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音樂時代,唱片店日漸式微。
當城市中的某一家實體唱片店按下「暫停鍵」,除了換來發燒友和老客們的唏噓遺憾,這樣的消息對於普通人來說,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還在堅守的店變成了「稀奇」,演變成網紅拍照打卡地。
唱片也早已從一種商品,變成了一種時代符號,一種影像印記。
作為武漢本地自媒體,與其一次次感嘆消亡,追溯過去,不如用一種有趣的形式,將它們再一次帶入到大家眼前,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這一次,我們在唱片店,用我們小夥伴有限的顏值,還原熟悉的電影場景,拍攝了一些人像。換個視角,再次感受唱片的視覺和文化魅力。
說到武漢唱片店,必提小宋唱片之名。
20年前,老闆小宋,從廣東隻身一人來到武漢,開始了自己的唱片夢想。
20年後,小宋變老宋,他非常實在地告訴我們:「進店的人很多,拍照的人也很多,買碟的人並不多。」這是事實,也是小宋唱片面臨的困境。
「大家拍照打卡都是可以的,前提是不影響淘碟的其他客人。」
對於變成網紅打卡點,宋老闆的態度是有原則地包容:願意進店拍照的人,即使不買碟,也是對日漸萎縮的唱片市場,給予了一份支持。
便也成就了我們這一次的拍攝主題——還原電影《不能說的秘密》。
昏黃的暖色燈光,略顯狹促的空間,CD試聽機.
武漢再沒有哪裡比小宋唱片更適合「葉湘倫」和「路小雨」再次相遇了。
音樂,是他們共同的愛好。分享唱片,是他們互表心意的前兆。
情愫漸濃,二人翻牆出校。「葉湘倫」帶「路小雨」到一家二手CD店,為她戴上耳機,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
此時銀幕傳來的歌聲令人屏息:「為什麼要對你/掉眼淚,你難道不明白/為了愛…」
這是60年代姚蘇蓉版《情人的眼淚》,每句歌詞都仿佛訴說著湘倫對小雨的表白。
像是從留聲機裡飄出來的舊時光的聲音,醇香醉人。
歌聲無盡的細膩、婉轉中,帶有一絲悲涼,仿佛預示著劇情發展:有情人難成眷屬,縱使深情也無助。
這是《不能說的秘密》中的重要場景,在電影裡的呈現讓人覺得豐富、有主次、不凌亂,還有多樣的景別。
有人說,在這裡,周董的美術運用得特別好。
當我們在小宋的店還原翻拍之時,發現角度、燈光、道具,一切都與電影有跡可循地重疊,這可能就是唱片店氛圍的魔力,年代在變,年代感卻不會那麼輕易消失。
比起「葉湘倫」,它的飾演者歌手周杰倫,之於唱片,更有深刻的意義。
當你走進一家唱片店,總會一眼發現周杰倫的唱片,它通常就擺在貨架最顯眼的位置,一秒把你帶回那個CD盛行的年代:每個人張嘴就是一首周杰倫的歌。
巧合的是,今年正值周杰倫出道屆滿20年之際,11月6日,唱片公司推出他過去14張專輯的黑膠唱片供歌迷珍藏。
在黑膠並不流行的當下,發行這樣的重量級套裝,無疑再次證明的了周董的實力。
拍攝中,店員小李很應景地放起了《依然範特西》那張CD,助力了一波攝影師的發揮。
就算脫離了電影場景,也十分有內味兒了。
除了拍片,還是要給大家挖挖寶的。
以年輕人的視角去逛唱片店,總是會被當下「流量」所吸引。
今夏「頂流」五條人,國內樂隊「頂流」新褲子,他們的碟在店內很容易被找到。被綜藝節目圈粉的文青們可以衝一波。
歐美的「頂流」:Billie Eilish、Lana Del Rey、Charlie Puth也擺在靠近門口的位置。
在APP裡看熟了的專輯封面,跟在實體店看到黑膠實物的時候,感覺完全不一樣:耳機裡經常放的他們的歌,仿佛變得更有分量。
如果你忍不住淘一張回家,在一大波「當代流行」和「青春回憶」之間,一定是相當難以抉擇。
