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單位的同事,有一個女兒叫小寧,姑娘長得很靚麗,五官精緻,身材苗條,一頭披肩長發,1.68的身高,穿衣打扮都非常時尚。
研究生畢業後,應聘至電力公司上班,工資福利待遇都很好,朝九晚五,工作也比較輕鬆,但畢業三四年了,卻一直保持單身。斷續談過幾個男朋友,卻一直高不成低不就。
有一次,她媽媽的同學,給小寧姑娘介紹了一個在銀行工作的青年,媽媽親自帶她去相親,這個相親對象是一個非常帥氣的男生,1.80的身高,雖然學歷是本科,但在銀行已是一個部門主管,家庭、工作各方面都條件都很好,家裡都已經買好車子、房子,只等他娶一個媳婦回去。
這個青年很看好小寧,在雙方家長的支持下,對小寧姑娘展開猛烈的追求,想儘早確立戀愛關係,可是小寧姑娘卻臨陣退縮,拒絕了這個大好青年。
她的父母對此很是憂心,讓她來找心理諮詢師諮詢。諮詢師問她到底怕什麼?她說: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很優秀,有一些自卑感,這麼帥氣的男生,條件又這麼好,我想並不會真正喜歡我。為了避免以後分手,還是不要開始的好。
一、90年姑娘,敢聊騷玩曖昧卻恐婚,什麼心理在作怪?
後來,她坦誠有一個不願意對外人說的喜好,就是經常去泡咖啡廳。有時候看到有眼緣的男生,她會上前和人搭訕聊天,並且會主動加人家的微信,平日聊騷玩曖昧可以,但是她卻從來不真正跟他們交往。
她喜歡玩這個微妙曖昧的遊戲,有點貓戲老鼠的感覺。在這樣的遊戲裡她進退自由,幾乎不受什麼約束,所以,她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
一個年輕靚麗的姑娘,正值青春妙齡,在特定的環境下,能主動去搭訕男生,代表了她對親密關係的渴望;但卻不進入真正的親密關係,又代表了她對親密關係的害怕。
而去咖啡廳尋找曖昧,讓她在愛和怕之間找到一種滿足感和安全感。愛和怕是隱藏在親密關係背後的兩種動力。
意識到親密關係背後的這兩種動力,會呈現一條路徑,讓你找出並看穿,90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敢聊騷玩曖昧卻恐婚,渴望愛卻又害怕愛,到底是什麼心理在作怪?
二、你知道嗎,何為「愛」? 真愛,就是為了在一起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依戀。體驗親密關係中的愛,是人類的一種依戀本能。
就像是一個小嬰兒,睡在媽媽的懷裡,呼吸、心跳都與媽媽在一個頻率上,就連氣味都是「媽媽」的味道,會睡得特別安穩和香甜。這種記憶,相信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熟悉而又難忘。
一個人對媽媽的依戀,是一種強烈的感情,這種感情建立在彼此的回應上。孩子一哭,媽媽就會關心他(她)是餓了、尿了還是冷了、熱了,會有撫摸、擁抱、安撫的行為,這種及時的回應與照料,會締結一種深厚且唯一的依戀關係,幾乎沒有誰能代替了媽媽。
可以說,人從生下來起,就開始尋求愛與關注,這是一種生命的本能。
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裡寫過:任何年齡的愛情都是合情合理的。
而成年人,在親密關係當中尋找的愛,也來源於人類依戀的本能。沒有誰生來喜歡孤獨,每個人,不論什麼年齡段,都希望情感上有個人可以依戀,也渴望從愛人身上獲得親密與回應。
是愛讓人產生了在一起的願望、行為和付出,真愛,就是為了在一起,在一起建立一份彼此依戀的親密關係。
三、在愛中,何為「怕」?怕,就是想逃離的力量。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愛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有了盔甲,也有了軟肋。「盔甲」指受保護和安全感,「軟肋」則指容易受傷害。
好的愛,能給人帶來溫暖而又美好的記憶;不好的愛,卻會給人帶來傷害。
假若一個人在嬰兒期,即使哭啞了嗓子,媽媽都沒有及時出現來回應,那麼這個軟弱無助的孩子,會體驗到悲傷難過、絕望疏離,即受到傷害。
或者,像留守兒童,在長大的過程中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也會造成依戀關係的缺失和漏洞。再或者,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懵懂的情感受到過欺騙與背叛,也會變得對人失去信任。也有人,在戀愛中,受到過難言的無法解脫的傷害,以至於談愛色變。
一個人的成長記憶中,若存留著在愛中受到傷害的記憶,潛意識裡就會想辦法,避免和逃離這種痛苦,這是一個人,在親密關係當中的「怕」的源由。
愛和怕,是隱藏在親密關係背後的兩種動力。愛,讓人去談情說愛、結婚成家、生兒育女,完成親密關係的締結。
怕,讓人退縮、拒絕、逃離,單身恐婚,無法建立好的親密關係。一個人,若想要療愈這份自覺或不自覺的「怕」,需要選擇走一條自我成長之路。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寫在最後,大文豪泰戈爾曾說:相信愛情,即使它給你帶來悲哀也要相信愛情。法國喜劇作家莫裡哀有句名言:愛情是一位偉 大的導師,她教我們重新做人。願每一個人,都能勇敢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