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央視財經《正點財經》)又到了年關,A股市場當中有一個現象引起了大家的熱議,這就是有相當數量的上市公司扎堆賣房。有媒體做了統計,四季度以來,至少有二十多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出售房產的公告,在這些公司當中,有多家公司已經連續兩年虧損。
很顯然,很多上市公司賣房是為了「求生」,所謂「求生」,就是期望還能夠在證券市場上存在下去,也就是市場所說的「保殼」,原因很簡單,主板公司連虧兩年,就要戴上「星ST」的帽子,連虧三年,就要被暫停上市,連虧四年,就要被終止上市。所以,年底前賣幾棟房子救救急,粉飾一下業績,讓年度淨利潤至少回歸正值,滿足上市條件,就成了這些公司的求生之道。
但我想說的是,所謂的「求生」,僅僅就是「保殼」嗎?為了滿足「保殼」的硬指標,有賣房的公司,還有賣資產、賣股權的公司,家底賣完了之後,即使「殼」保住了,又能給公司留下什麼呢?又能給投資者帶來什麼回報呢?
「求生」的意義又體現在哪兒呢? 說到這兒,我想舉一家美股的明星高科技公司作為例子,我發現,最近特斯拉的股價連創新高,最新的收盤價已經超過430美元,市值達到700多億美元,今年下半年以來的累計漲幅接近翻番。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明星公司,從2010年上市以來到去年,年年虧損,相當於連虧9年,尤其是2017年一年虧了將近20億美元,而且這幾年圍繞特斯拉這家公司,包括它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一直是爭議不斷,公司股價也曾經出現過波動,但是至少這家公司一直在持續經營,還把超級工廠開到了上海,國產的Model3也已經下線並且即將交付,而且最近的股價表現,也說明市場對於特斯拉的持續經營能力,對於特斯拉獨特的產品和商業模式是給予了高度認可。
這樣的公司並不在少數:淘寶連續虧損6年、京東12年、亞馬遜更是20年。 所以,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所謂的「求生」之道,從根本上說,並不是滿足「保殼」的硬槓槓,而是要追求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
換個角度在思考,眾多上市公司賣房求生現象的出現和三年虧損暫停上市的制度約束緊密相連,那麼三年虧損就一定要退市嗎? 說到這兒,我聯想到,今年科創板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在上市規則涉及強制退市的條款中,已經把「是否明顯喪失持續經營能力」,作為交易所對相關公司啟動退市程序的重要依據,這是不是也預示著整個A股市場退市制度改革的方向?
另外,許多投資者注意到最近ST概念股又經歷了一撥爆炒,有些存在重大問題的ST個股甚至連續漲停、股價翻番,在此也提醒大家,不能排除其中有個別公司最終通過重組恢復持續經營能力,上演所謂「烏雞變鳳凰」的神話,然而這樣的概率又有多高呢?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