但被時間驗證的過的經典,它的價值已不在於歌曲或唱片本身,如鎮店之寶般的存在,承載了一個時代。
如哥哥張國榮、如小哥費玉清。
老闆小宋最喜歡的是古典樂,他說:古典音樂會讓人覺得很理性,學會思考。
沒有歌詞,需要你靜下來思考,人在聽了海量古典音樂的時候,精神境界跟別人是不一樣的。
我們讓他推薦之時,他保持著一股神秘:不要從眾,你在店裡一張張這樣扒出來試聽,才能找到你想要的。
店裡的歸類比較細,要的就是產品會說話,古典音樂的美需要自己去發現。
美,也是老闆堅持開唱片店,最想給大家傳遞的東西。
希望用這個店,把好的音樂,把美的世界傳遞給大家。
但殘酷的現實,是與理想對立的。
宋老闆對日漸萎縮的唱片市場,其實很悲觀,聽唱片的人一代代減少,還有很多人屬於衝動消費,買了CD、黑膠,但是沒有機器去聽,就不會再買。
「垮了再說,大不了自己聽嘛。」宋老闆自嘲式調侃。
侃歸侃,讓唱片店活下去才是正經事,拋開經營層面不談:他歡迎大家哪怕不買,也多來看看,那麼大家身邊的朋友也會看見,唱片店活下去,就會多一分希望。
📀
◎小宋唱片(光谷分店)
◎光谷步行街義大利教堂左邊
武漢最純粹的黑膠棲息地,便是漢陽造的黑膠星球。
充斥著木質結構的空間:木質櫃,木質的鏤空屋頂,木質吧檯..
不由得讓人想起經典愛情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年輕的男主Jesse和女主Celine去過的那家唱片店,他們並肩擠在試聽室,偷看對方的眼神,竊竊自喜,永生難忘。
沒想到,我們還原《愛在》的計劃,被黑膠星球裡一隻叫做「小美」的貓臨時打亂了。
沿著地圖,藏匿於竹林裡黑膠星球出現眼前,門口的鋁皮熊泛著冷光,在這個寒風呼呼的武漢之冬,讓匆匆合照後,只想一個勁地往店裡衝。
想進去沒有那麼容易,喵星人小美這一關,你得先過了。
當它「惡狠狠」地衝你喵喵叫,你得分辨出來,其實它本質還是一隻粘人的小喵咪。
不要被它肥碩的身形給嚇到,當你在木椅坐下,它黏黏糊糊地跳到你身上的時候,你就會感嘆:
啊,人類啊,怎麼可能抗拒得了喵星人的誘惑。
你起身翻唱片的時候,小美也不跟隨,只是閒庭信步地踱來踱去,頗有一番店主人的意味。
不知不覺,攝影師相機裡的「貓」片越來越多,不如就拍它吧。
唱片、文藝、貓、冬日、女孩,是配的,是好看的。
拍照時,播放的是鹿先森樂隊的唱片,文藝氛圍渲染得及其到位。
有人說:唱片店裡的貓星人,都是唱片守護神。
小美「守護」的,便是黑膠星球裡2萬張左右的實體黑膠唱片,搖滾、古典、流行.什麼類型的音樂都有。
蘊藏著的,都是創始人的熱愛。
黑膠星球的創始人,是武漢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的老闆。
對音樂的痴迷,和年少時的音樂夢想,讓他在近創業近10年,還是建立了黑膠星球,一個屬於他的音樂聖堂。
而漢陽造聚集著眾多文創企業:畫廊、攝影工作室、廣告公司;園區內現代主義的牆繪、雕塑也吸引著文青、遊客們前來打卡。
這個音樂聖堂,被更多在這裡工作、來這裡遊覽的人共同分享。
所以黑膠星球不僅僅是聽唱片、賣唱片的,還是一個提供咖啡、酒水的休憩空間。
復古的裝修、精緻的細節、黑膠唱片元素.自然將它捧成了網紅拍照地,這種想要前來拍照的欲望,或許與唱片毫無關係。
主理人淘碟足跡
對此,在這裡工作了兩三年的店員小哥哥表達了超高的包容度:
對唱片不了解,只是拍照好看,也可以接受。每個人各有各的愛好,他們喜歡拍照也是一種愛好。而且過來拍照的人,都挺禮貌的,沒有佔用太多的經營時間和空間。
他介紹目前的黑膠星球的定位和經營現狀:
黑膠唱片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聽黑膠的空間,大家可以安靜的聽音樂,舒服地聽音樂,以音樂為主,以唱片為主。
