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
萬德村位於武定縣城西北部的金沙江畔,距武定縣城 107 公裡,北接己衣鄉,西鄰東坡傣族鄉,西北隔金沙江與元謀縣姜驛鄉相望,東南與發窩鄉相連,總面積241平方千米。
萬德村是「土司的故土」、是土司衙門所在地土司文化源遠流長,《絕代》和《鳳氏彝蘭》等電影就生動再現了萬德土司的生活情境,現保存有大照壁、土司大鐘、土司家廟(觀音寺)、小花廳、白牡丹、月牙池、那德洪之墓等古蹟,還有遍布全鄉精工細琢的彝漢文古碑。全村民族文化底蘊豐富,民族民間傳統節日有「二月八」、「三月十三」、「花山節」、「火把節」等,鬥牛、賽馬、射弩、鬥雞、民歌對唱、民族跌腳舞等為民族民間節目一直流傳至今。「那德洪墓」、「萬德觀音寺」、 「禁賭碑」、「大照壁」、觀音寺內「石刻」、「木雕」均是村莊內獨特的文化資源。
萬德村落依山傍水,人文景觀自然協調,傳統民居、土牆深巷,工藝獨特的廟宇、威嚴雄壯的土司府舊址及大照壁、十餘裡以外能清晰聽到的古鐘之聲,歷史雖然已遠但它身上依舊帶著曾經輝煌的印記。
剛入萬德村映入眼帘的是碩大的萬德水庫和成片分布於水庫邊的傳統村落,微風拂過水邊的垂柳蕩到土黃色的土牆上給人一種安靜、祥寧的氛圍感受。
武定縣是彝族先民羅婺部的故地,從唐代羅婺部「雄冠三十七部」起,到明隆慶元年改土設流止,羅婺部及其後裔雄踞武定、祿勸一帶 600 餘年,官至雲南布政司右參政,其後裔那氏土司又統治今萬德一帶直到解放。萬德是曾經威振一方的那氏土司府所在地, 遺址位於萬德鎮區,是武定歷上著名的羅婺土司最後駐地,佔地10000餘平方米的土司府遺址,以及土司囤兵 的大營、土司衙門、土司銅鐘、土司墓群等古蹟,澱積了 400 餘年的羅婺土司文化,民間至今還保留著涼拌乳豬、涼雞、清湯雞等土司菜餚的加工方法。萬德民間收藏的彝文典籍十分豐富,在自烏村村委會發現了世界上唯一一本彝族十月太陽曆古籍。
萬德村自明代建村以來歷經400多年歷史,1923 年為茂蓮鄉和那土司並管。萬德是武定歷史上著名的羅婺鳳式土司最後駐地,也是武定縣境內聚居歷史較早的集鎮。據記載隆慶元年(1567 年)降鳳索林支系鳳歷之子鳳思堯為武定軍民府經歷,命鳳拔為曲州土舍,把守金沙江要隘,從此武定羅婺部族最終從獅子山的羅婺甸轉向金沙江以南的大黑山山野,時隔數年,因山野環境惡劣缺乏生存條件,被迫選址定居於萬德至今。
土司府舊址介紹
那氏土司府原佔地面積約15000 平方米,因萬德村地勢為東高西低的斜面,土司府依勢而建,從西端的「大照壁「到東端的」祖公房「形成步步高之勢,是典型的三進院落格局建築,布局為大照壁‐第一進大門‐第二進大門‐第三殿堂。
土司府前豎立著一個特別的大照壁,目測看上去它要比白族建築「三坊一照壁」的照壁大很多,萬德的照壁長約 15 米,高約10 米,照壁與土司府中間還有一條橫穿的道路,這個照壁是在建築大門外用作遮擋的與白族建築的照壁還不盡相同比較有特色。
現土司府建築平面圖已無證可考,根據當地老一輩人的初略回憶當時建築群組比較恢弘,大概是這麼一個空間形態:建築群組共有三個進院,第一進院進入後為三間並排的平房,中間一間為大門、兩側為門房,進大門後有一小院,小院盡頭為第二進大堂正門,小院右側為馬棚和奴隸住房;經過一進院的小院進入第二進大堂正門後,還有第三門,之後才進入大堂內,二進院內院布局左側為土兵房‐馬司房、右側為土兵房‐收租房‐楚司房,正面中為公堂、左右為門房、客房、穀倉,二進院的大堂為土司審案的公堂,兩側各有東西廂房,東廂中間為平板磚塊和石條鑲嵌成的大院,可容納千人左右。公堂後門有側門可入,為審案小憩場所,公堂後牆有三孔門,後有一橫過道經過該過道就進入三進殿堂,該院內左右各為管家房、客房和廚房、中為土司住所,院內還有一棵古榕樹,樹齡約為四百年;在三進院殿堂右側為大花廳、小花廳位於祖宗房右側院外,小花廳為土司千金居住之地,有三間小樓房,院內有方池水,池上建有曲折的迴廊,目前小花廳房屋及水榭迴廊一直保持原有風貌。
土司家廟(觀音廟)
觀音寺始建於清初(順治末,康熙初年),系萬德那氏土司家廟。由觀音殿、廂房、天井、木雕、石雕、大照壁、大榕樹、蓮花塘、乾隆古鐘組成;觀音廟內有土司大鐘一口,重約兩百公斤,系嘉慶年間由金、銀、銅、鋁、鐵混合煉製而成。
萬德村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內容,如石雕、彝繡、「二月八」、「花山節」等均是該村比較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存。
我們親自進入萬德村並參與到他們的節日中你會感受到他們文化的魅力和村民的質樸,圍著火堆一起跳舞、順著萬德老街逛一逛、矗立土司府前閉目回想、走進村間小道、看看石雕技藝人精湛技藝、坐在萬德湖畔看看晚霞,這將是一段不錯的土司文化探秘之行,它將帶著你穿越回400年前的萬德,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