會識,但感覺有不少寓意在其中,或許代表一個典故、或許代表一個姓氏、或許代表一種家風。
洞見
房中有門,門中有房
小天井
馬頭牆
青瓦
留存的鼓形柱基
梁頭
留存的庖屋土牆
兔峨土司衙署至今還留存著當時的石階、石牆、石獅、木板和老鐵釘等。似水流年,雖然過往的時光都已斑駁陸離,但還有這些承載著土司時期的建築文化。
照壁上的字
留存的靠瀾滄江邊的照壁外牆
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分享以上圖片僅為記住家鄉的這些建築,唯願兔峨土司衙署能一直留存下來。
城牆外的榕樹
大門外土牆
正如李松發老師所言,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發展進程的永久記憶,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活動的產物,是歷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傳統的重要見證。保存歷史記憶,繼承優秀傳統;維護民族根脈,建設精神家園;增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努力推陳出新、不斷啟示未來。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最後,特別感謝張秀林、李松發、楊曉霞和李光亮等老師的指導。
2020年6月隨記
審核:李冬霞
編輯: 楊麗 李璇
在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