客人可以挑唱片,喜歡什麼就聽什麼都可以。
來到黑膠星球的人,有專門過來買唱片的,也有過來喝咖啡的,但是喝咖啡的人多一點。
小哥哥也明顯地感覺到了黑膠市場的變化。
最近幾年唱片是在往上面走的一個狀態,因為很多人越來越喜歡這些東西,發燒友會聽古典爵士,年輕人會為自己喜歡的偶像買單。
黑膠正在由小眾走向大眾。
現在國內有專門的唱片生產線,以前是沒有的,現在又開始在做了。
「唱片數字更有實感,你可以拿到這個東西,摸到它,並且值得收藏的。」這也許就是黑膠不死的最大支撐點。
📀
◎黑膠星球
◎漢陽區龜山北路漢陽造龜山創意文化園27棟
COZMINE並不賣唱片,它是一個hip-hop文化潮流服裝品牌。三個主理人之一,是參加過《這就是街舞2》的Tooozin兔子。
COZMINE在「宇宙中心」大光谷的一個別墅小區,包下了一個6層樓的獨棟,打造了一個融合服裝、街舞、音樂、古著、拍攝的集合空間。
我們第一時間直擊-1F的黑膠與CD唱片體驗區。
空間不大,卻是拍片、出片的絕佳區域。
趨於主理人對文化的追求與熱愛,上世紀幾近絕版的千餘張美國黑人音樂唱片在這裡收藏並展示。
能夠上牆的每個唱片擺在哪個位置,都是主理人精心編排過的,店員需從這千餘張唱片裡,把需要擺在牆上的唱片找出來,嚴格按照主理人的要求來擺。
嚴謹至此,可能是一般唱片店都做不到的。
上面擺的唱片是通過各種渠道購買或交換來的,並且這些唱片拒不售賣。
坐在唱片牆前,穿上潮服,拿著黑膠擺POSE,復古與潮流在畫面中碰撞。
試聽是可以,有沙發和唱片機,喜歡街頭文化和唱片的愛好者,可以過來體驗、放鬆。
3樓的咖啡區正在裝修中,以後聽美國唱片手邊可以搭一杯純美式。
如果你想拍出更多好照片,COZMINE有太多區域給你發揮。
樓梯、後院、電梯井,服裝設計區.在COZMINE拍片,能激發人探索與冒險精神,互動與體驗感很強。
沒有帶匹配的服裝也不要緊,1F、2F均有有品牌潮服售賣,價格適中,或許會淘到你想要的驚喜。
COZMINE服裝設計工作室
以礦井為主題的COZMINE,無數細節緊扣主題。哪怕是一盞裝飾燈、一個互動裝置、一張海報、都很有故事。
等待你和相機鏡頭去發掘。
像素畫描繪出300餘位Hip-hop文化重要人物,該作品出自國人"張杰瑞"之手。
廢棄礦車加工而成的可移動式戶外裝置
值得一提的是,COZMINE並不是一個完全對外的空間,以後會以會員制發展。
希望每一位會員來的時候體驗感好一點,而不只是為了網紅打卡,COZMINE希望長久地去做這個品牌,讓更多的年輕人去了解街頭文化,喜歡街頭文化。
因為才開業不久,這裡並沒有特別商業化。
但是最近周探店的小哥哥小姐姐有點多,大家最好是提前在公眾號上預約。
📀
◎COZMINE礦客兄弟
◎武漢葛洲壩卡爾頓莊園E8棟4號
⌒
如今年輕人喜歡一種文化的表達,一定少不了拍照打卡。
但想要去拍照打卡的地方,卻不一定是因為對於那種文化熱愛。有可能是因為顏值,有可能是因為好奇,還有可能是因為:它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很遠,不知道哪一天,就會消失不見。
唱片文化之於當代年輕人,就是這樣一種存在。武漢供大家玩唱片的角落,已然屈指可數,大家去拍照,拍個好看,更是拍個回憶。
再往後一代,可能就是拍個稀奇。
成為網紅拍照地,也許違背了一些老闆傳播唱片文化的初衷。
但不可否認的是,想要文化認同,就要獲得更大的曝光,讓大家拍照、分享是一種強有力的方式。
通過拍照,
讓唱片被看見、被了解、活下去、堅持下去。
只要在城市還能偏安一隅,
承載著實物,
唱片文化就還能得以傳播和延續。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