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你的舞臺,在音樂裡肆意自在-
2013年,華晨宇以快樂男聲全國總冠軍的身份出道,但伴隨著這個頭銜的,還有「怪咖」「孤僻」「精神分裂」等極端的標籤。
大多數人對華晨宇的初印象便是從這裡開始。
2014年,華晨宇參加《花兒與少年》錄製。因為安靜、慢熱、寡言、經常走丟,他又被冠以「巨嬰」這個不太友好的稱號。
活在自己世界裡的「火星人」再一次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聚光燈下環抱,誰都難逃虛假。但在這些險象叢生的非議中,華晨宇依舊是我行我素,不變初心。
五年的磨礪和沉澱,他早已不是那個當初你「聽說」的華晨宇了。
1、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華晨宇成長在一個不太幸福的原生家庭,父親常年工作忙碌,這樣的環境形成了華晨宇孤僻的性格,他習慣一個人,也享受一個人。
所幸的是在這樣孤獨的歷練中他發現了音樂的力量,他找到了宣洩情感的出口,那是上帝賜給他最好最珍貴的禮物。
他熱愛音樂,從長笛到鋼琴十級再到復讀進入武漢音樂學院,每一步看起來都是一個音樂人自然的道路。
快男的舞臺上,他以一首原創的《無字歌》進入觀眾的視線,不會作詞的他只能通過旋律和音符表達自我,形成他自成一派的無字歌。
評委老師毫不留情的評價:「像你這樣的人,要麼就是一個天才,要麼就是一個瘋子。」
快樂男聲十進九的比賽中,華晨宇演唱了偶像張國榮的經典歌曲《我》,如果說張國榮唱出的是那個時代孤獨患者的自白,那華晨宇唱出的便是這個時代對於該情感的認同和共鳴,是粉絲和偶像之間一種超越時空的連接。
他熱愛的這個人,決定了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沉浸在自己音樂世界裡的「創作鬼才」,終於在一路爭議中,披荊斬棘,憑藉《海闊天空》一舉奪冠。
說他是天才,恰如其分 ;說他是瘋子,又無可厚非。而他站在中間,就是華晨宇。
2、天生敏感,個性異類
五年前的他,身著白色T恤,眼戴黑色鏡框,一臉青澀走上《快樂男聲》。
五年後,褪去了少年的純真,留下一身對音樂的純粹,在《歌手》舞臺上,大放異彩。
在錄製《歌手》時,他曾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兩天兩夜,編導心疼地問他「何苦要這樣逼自己」,華晨宇說「沒關係,我只是過了我自己心裡這一關,其實只是我在做我想做的事情,我要對得起我自己。」
樂評人黃雯說:「基本每一首歌到他手裡,都會被他分解,拆分,解構,去糟粕取精華,為他個人遵循的音樂性藝術性以及試驗性而服務。創編這些作品,全部深深打上華晨宇風格的烙印。」
初登舞臺,一首《齊天》,打破沉寂,淋漓盡致。那是華晨宇對世界的吶喊,唱出他深藏心底的聲音,更向世人用音樂詮釋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歌到三巡,《我管你》叩問自己,持續發力。每一處都是逆流而上、不忘初心的張力,每一處都散發著他的獨特和對世俗眼光的不屑。
臨時換歌,《易燃易爆炸》別具風味,癲狂痴嗔。增加了女花腔高音,更是營造出了一種歌劇般的感覺,簡直不瘋魔不成活。
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倔強得近乎偏執,每一次創作都想方設法地去顛覆、探索。他的天生敏感,被他用音樂無限放大,憑藉著數次不可能的改編和發揮到極致的創意靈感,這個異類少年重新站在了無數人的面前。
3、追求自我,忠於自我
帶著少年的傲氣與衝勁,他用最純粹的音樂走在了自己的路上,如今已逐漸成長為內地樂壇創作演唱俱佳的音樂才子。
在這個唱片不景氣、流量霸權的年代裡,堅持做音樂的歌手並不多。可是,在華晨宇的世界裡,只有 「音樂」 二字。他從不屑於討好世俗的眼光、理會世界的喧囂,對音樂的抽絲剝繭,讓華晨宇成了這個浮躁的圈子中的一股清流。
2016年底,華晨宇被提問,「如果你的音樂不被市場認可,你還會堅持嗎?」
但他卻回答:「我覺得不要跟隨市場,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為什麼我不能直接去引領市場呢?」
或許狂妄,但這不過是華晨宇心中最普通的堅持罷了。
出道至今,華晨宇已發表過三張個人專輯。這些專輯也見證了他在音樂上逐漸尋求突破的足跡。
他的專輯,不像市面大多歌手那樣充斥男歡女愛相戀分手,更多的是對自我的剖析、挖掘和展現,講述自己對於世界的感受和態度。
華晨宇坦言自己不想做一個傳唱度很高的歌手,「如果我的歌很多人都能唱,那我就不想做了,我想帶一個理念。音樂很早的時候,是用來聽的。我很多時候寫出來的歌,是用來給大家聽的。」
這位音樂鬼才正在用他一步步的努力,成長為內地樂壇的 90 後領軍人物。華晨宇如同煙火裡的塵埃,不管是騰空而上的絢爛綻放,還是絢爛過後的孤獨降落, 他依舊是那個他,不曾改變。